第10章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概述
10.1复习笔记
一、变量数据获得方法的类型
在心理学研究中,获得变量数据的方法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一)测评法
1.概念
测评法即通过测评技术来获得变量数据的方法。
2.分类
传统上,一般把测评法分为测验法、问卷法和评价法。
(二)实验心理范式
1.概念
实验心理学范式是指由某项研究首先创立、被后人广泛应用的、在实验中对各种心理特质或行为进行测定的经典实验任务或技术。
2.分类
实验心理范式可以分为传统的实验心理范式与认知实验心理范式:
(1)认知实验心理范式主要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加工观点之上的实验技术范式。
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于复杂的实验设计、通过反应时和正确率等较简单的指标,实现对人类大脑内部认知机制的研究。
(2)传统的实验心理范式主要指自冯特(1879)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除信息加工心理学之外在各心理学领域出现的实验心理研究技术。
(三)认知神经科学范式
1.概念
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指当代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各种研究技术。
2.分类
这种技术范式主要可分成脑成像技术和脑损伤技术两大类:
(1)脑成像技术是通过精密的仪器对自变量引发的大脑神经活动进行实时测量的技术,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光学成像技术、脑磁图技术和单细胞记录技术等。
(2)脑损伤技术又包括创伤性的脑损伤和虚拟脑损伤两种技术:
①创伤性的脑损伤技术主要指针对由于意外突发事件或脑疾病导致大脑某些部位受损伤的病人的研究;
②虚拟脑损伤技术特指采用透颅骨磁刺激仪技术进行的脑机制研究。
二、心理变量的测评指标
(一)心理变量的常用指标
1.行为指标
行为指标以被试的外在行为特征作为测评对象,具体包括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潜伏期、正确率等。
(1)频率
测定方法就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记录特定行为发生的次数。
(2)潜伏期
潜伏期指被试从接受刺激到对刺激做出反应所消耗的时间。
潜伏期通常与反应时同义,主要用于认知过程的研究中,常作为推断认知加工阶段的依据,如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
和辨别反应时分别包含了不同数量的信息加工过程。
(3)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指被试从行为发生到行为结束所消耗的时间。
在认知心理学中持续时间与反应时间在很多场合也具有相同的含义。
在认知心理学之外的领域,持续时间还可以作为情感和个性范畴的行为指标。
(4)正确率
在学习和记忆类的研究中,行为反应往往有正误之分。
被试反应的正确率或错误率是此类研究最常用的指标。
正确率除了本身可以独立作为因变量指标,还是反应时的重要辅助指标。
如果正确率很低,那么反应时的数据就无任何意义,因为错误的反应时间不能为心理过程提高任何信息。
相反,尽管反应正确率很高,但被试并没有尽快做出反应,那么反应时数据就会掺杂很多与实验任务无关的因素,也使反应时失去意义。
因此,在反应时实验中一定要同时记录被试反应的正确率,以判断是否存在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5)强度
有些研究也把行为强度作为实验指标。
在社会心理学中,把个体拍手的强度作为认可程度的指标。
感觉研究中视觉明度和听觉响度都是以强度为指标的。
2.生理指标
生理指标以伴随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反应作为测量对象。
这种测量通常需要借助特殊的仪器。
常见的指标有心率、呼吸频率、脑电活动、皮肤阻抗和血压等。
(1)肌电(electromyographic,EMG)
肌电是指与肌肉纤维收缩有关的电位。
这种电位持续时间非常短,一般在1~5ms之间。
用于记录肌电的传感器有创伤性的针式电极和非创伤性的表面电极。
(2)皮肤电(electrodermal,EDA)
皮肤电与汗腺分泌活动有密切关系,而汗腺分泌活动通常能对情感和认知活动的变化做出反应。
活动区域和非活动区域之间电极的电位称为皮肤电位。
皮肤电活动测量可广泛应用于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唤醒水平的研究。
(3)心血管指标
心血管指标具体包括心率、血压和血流量等指标。
心率是情绪研究中一个较敏感的指标。
个体在紧张、恐惧或愤怒时往往心跳加快,而在心理愉快惬意时心跳比较平稳。
血压也与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4)呼吸
呼吸具体涉及动脉血氧水平、肺内二氧化碳水平、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等指标。
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则可用呼吸描记器直接测量。
(5)脑电
脑电是指伴随大脑皮层和中脑结构大量神经元活动的电活动。
脑电活动能够反映出由心理活动引起的中枢性变化。
脑电指标具体包括自发电位(EEG)、平均诱发电位(AEP),以及由脑电流产生的脑磁场(MEG)。
①自发电位在睡眠、意识唤醒、脑自组织功能和捆绑问题研究中有较多的应用。
②诱发电位是指由特定的刺激或事件引发的脑电波,研究中具体涉及的脑电参数有正负波形(也称成分)、潜伏期、波幅、脑地形图等。
诱发电位可广泛用于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意识、情感等多种心理过程的研究。
(6)其他生理指标
除了上述指标,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很多重要的生理指标,如内分泌指标、生化指标、眼动模式、功能性神经成像、脑磁图等。
3.自我报告
(1)概念
自我报告主要指以自陈式量表得分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总体属于心理学测量和问卷调查法范畴。
也有一些自我报告结果可作为实验指标,如口语报告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常用指标。
口语报告法是指通过分析被试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口头陈述,从而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该法让被试在进行某种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或刚刚完成某种心理过程之后,将自己在头脑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进程用口头方式报告出来,然后研究者及时将他们的报告内容记录下来,最后按一定程序对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
口语报告法还往往与思维研究中的问题行为图的方法相联系,便于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
(2)口语报告法数据处理程序
①将录音资料或录像资料及时转译成书面材料。
②对书面材料进行编码,一般将整个心理过程分作几阶段或中心事件,然后再按编码系统对这些事件进行编码和分析。
③对分析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口语报告法的分析可以借助计算机统计处理法进行,还可以采用图解法,如问题解决流程图、决策树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
(3)对口语报告法的评价
a.优点:口语报告结果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可以直接了解被试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有效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历程,如信息加工过程、情感激发过程、决策过程等。
b.局限:
第一,口语报告需要研究对象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对特殊病人、儿童和老人的研究不太适用;
第二,被试的报告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被试所报告的可能只是他们对所研究行为
的感受和看法,而不是对心理过程本身的描述。
(二)心理变量指标应具备的性质
1.可靠性
(1)概念
心理变量指标的可靠性指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可靠性通常用多次测量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相关越大,可靠性越高,反之越低。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量的可靠性还包括所测得的被试行为的典型性。
(2)方法
保证被试行为可靠性的方法有两种:
①进行练习实验。
具体做法是让被试接受正式实验中的任务,但在数据处理的时候排除部分实验结果。
②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具体做法是对同样的试验进行多次测试,用总分或平均数作为心理变量指标,这样就能平衡很多随机的波动,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2.有效性
心理变量指标的有效性指所测指标能真正反映所考察心理活动的程度。
心理变量指标的有效性不同于研究设计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后者用于评价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可靠性和研究结论的代表性,而前者侧重于单个变量指标的有效性。
3.精确性
测量的精确性指所测结果与已知标准的一致性。
测量值和标准值之间的差值称为测量偏差。
测量偏差可通过调整仪器或采用数学方法避免。
在心理变量指标中,精确性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反应时测量。
当前绝大多数研究都用计算机记录反应时,有的采用专门的实验软件,有的采用自编计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