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贮历史回顾“青贮”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iros”,即用“地窖”或“地洞”贮藏人类的食物。
早在4000年前埃及人就在石制容器中青贮小米了(历史学家们认为最初是源于献祭。
剩余的作物种子告诉了我们其真正的用途。
大约在同一时期中欧的凯尔特人便已开始青贮甘蓝了。
腌制过的甘蓝至今仍是德国人最爱的食品腌甘蓝。
约2000年前日尔曼人便开始贮藏青贮食物了。
即将整根的植株放入地洞并用厮肥覆盖。
最早有关牧草青贮的报道来自13世纪的意大利。
由于多雨,北欧及中欧从18世纪开始系统的制作牧草青贮(从那时起农户们便已获知,田间干燥的牧草并不是优质的牛饲料)。
19世纪中叶开始深度的对牧草或玉米作物的青贮进行探究。
第一次有关这一课题的探究是在1883年,是当时英国政府给的命题。
该研究的结果是:“玉米是地间作物,是最适合青贮的作物”,其饲用价值堪与干草相媲美。
然而玉米当时只能在温热气候下生长,而且其营养值会因为所含玉米棒的比例小及玉米粒的不够成熟而相对较低(比优质牧草高不了多少)。
且这次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发现:“青贮是个细菌变化过程”。
当时人们(约130年前)将青贮分为“甜青贮”(可能是因为乳酸菌的生成)和“酸青贮”。
之所以称为“酸青贮”可能是因为其令人不悦的气味(丁酸醋酸)。
当时的专业人士们认为优质青贮的前提是有氧发酵(即有空气参加),且伴有发热。
到了1920年,德国及斯堪迪那维亚的专家们说只有排出空气青贮才能理想发酵。
青贮物料中必须“冷发酵”。
当时的人们已经知晓,青贮发热表示物料已经开始霉变了。
于1920年,人们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乙酸可有效保证青贮的质量,即可有效抑制那些有害菌的滋生。
第一代真正有效的青贮剂就此诞生。
二、青绿饲料贮藏保鲜的方法1.干燥干燥是最古老的贮藏饲用青绿饲料的一种方式,干燥贮藏后的饲料供牲畜在冬季食用。
“动物的饲料只在其生长季才生长,但我们却要保证动物在一整年都能吃到可口的饲料”。
这句话乍看起来是理所当然,不需要额外的提出。
但是人类却在从饲养家畜开始便一直在摸索制作饲料的方式。
最初的方法是简单的将物料至于阳光下晒干。
现在我们知道了,用干燥这种方式会遇到很多风险,而且完全无法避免大量损失的产生。
在潮湿的天气里需要超过3天的时间才能获得可贮藏的干草(苜蓿、牧草等)。
若期间遇到雨天,则其田间阶段还要再延长1-2天。
有时遇到极端天气,则物料可能要在田间搁置超过2周,这时就会有新的植株幼芽从物料切割的位置长出。
用这样的方式制作出的饲料无法作为优质饲料饲喂奶牛,因为这样的饲料只会降低产奶量,甚者还会损害奶牛的健康。
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因为干燥牧草或苜蓿需要昂贵的设备且消耗能源较高,因此很少考虑这么做。
唯一真正能将损失量降到最小的贮藏饲料的方式是青贮。
2. 青贮也伴随有损失在后面的篇幅中我们将着重讲青贮的生物化学进程。
这里首先说明在有机质中发生着哪些生物或化学的变化。
因发酵引发的损失主要与物料、环境及操作技术(空气从物料中排出的越快,因呼吸引发的损失就越小)有关。
这类损失相对来说是非常小的,无需计算在饲料成本中,因为它们属于自然损失,即是自然规律。
物料过湿的话则会因其渗出的汁液而或多或少的有所损失。
只要别收割过嫩的物料(如尚未成熟的玉米)便可避免汁液过多的流失。
同样雨水也会带走物料中的营养物质。
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中是无法完全避免汁液不流出的。
为了便于渗出的汁液流可顺畅排出,应在青贮窖边挖出沟槽,以便排水。
这样一来还可将流出的汁液作为肥料浇地。
三、青贮的原理微生物利用植物组织中的糖类(贮藏在植株细胞中)作为底物,并把它们转化为有机酸类,从而实现对作物进行保鲜贮藏的过程就是青贮。
青贮的质量受下列因素的制约:(1)用来青贮的作物种类;(2)微生物的活动;(3)人们的辛勤劳作。
待青贮的作物会经过机械处理并通过各种技术在厌氧的环境下被贮藏。
成功的青贮发酵其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在于:◇在作物中有足够的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可供利用的糖分);◇有适合的微生物菌群(乳酸菌)结构,生态关系平衡;◇适当的物理-化学环境(厌氧,酸性)。
人们虽然熟知该原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常常忽略自然规律的作用。
四、青贮的目的青贮的目的是保持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以使得其在植被生长期外也可持续不断的供给动物以营养。
贮料应满足下列条件(与干草相比):◇保持饲料中各营养参数(损失量最低)◇保持饲料中饮食参数以◇极好的适口性◇干物质采食量增加◇产奶量增加◇奶质持续得到提高青贮进程起始于田间(因田间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入窖后进入“主发酵阶段”(因窖中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并在牛舍饲喂中结束。
因青贮环境(窖)及牛舍环境(饲喂)不同而有所变化。
实时上其发酵进程在进入牲畜口中后才得以结束。
因此,青贮的发酵进程或多或少受大量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
生产者必须在具体的生产条件和要求下进行青贮制作,这点也会对青贮的最终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食品工业中,例如生产酸菜时,人们会对其生产的各个环节投入诸多关注,并且会对其生产的卫生条件提出严格要求,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人们营养的安全需求考虑,也是为了保证其成功的制作及高品质的发酵进程而提出的,因为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到酸菜最终的适口性。
青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与之相类似的过程,只不过我们是在田地间进行制作的。
因此,极其重要的是:在青贮的第一刻起就要在各个细节上给予关注。
这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事实上,下一个青贮季就始于冬季,始于目前我们手中掌握的实验室分析结果,始于我们将青贮饲喂给动物的那一时刻。
随之,我们便可对青贮制作的有效性和其对于动物健康的影响进行推测,亦即实际评估。
在青贮季节到来之前,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并为下一个青贮季做计划。
一般是在草地或田头积雪覆盖的农闲时节。
分析错误,进行学习,制订措施,一切可以为下一个青贮季带来正面改变的因素我们都将考虑在内,这些是解决青贮制作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必要步骤,较早打算以免农忙季节显得手忙脚乱。
努力及投资的结果往往从青贮的外观上便可辨出不同。
优质青贮和劣质青贮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跨度。
哪怕从青贮的第一分钟开始,所有的准备都已经就绪了,那也无法完全保证青贮的质量。
因为,在青贮制作的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点小的差池都将会严重影响青贮制作的最终结果及之后的饲喂效果。
优质青贮和劣质青贮这二者在其制作成本上相差无几,但是劣质青贮对于其下游产业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
即便是在欧洲,青贮也不是每次都成功,有时制作出的青贮像堆肥,有时看似好的青贮却已开始变坏,这都是因为压实没做好的缘故。
低质量青贮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产奶量降低,奶牛致病。
因操作不当而导致青贮质量低下乍看起来密封及覆盖都很专业的青贮玉米乍看起来密封及覆盖都很专业的青贮玉米,薄膜下方的青贮也可能已经开始发霉变质,且开窖后的检验结果能使人“发疯”。
如之前所述,发酵进程只有在进了取料设备后才会停止。
在这之前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此期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用青绿饲料制作青贮的目的如下:1. 与干草相比:获得的有机质及所含营养物质更多。
2. 与干草相比:青贮制品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更高且更经济实惠,青贮粗饲料中的营养物质造价比干草制品或精饲料中的都要低。
与干草相比,青贮制品中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更适合于反刍动物的需要。
营养物质的化学结构在带青贮的日粮配比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3. 与干草相比:青贮过程中的田间损失要小的多。
实际上,在青贮制品身上不会出现因雨淋而导致营养流失情况。
青贮过程中由于机械方式对其根茎叶进行切碎处理而造成的养分损失远远低于其晒制成干草后的营养流失。
4. 与干草相比:收获时间更灵活,因为天气不再是问题。
5. 与干草相比:更高效的工作组织和时间计划。
与干草制作相比,青贮制作的过程更高效,更节约时间。
可以保证家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优良的多汁料。
6. 与干草相比:家畜对于青贮干物质的采食量更多且产能更高。
奶牛自由吃食的干物质多少与粗饲料(青贮、干草)中营养物质含量的高低及其易消化性有很密切的关系。
养分含量越高其消化性就越高,则其采食量也就越多。
7. 与精料/浓缩料相比:青贮比精饲料更经济。
通过青贮获得营养物质所需的成本比使用精料(浓缩饲料)所需的成本要少很多倍。
其成本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我们可通过整株作物而不仅仅是谷粒获得奶牛所需的能量及蛋白质。
五、青贮的不足之处1. 在青贮制作及贮藏过程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损失。
2. 青贮及干草的贮藏都受着很多因素的威胁。
错误的干物质含量、压实不够、覆盖或其他操作方面的不足都将会导致营养物质大量的流失。
3. 空气的进入是青贮的大敌。
4. 在青贮制作过程中若没有对于一些技术问题(压实、切碎等)给予重视和关注的话,在青贮取用过程中若有空气进入,则必然会导致青贮营养物质流失,并影响最终的适口性。
干草则不怕空气的侵蚀。
5. 需要强化管理。
6. 青贮制作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严格,且青贮质量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作青贮时需要比干草制作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耐心。
无论是制作干草还是青贮,它们在田间所花费的气力几乎相差无几,然而青贮的后续制作却需要更大的投入。
7. 青贮的制作及贮藏成本较高。
8. 因为青贮中所含的水分比干草中的要多,因此其运输及制作成本相对较高。
9. 经济投入较高。
10. 青贮制作中对于机械、人力及建造等方面投入的成本要高于干草的。
11. 青贮的销售不那么容易。
因为青贮中所含的水分比干草中的要多,因此其运输及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且在开窖取用之后很难对其进行再保质。
这些因素造成了青贮不像干草那样便于销售。
六、发酵的基础什么会被发酵呢?所有的有机质都会经历生物降解过程。
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化学混合物并伴有发热,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变化过程都是优质饲料所期望的。
之前已讲过,青贮就是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糖分)发酵成乳酸。
很多“有害菌”同样是厌氧的,因此,仅仅是排除空气还远远不够。
我们必须对这类“有害菌”做进一步的分析,因为这些细菌同样可以依靠糖分及蛋白质存活。
然而,自然界中梭菌、杆菌等细菌对环境的要求与乳酸菌有所不同。
乳酸菌是厌氧菌,在pH值为4时仍繁衍生息,并且它对温度的耐受性很强。
而其它厌氧菌则随着pH值的降低逐渐受到抑制。
且梭菌和杆菌需要较温暖的环境。
真菌是需氧菌,其对pH值及温度的耐受性很高。
梭菌和杆菌生活在土壤中,通常是通过土壤或肥料沾染到物料上的。
而酵母菌在厌氧环境下仍可存活。
结论:青贮的命运在入窖后的第一个小时内便已决定了。
空气排出的越快越干净,乳酸菌发酵开始时间的就越早,pH下降的就越快。
水溶性糖分可极好的促进乳酸菌发酵。
因此在选择收获时间及田间操作方式时应注意将糖分损失降到最低。
干净的进行收割作业可保证青贮物料不会沾染上梭菌和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