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1期家 畜 生 态V o l.23N o.1 2002年2月Eco logy of Dom estic A n i m al Feb.2002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Ξ吴银宝,汪植三(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广东广州 510642)[摘 要] 介绍了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论述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指出我国的生态农业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也不完全是传统农业的回归,它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生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简介了近20年来在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几种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对目前生态农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中图分类号] T S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5228(2002)01200052061 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刀耕火种、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后工业化农业等四个阶段[1,2]。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及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短短的半个世纪,工业化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然而,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以大量投入化肥、农药、机械、能源为主要特点的农业,对土地和资源实行的是掠夺式开发利用,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潜在着严重不良后果。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其弊端已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1 能源消耗过度工业化农业的实质是用高的能量输入来换取高的产品输出,而且其能源投入依赖的主要是不可更新的化石能源,这就严重加剧了能源危机,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捷克对农业发展与能源关系所做的研究表明:农产品产量每增加1%,农用能源的消耗就要增加2.5%。
美国近40年来,投入农业的能源增长了近80倍[3],按其每生产1kJ能量的水果和蔬菜需投入2kJ的石油能,生产1kJ能量的动物蛋白质需投入20~30kJ石油能的标准来估算,全世界均采用美国的生产方式与营养水平,每年将消耗掉60000亿L以上的石油,按目前探明的全球石油贮量只能供世界人口使用10年[4]。
1.2 资源破坏工厂化农业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市场销售,为了获利[2]。
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盲目毁林开荒,毁草种田,高强度的利用农田等重用轻养方式,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
E rik P.Eckho l m(1976)在《土地的丧失》一书中记录了发生在美国、前苏联的两次大规模的沙尘暴[1],其原因主要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合理的开发并高强度的利用农田,结果造成了土地沙化,作物失收,并最终导致沙尘暴的发生。
1.3 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及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到农畜产品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畜健康。
根据以色列专家分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的高速发展,地中海沿岸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从2m g L(处于无污染的本底值水平)节节上升至53m g L,其污染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废弃物处理及氮肥施用[3]。
在畜禽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有机砷制剂,尽管在抗病促生长方面有较好的功效,但由于它大部分从粪中排出并可在环境中积累,因此必然会影响植物的生Ξ[收稿日期] 2001204229 [作者简介] 吴银宝(1973-),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家畜生态学。
长发育,并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畜健康[5,6,7]。
农药的污染更为明显,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应用农药大约为250万t,有90%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化肥有70%进入农田生态系统),造成每年100万人农药中毒,2万人中毒死亡[8]。
1.4 其他方面工厂化农业的负效应还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规模化种植使农作物品种基因趋向于单一化,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脆弱性加大;农业成本不断增加,投入效益却不断下降,如美国每年每公顷耕地石油能源的耗费是墨西哥的31倍,而玉米产量的折合能量收益墨西哥却是美国的12倍[9];农药的不恰当施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害虫、杂草抗药性的增加以及造成天敌和有益生物的死亡,使病虫害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等。
工厂化农业所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已逐步为人们所警觉,特别是美国生物学家卡逊1962年写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以及罗马俱乐部在70年代初提出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的发表,使上述问题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并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取代高能耗、高投入的工厂化农业。
生态农业正是在这种新思潮下出现的。
“生态农业”是在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W illiam A lb rech t首先提出的[4,9~11],他从土壤学视角提出这一理念,认为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就会有健康的作物,并认为可以少量施用化肥,但不可以用化学农药。
1981年英国农学家M.W o rth ington在对欧洲有机农场进行调查并亲自试验后,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以接受的小型农业”。
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自身维持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的持续发展的小型农业系统。
但由于在西方,生态农业更注重生态效益,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组织农业生产,因此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较低,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即使在发达国家,其推广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3%,仅有1%左右的农民在从事生态农业实践[3,10]。
2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有数千年精耕细作的农作传统和经验,它在解决我国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发展速度慢、生产率低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同时受发达国家工厂化农业较高经济效益的影响,盲目推行机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53.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5.9%,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67万km2;土壤污染面积达到2000万km2[12]。
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同时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损害,是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这就表明中国农业既不能走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工厂化农业”或“石油农业”的道路,也不能走注重生态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西方“生态农业”之路。
在实践中,中国农业逐步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了对生态农业的探索,其发展历程包括三个阶段[3,13,14]。
第一阶段为研究试验阶段(1983年以前)。
该阶段主要从学术上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探讨,并组织技术力量开展试验研究。
70年代末期中国学术界开始提出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农业建设的问题。
1980年,在银川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生态农业”这一术语被第一次提出。
此后,包括叶谦吉、马世骏、石山等人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的内涵也不断得到补充[1,8,15]。
1982年,在中国农业环境保护会的建议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开始组织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为扩大试点示范阶段(从1984年至90年代初)。
在该阶段,国家政府部门正式发布文件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并涌现出大量生态农业的典型。
198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985年国务院环境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要求各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自此,全国各地生态农业的试点开始展开并不断扩大,从先前的生态户、生态村逐步扩展到生态乡、生态县。
至1990年初,全国生态农业县级规模的试点有29个;乡区级的138个;村庄或农场级的有1200多个,遍布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
1987、1988、1990、1991四年里,中国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 EP)十项“全球500佳”中,有四项是授予生态农业试点村的。
6家 畜 生 态第23卷第三阶段为生态农业正式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1992年国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提出要增加生态农业的投入,推广生态农业。
1993年召开的全国生态县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俊生指出:“生态农业已不是一句理想的口号,而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与真正的后劲所在。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并计划到2010年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县1000个,覆盖耕地面积0.333亿hm2以上[4,16]。
目前,全国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已达3000多个,其中国家级试点县51个,省级试点县100多个,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666.7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10,17]。
根据部分省、市、自治区生态农业试点的调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增产幅度一般均为15%以上,单产比试点前增长10%以上,人均收入水平均高于当地环境水平的12%;与1990年相比,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试点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21%;废气、废水处理率及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4%,45%和34%;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论,有力地指导了生产实践[10]。
实践证明,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对国际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典型。
3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中国的生态农业既不是对石油农业的全盘否定,也不是传统农业的完全回归,它是在总结和吸收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生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1,10,13]。
它具有如下的特点:3.1 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中国的生态农业以提高生产力及效益为基本目标,核心是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强调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协调发展,特别是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建筑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