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3)①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 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1.对“三教合一”的认识。
(2)消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 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 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 际之风。
3.宋明理学的特点。 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 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 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 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 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 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解析] 本题以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生对历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国 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的民本思 想,故 B 项正确。本题考查的是材料的核心内容,不是强调儒学 的发展,据此可排除 D 项。A、C 两项材料未体现。
主题二 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有很多不同点,程朱理学属于 理学,陆王心学不属于理学。
[试一试] 这种观点错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 他们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只不过对“理”的具体认识不 同:程朱理学认为心外有理,而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 的“理”;并且两派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材料一: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 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分析: (1)在贯通明理方面,材料一、二有什么区别? (2)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思想在属性上是否根本对立?为什 么? (3)试说明理学与心学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 理;王阳明主张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 理。 (2)否。二者本质相同,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都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3)心学也是理学,心学是理学的升华、发展。
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
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B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三教和谐共处、彼此融合的现象,最 早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2.魏晋时期,儒学内部分化严重,有以道入儒者,有以儒 入道者;有贵道贬儒者,更有以佛入儒者。各家各派,层出不 穷,纷争不已,儒学也进入了一个自我整合、调整时期。材料 反映的主要趋势是( C )
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三” (1)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2)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3)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4)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5)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北宋朱熹,新 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
知识点三 陆王心学
1.主张 (1)陆九渊:把“⑫ 心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一统 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 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倡儒学道 统,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 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2.“格物致知”就是“实践出真知”。
[试一试] 这种说法错误。“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 “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 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 “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征的新儒学, 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 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例 1] (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 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B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戴震 材料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请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程”、朱熹的思想主张,并 指出三人主张的共同之处。 (2)理学也是儒学,理学和传统儒学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4)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理学?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提示:
2.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提示:(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 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 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 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其教义迎合了百姓的精 神追求和寄托。
(3)道教形成,并且在民间广泛传播。
3.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提示:(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 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 兴便由此而形成。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师生互动 1] 阅读下面图文 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于 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 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是指哪三教?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儒家的发展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②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产生巨大的冲击。 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佛教、道教和儒学三教并行的政策。
[师生互动 4]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为什么成为长期居于统 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提示:①五代的分裂与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破 坏,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理论。
②程朱理学提出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 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A.儒学日趋衰落 B.佛、道思想开始取代儒学思想 C.儒、佛、道三教走向融合 D.理学的兴起
解析:根据题干“有以道入儒者,有以儒入道者;有贵道贬 儒者,更有以佛入儒者”等信息推断,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 日趋融合,C 项正确。A、B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理学的兴起 是在北宋时期,与材料不符合,排除 D 项。
[例 2] (2018·浙江卷)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
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
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D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主题一 “三教合一”及程朱理学
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 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 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录》
材料三:“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 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 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 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4.程朱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提示:(1)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 到极大破坏,社会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思想出现。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 战儒学的正统地位,④ 韩愈 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二 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⑤ 儒 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 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 (1)核心:⑥ 天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 物。 (2)把天理和⑦ 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⑧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要点整合夯基础 课堂对点达标练
课堂探究破重难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① 道教 也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 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 “③ 三教合一 ”。
提示:(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 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2)“ 三教 合一 ”的主 张并 不是 要求 “ 三教 ”合 为“一 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 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