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高考考点】(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一分配制度【必背】1.生产决定分配(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原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机制①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必背】②意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注意】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如:私企、外企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的。
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
风险收入,如红利。
考点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必背】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措施(注意新教材的新提法):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③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理解】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及财产收入等形式对增加值进行的分配。
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余额为初次分配总收入。
从概念上看,初次分配是与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分配,主要是对参与生产的要素进行分配。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继续,以初次分配收入为起点。
再分配的方式是“经常转移”。
国民账户体系给经济转移下的定义是,所谓经常转移,是这样一种交易:在交易中,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但又不向后者索取任何货物、服务作为与之直接对应的回报,并且交易一方或双方无需获得或处置资产。
经常转移的具体形式是所得税、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社保支出、社会补助等。
很明显,再分配与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与生产活动关系不大,是对初次分配收入的调节。
【必背】2.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措施: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真题练习】1.(2018·江苏卷)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
2017年,我国有22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图2中(P代表劳动力价格,Q代表劳动力数量,D、S分别代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P1、P2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劳动力价格)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A.A B.B C.C D.D【解析】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劳动力价格直线P1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
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2.(2018·海南卷)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②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③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选项中的“企业”不知道所有制是公有还是私有,所以排除;②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公有制经济中的职工收入中的工资和奖金是按劳分配,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就不是按劳分配,另外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还有其他分配方式。
③④说法正确。
答案选D.3.(2016天津文综,4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实施股权激励方式A.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B.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C.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D.保障了科研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分配制度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股权激励方式并没有变革我国的分配制度,A排除。
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按劳分配,故C排除。
D中“保障……主体地位”说法不恰当。
4.(2015山东文综,4分)国务院决定,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
下列选项中,对国务院的这一决定理解正确的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D.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解析】本题考查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意味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这是再分配领域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的举措,C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
提高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没有直接关系,A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说明提高医疗补助标准的资金来源,且这一措施也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故D不选。
5.(2015广东文综,4分)基尼系数是判断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该系数介于0—1之间,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表明收入差距越大。
国际上通常把0.40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2010—2014年,中国收入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81、0.477、0.474、0.473和0.469。
对比下图,不考虑各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推断出2010年部分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①近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且高于图中发达国家②法国收入再分配政策对贫富差距的调整效果比英国更明显③中国应运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强化再分配功能④发达国家依赖以市场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社会公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0—2014年我国收入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逐渐缩小,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缩小,因此①中“越来越大”说法错误。
针对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③符合题意。
法国通过再分配政策,基尼系数下降了0.19,英国下降了0.11,说明法国的再分配政策对贫富差距的调整效果优于英国,②符合题意。
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初次分配后基尼系数较高,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下降较多,这充分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④说法错误。
故选B。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 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 736元。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1、图2所示。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答案】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