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知识整理】
一、实词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
(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
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
二、虚词
(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
(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
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
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
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
(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
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四、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答案为C项,该项为连词,假若,假使;其余三项为使今动词,叫,让。
【合作探究秀出风采】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三个方面,参照文学常识积累)
一、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结合文本:大胆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形象地比喻,强烈的对比,流畅的排比
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议论)做(铺垫),这就是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三、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1、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采用了(铺排或铺陈)的手法,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
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
2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对偶押韵有致,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具有诗歌散文的双重特点,富有表现力。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
【拓展训练能力迁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
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详解:“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
周鼎代表国家政权。
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
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
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
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答案:①往日我偶然见到有十多位文士,眉飞色舞,击掌赞叹,在共同读一卷文书,我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②众考生里有很多人说杜牧性格懒散、放纵不拘小节,不过我照你的意见办,不敢再变了。
③杜牧生性刚直,有出众的节操,他从不显现谨小慎微的样子,敢于评论军国大事,指出时政利弊尤为切至。
【巩固强化小试身手】
一、C.
二、B.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一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