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只乌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文章读通顺、流利。
2、理解文章内涵,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妹妹对哥哥的亲情之爱。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美丽的童话,为我们每一个爱幻想的孩子插上了一对色彩斑斓的想象的翅膀,它犹如阳光,沐浴我们身躯,让我们心灵变得美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格林世界,一起遨游在这美丽的世界里吧。
二、作者简介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两人的合称,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者。
两人因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
他们共同整理《格林童话》。
代表作品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睡美人》等。
三、感知文章,体悟真情1、播放七只乌鸦动画片,初步了解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漂亮可爱妹妹的句子。
(1)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探讨描写妹妹的句子。
(2)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自己心爱的小女儿很快健康打起来,而且一天比一天更美了。
3、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为什么七个哥哥会变成乌鸦?(2)小姑娘离家出走是为了什么?(3)寻找哥哥路途中,她遇到了哪些困难?谁又帮助了她?(4)在玻璃山上,她怎样打开了开山的门?这一举动表现了妹妹怎样的品质?点拨:掏出刀,隔断自己的一根手指,把断指塞进锁孔里。
关心哥哥、爱哥哥。
四、探究展示再读课文,说说妹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妹妹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总结因为父亲的一句无心诅咒,七个哥哥变成了七只乌鸦飞走了。
妹妹长大后,决定走遍天涯去寻找哥哥,她历尽艰险,终于解救了哥哥。
故事中妹妹对哥哥的亲情之爱令无数读者感动。
教学反思:黄山绝壁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黄山松的特点,感受美文的语言美、情景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咱们一起去欣赏冯骥才笔下的绝壁松吧。
二、作者简介: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三、整体把握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4-9):写黄山绝壁松:顽强的生命力、非凡的性格和精神、强者的品质。
第三部分(10):以“绝壁之松,则是黄山的灵魂总结全文。
四、问题探讨1、小组讨论,黄山绝壁松美在哪里?2、教师点拨(1)美在立意黄山,是以石头闻名,作者而却选择生长着“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蝇也不去那里的”的绝壁之松。
不但使读者从全新的角度领略了黄山别样的美丽,而且使心灵得到启迪。
(2)美在形象本文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激人奋进的形象。
刚强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坚韧是一种不放弃的决心;适应是无法战胜挫折时的上策;忍耐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奋斗是一种极度争取的表现。
(3)美在语言我们如果认真地去品味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便会有美不胜收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而且用了许多修辞,语句有力,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黄山绝壁松的精神。
(4)没在结构作者从石头顽强拼搏的野松入松,用全景、远景、特写、写意等多种手法,从黄山绝壁生存的环境、生命的蓬勃旺盛、它们具备的品质等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福福令人敬畏的生机勃勃的黄山绝壁松的感人图画。
五、谈谈读后感交流。
摘抄好词好句。
教学反思鸟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什么原因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文《鸟》。
二、作者简介: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三、整体把握文章第一层(1-2小节)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层(3-5小节)写生动细腻的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层(6-7小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问题探讨1.作者写了哪些鸟?《鸟》并不限于某一鸟,有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鹭鸶等,有家养的,有野外的,更多更多是“不知名的小鸟”2.请同学们轻声散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色彩斑斓、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3.从文中找“爱鸟”的原因。
有对笼中鸟的同情(2节);对比写鸟的苦闷;有对鸟的美丽的赞美;还有通过鸟来写人的心情,实际也是对鸟的爱。
4.前面4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只爱其声音形体,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等身上长期形容成的象征意蕴。
五、品读课文师: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小结: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教学反思:一个人的最后的温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深深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与真情。
3、培养学生从身边感受亲情,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给人一份关爱,你会收获幸福。
一个“情”字,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与真情。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走进这篇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作者简介马德,《读者》签约作家,现在蠡县中学任教。
在《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意林》、《视野》、《知识窗》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有百余篇作品被收入各种选本。
作品多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活,展现尘世的至善、大美,阐发人生哲理,文字或绮丽、或素朴,但都潋滟动人,闪烁着智慧的波光,荡漾着爱的温暖涟漪。
三、整体把握文章1、学生自读课文,阅读中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2、文中的“她”为什么一度有辍学的念头?因为她奶奶每天晚上都要到街口去接她,还为此滑倒,险些丢命。
3、那位修车老人为什么要到“她”放学的时候才收摊?因为老人修车是假,接\“她”回家才是真。
4、文章最后一段话流露出女孩对老人怎样的感情。
流露出小女孩对老人的感动、感激之情四、说读后感爸爸妈妈总说世态炎凉,告诉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走”,读了本文后,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请说一说。
五、品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教学反思:最美的嫁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深深体会山里人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做一个善良的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嫁衣,是世界上最美的衣服。
穿上嫁衣那天,你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
有一种嫁衣,它虽然不美,但是透过那几多多绣花,它却是这世界上最美得衣服,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包利民,去和他一起感受那几颗最美丽的心灵。
二、作者简介包利民,男,黑龙江呼兰人。
专栏作家,《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思维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文学专家。
四、整体把握文章1、学生自读课文,阅读中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2、文中的“她”为什么一度有辍学的念头?因为她奶奶每天晚上都要到街口去接她,还为此滑倒,险些丢命。
3、那位修车老人为什么要到“她”放学的时候才收摊?因为老人修车是假,接\“她”回家才是真。
4、文章最后一段话流露出女孩对老人怎样的感情。
流露出小女孩对老人的感动、感激之情四、说读后感爸爸妈妈总说世态炎凉,告诉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走”,读了本文后,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请说一说。
五、品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教学反思:小麻雀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对小麻雀外形、动作、神态的描述。
2.学习课文记叙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法,懂得散文写“物”最终还是为了写“人”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弱小者的关心、同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十分活跃可爱。
不过,老舍先生笔下却是一只可怜的小麻雀。
那么,老舍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只呢?二、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全篇课文。
2、要求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然后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作者对小麻雀的外形、动作、神态作了怎样的描写?(2)作者为什么两次描写小麻雀跳跳、停停、看着我的动作?说明小麻雀想亲近我,又怕再次受到伤害,对人心有余悸;表现了小麻雀失去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但还怀着活下去的欲望。
(3)读完第1自然段后,你从中看到“我”对小麻雀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我”对小麻雀非常同情和关心。
3、要求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段课文反反复复描写小麻雀的眼睛?为了表现小麻雀的心情,也表现出“我”对小麻雀命运的担心。
(2)猫口余生的小麻雀,从外形到神态起了怎样的变化?(3)哪些话表现了小麻雀的精神状态与先前有所不同?“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它在无力反抗的情形下,似乎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这样的描写,透露出“我”对小麻雀的希望,希望它最终能勇敢起来。
4.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小麻雀这时的形态又有了些什么变化?(2)“身子长出来一些”,是针对前面哪句话说的?表明了什么?(3)“头挂得更低”中的“挂”描写了小麻雀怎样的神态?四、探究展示。
小麻雀代表了哪类人呢?小麻雀代表了旧社会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小者教学反思:杨柳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的抒情文法,帮助学生理解杨柳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作一些分析评价。
2.引导学生归纳和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贺知章的《咏柳》导入后,板书课题作者。
二、认识作者丰子恺,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
浙江崇德人他的散文率真、朴素、清幽。
既包含着人间隔膜和儿童天真的对照,又常有佛教的观念。
总的来说,读他的散文时时可以感悟到一种恬淡的禅味。
三、研读课文(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
读后请学生畅谈感受。
(二)赏析课文1、教师:前人喜欢杨柳,往往有很深的原因,作者喜欢杨柳有哪些理由?“随缘”而非存心“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