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知识结构及同步课时练习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抓住两条线索:1.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从春秋创立到明清出现对儒家思想批判和反思的进步思潮,要结合主要思想家的主张进行分析。
2.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成就。
二、重大历史线索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西汉改造与独尊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转型与成熟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及明清时走向衰落的原因。
(1)领先原因:①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②政治: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政府的管理之下,政治局面相对安定,这也有利于科技的繁荣与进步。
③经济: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④政策: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同时,封建政府为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长治久安,非常注重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促进了科技进步。
⑤对外交往政策:中华文明同外来文明不断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
(2)走向衰落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
④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1.1孔子与老子1.有一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高兴地说:你讲得太好了!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思想主张中的()A.“有教无类”B.“无为而治”C.“克己复礼”D.“兼爱”解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是在强调遵守社会秩序,维护周礼,C项正确;A项与“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不符,B、D两项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C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其核心思想是() A.以德服人B.“仁”C.克己复礼D.仁政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根据材料强调“为政以德”“爱惜民力”等可知为“仁”的思想。
答案:B3.《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A.启发诱导B.学思结合C.因材施教D.温故知新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答案:C4.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解析:老子提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包含着辩证法思想,其对后世影响巨大,是孔子思想的精华。
答案:D5.《老子》一书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主张小国寡民B.反对人际交往C.不利社会发展D.主张积极革新解析:材料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这是一种保守的政治思想,不主张积极革新,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
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材料二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
他的力量无比庞大。
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1)根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解析:第(1)问先从材料中提取人们的认识变化,然后从生产力角度回答变化的“根本原因”;第(2)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答案:(1)变化: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2)进步因素:①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以德治民”;③提出可以“损益”旧章法(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④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平)。
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旧势力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众多新因素萌生、发展。
[基础巩固]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解析:孔子的民本思想指的是“仁”,即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孔子对百姓的重视。
答案:B2.“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
”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解析:“人伦”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指遵守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答案:B3.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解析:孔子主张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德。
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
故排除A、B、C三项,选D项。
答案:D4.“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D.当仁不让解析:从材料中的“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得出B项正确。
答案:B5.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道德经》B.《孟子》C.《论语》D.《荀子》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主张万物的本源是道,道生自然。
其思想源于《老子》,即《道德经》。
故选A项。
答案:A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实际上主张()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解析:老子认为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
答案:D[能力提升]7.季路问事鬼神。
(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解析: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其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是: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答案:B8.《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反映出孔子()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D.具有—定的爱民精神解析: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对统治者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D9.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反映老子()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C.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D.强调无为而治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积少成多,即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实现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应指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故A项正确。
答案:A10.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解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
答案:D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三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答案:(1)维护奴隶制度。
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