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行为学的企业文化建设探讨——以IT企业为例
张嘉憬
长安大学
经管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
学号2302100109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健康发展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IT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主要从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队意识、企业形象等方面探讨企业文化的建设。
关键字: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学;IT企业
0 引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产品经济时代已逐步过渡到只是经济时代,在大背景的影
响下,硬实力在企业竞争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弱化,而软实力则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有
力武器和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1 组织行为学中的企业文化
1.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
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
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1.2 人性论
人性论是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的理论。
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不同
于动物的规定性。
人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是具有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处在
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劳动和生命综合体,人的本性就在于他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
统一体。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论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古典观点的“经济人”假设,
到人群关系学派观点的“社会人”假设,再发展为行为学派观点的“自我实现人”假设以
及如今现代观点的“复杂人”假设,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本文主要运用“复杂人”假设的观点对IT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1.3 “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薛恩等人提出的人性假设。
该理
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人在同一时间内
有各种需求和动机,需要和动机会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在人生活的某一
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求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空间也影响人的
需求;没有一种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的管理方式。
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从该假设中提出的人性的特点,有针对
性地建设企业本身特有的文化,同时需要对员工产生示范引导作用,发挥感染力,以调动
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保证企业(组织)良性健康地发展。
2 企业文化建设
2.1企业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
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
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
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
价值观不是人们在一时一事上的体现,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
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
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
值准则。
根据“复杂人”假设,人会由于时间、空间的改变产生观念、需求、动机的改变,同时,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其学说中指出,人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其所工作
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巨大。
因此在价值观层面上,企业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追随者。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要求企业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引导员工形成
统一的价值理念,行为取向。
针对IT企业则具体表现为,企业需要树立人本观念,不仅追求自身经济效益,而且需要主动积极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行业使命,以为整个技术环境发展贡献力量为最高价
值实现标准。
2.2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
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
活动体现出来。
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
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因此,
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一样,需要起到对员工的引导作用。
企业精神可以通过富有哲理的
简洁语言表达,根据不同行业则有不同的选择。
如服务业企业精神中应体现奉献,制造业
企业精神中则更应偏重于求真务实。
由于IT企业的特殊性,由于IT企业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
务和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本文认为企业精神应同时体现服务
业与制造业的特点,强调奉献、创新、务实。
2.3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
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
企业道德不同于法律法规,也不同于企业规章制度,它对员工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但
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感染力。
在企业道德层面,IT企业其实没有其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只需将道德规范融入其组织行为中,生产经营中,作为员工行为的标杆准则,从精神上影
响员工,以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
2.4团队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
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
重要心理因素。
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
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
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
作为IT企业,其组织行为中,对于团队意识要求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由于其生产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团队的存在往往能产生1+1大于2的情况。
而根据“复杂人”假设
的理论,人性存在其复杂性,每个个体其在理念、性格、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求
员工在合作时不产生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企业需要做的是,首先确立团队至上的
原则,引导员工对于团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其次,在产生矛盾时,企业需要针对每个员
工的差异选择处理方式,在无法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时,需要及时和适当地沟通,了解员
工的真实想法,从而保证团队利益的最大化。
2.5 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
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
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
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
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
由于企业形象主要表现于表层形象与深层形象,而本文主要是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且深层形象是表层形象的基础,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企
业深层形象的建立。
从定义中不难发现,企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企业价值观、精神、道德所决定的。
不同的是,企业形象能将这些隐性的特质具象化地表现出。
由于员工人性的复杂性,其拥有不同的素质与性格特征,企业在树立企业形象的过程
中需要对员工产生软性的影响,如公司的环境布置,集体活动设置,制服设计等等,潜移
默化地使员工表现出公司需要其表现出的特质。
而对于本文研究对象——IT企业来说,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公众中沉稳的形象,但是
不难发现的是,成功的IT企业大多显示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引领潮流的形象,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苹果公司。
因为这样的形象给予消费者更多的创新感,所以本文认为IT企业在其企业形象树立的过程中,需要以踏实沉稳为基础,在其基础上树立创新型、潮流型企
业形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