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B卷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B卷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B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荀子》的文风特点是()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B.明切犀利,冷峻峭拔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逻辑严密,说理透辟2.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A.狐假虎威 B.郢书燕说 C.画蛇添足 D.南辕北辙3.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A.8篇 B.9篇 C.10篇 D.11篇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A.《国风》 B.《九章》 C.汉乐府民歌 D.《古诗十九首》5.唐代诗坛的“武功体”所指的是()A.贾岛的诗歌 B.许浑的诗歌 C.孟郊的诗歌 D.姚合的诗歌6.张志和的词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属于()A.曲子词B.早期文人词 C.伶工之词 D.士大夫之词7.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风骨,被誉为()A.“弘丽妍赡” B.“文采高丽” C.“缛旨星稠” D.“文典以怨”8.“开千古平淡之宗”的诗人是()A.曹植 B.郭璞 C.陶渊明 D.谢灵运9.下列属于《汉书》中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的是( )A.挥洒自如 B.虚构故事 C.摹声绘形 D.尚气爱奇10.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A.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B.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C.日晚荒城上,苍凉落余晖 D.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11.陆机《文赋》中指出,诗歌艺术效果应追求( )A.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B.造情既浅,抒响不高C.辞藻绝丽,烂若舒锦 D.初发芙蓉,自然可爱12.王昌龄擅长的诗体是( )A.五律 B.七律 C.五绝 D.七绝13.白居易《秦中吟》10首为( )A.讽谕诗 B.闲适诗 C.感伤诗 D.杂律诗14.贾岛诗歌创作的特点是( )A.以咏史著称 B.以苦吟著称 C.诗意朦胧 D.诗风清丽15.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是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新体诗 D.宫体诗16. 汉代“四家诗”指()A. 齐鲁郑毛B. 齐鲁韩毛C. 齐郑韩毛D. 齐鲁韩郑17.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A. 《尚书》B. 《左传》C. 《国语》D. 《战国策》18. 把《楚辞》编定成书的人是()A. 孔子B. 司马迁C. 班固D. 刘向19.“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荀子的文章B. 屈原的文章C. 宋玉的文章D. 贾谊的文章20. “劝百讽一”说的是()A. 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 汉代骚体赋C. 汉大赋D. 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21. 贾谊的文集是()A. 《新书》B. 《新语》C. 《至言》D. 《治安策》22.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A. 司马迁的《史记》B. 萧统的《文选》C.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D. 徐陵的《玉台新咏》23. “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A. 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B. 汉代末年的文学C. 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D . 魏晋时期的文学24. 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A. 曹操B. 曹丕C. 曹植D. 王粲25. 《别赋》的作者是()A. 江淹B. 庾信C. 鲍照D. 谢灵运26.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 )A. 《木兰诗》B. 《西洲曲》C. 《子夜歌》D. 《企喻歌》27. 《花间集》的编辑者是()A. 元稹B. 赵崇祚C. 殷强D. 温庭筠28. 《感遇》诗38首的作者是()A. 陈子昂B. 孟浩然C. 高适D. 王勃29. 著名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其作者是()A. 王维B. 孟浩然C. 李白D. 杜甫30. 诗风呈现冷、艳、奇、险的诗人是()A. 韩愈B. 孟郊C. 李贺D. 李商隐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符合《春秋》一书特点的选项是()A.表达尊王攘夷、维护统一的思想 B.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C.书法谨严、暗寓褒贬 D.以记言为主E.鲁国的编年史2.南朝骈文的形式特征有()A.对偶 B.用典 C.比兴 D.辞藻 E.声律3.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有(ABE)A.沉雄气质 B.慷慨悲壮 C.文采华丽 D.清新自然 E.以骨力取胜4.下列说法中属于评述阮籍《咏怀》诗的有( )A.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B.过于峻切,讦直露才C.忧时悯乱,兴寄无端D.既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E.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5.神话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发展方向的特征有( ) A.主题 B.情感 C.情节 D.形象 E.想象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上官体2.宫体诗3.唐传奇4.志怪小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诗经》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的特点。

2.简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点。

3.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4.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5. 简述《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2.以《史记》中人物的塑造为例,论述司马迁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DBDCD BDCCB ADABB BCDAC ADCCA BBAB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ACE ABDE ABE ACDE ABCE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上官体“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2.宫体诗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重声律、词采,诗风丽靡轻艳。

盛行梁陈时期,以萧纲等人为代表。

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与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3.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4.志怪小说起于魏晋,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异域奇物及佛法灵异,大多宣扬宗教鬼神思想,其中也有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搜神记》、《幽明录》等。

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诗经》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的特点。

(1)结构形式重章复沓(2)基本句式为四言(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4)词汇丰富,大量运用叠字和连绵词2.简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点。

(1)庾信诗风体现了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的融合(2)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3)后期诗歌格调苍劲,技巧精工,集南北诗歌之大成3.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

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4.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言有尽而意无穷(2)质朴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3)形成了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4)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5. 简述《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

《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

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

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