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协调发展工业(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教学目标】1.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实例了解什么是工业生产.2.通过实例了解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认识不同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差异对我国工业分布的影响. (难点)3.运用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分布图等资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重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展示神九飞天和蛟龙入海图看图感受神舟升太空,可上九天揽月;蛟龙入大海,可下五洋捉鳖”. 学生感受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目标展示学生看目标的同时,教师结合教材解读目标,让学生真正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全体学生默读目标,有目的去学习;聆听解读,明确目标任务.向着目标学,有的放矢.承上启下虽然对于工业生产过程我们不甚了解,但对于工业产品,同学们应该非常的熟悉,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了解的工业产品. (从教室与家中谈起)畅谈产品认知地位一.工业与我们师:展示任务,结合课本完成1.说说身边的工业产品,感知工业与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程度的重要指标.一.工业与我们结合任务,学生交流展示:1.说出身边家用电器及农业、交通、国防等方面的工业产品.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交流感知工业的重要性,知道工业的地位.承上启下既然工业这么重要,那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工业生产,请同学们结合着这三幅工业生产图,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什么是工业生产.图说概念展示工业生产流程,说出什么是工业生产?结合右图,说出工业生产的概念工业生产是指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如开采铁矿),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冶炼钢铁)、再加工(制造汽车)的过程. 通过读图来描述工业生产的概念,以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承上启下我们继续以钢铁工业为例,通过钢铁厂的变迁,来探究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读图分析二.工业的分布(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提出问题:结合我的解读思考影响钢铁厂选址的因素有哪些?钢铁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石.●早期煤炭炼铁时代,消耗煤炭多,钢铁厂靠近大煤田.●随着冶炼技术提高,用煤量减少,钢铁厂靠近铁矿区.●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钢铁厂转向沿海钢铁消费区.2.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二.工业的分布(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结合教师的解读,先独立思考,再交流探讨,最后展示交流结果:影响钢铁厂选址的因素有资源(铁矿、煤炭等)、交通(大型运输船或铁路)、消费市场等.2.学生读教材分析因素通过读图和聆听教师讲解,知道影响工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开采铁矿冶炼钢铁制造汽车学以致用角色扮演[补充说明]当然地区的发展条件不同也导致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3.活动:角色扮演假如你们小组是一来华投资的团队,准备在华投资开办柑橘外销加工厂,你们团队认为把工厂放在中国的哪个城市最能赚钱?并说出理由.[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总结,统一观点,寻找获取利润最高的厂址.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平坦的地形、充足的水源等.社会条件:便捷的交通、一定的科技水平、充足的劳动力、广阔的消费市场等.3.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如下:A小组:我们小组认为选择在天津,因为天津临海,又靠近北京,无论交通、科技这些条件都很好,所以我们认为最好在天津.B小组:我们小组认为选择在广州,首先广州交通也很便利,利于产品外销,另外当地劳动力资源也很丰富,最主要的是广州比天津更靠近原料产地,因为柑橘产自南方,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最好选择在广州建厂.通过角色扮演准确理解和运用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承上启下工厂的选址就是获取最大效益的地方,同理一个城市要想有好的发展,也要具备很多优势条件. 比如我们学过的一些省会城市,看看它们的分布特点.读图分析沿铁路线沿江河读图分析(二)工业的分布特点1.教师引导,说出京广线经过哪些省会城市,由此看出工业城市具有的分布特点?2.读黄河图,说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城市,黄河沿岸工业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3.读长江流域图,说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工业城市,长江流域工业城市分布特点及发展的工业.(二)工业的分布特点1.据图说出京广线经过的省会城市如下:A 石家庄B 郑州C 武汉D 长沙2.学生读黄河流域图回答:城市①兰州②西安③郑州④济南黄河流域工业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工业城市沿黄河分布,一方面交通便利,另一方面水源充足,资源丰富.3.学生读长江流域图回答:城市①重庆②武汉③上海沿长江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发展的工业:沿长江分布,主要有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等.4.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读沿铁路线分布的城市认识交通对工业分布的影响通过黄河流域图知道工业沿黄河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通过读长江流域图知道工业城市沿长江分布的特点和主要工业部门.读沿海工比较归纳对比分析4.读图4-2-1,说出东部沿海的四个工业基地及主要城市,分析四个工业基地分布特点和发展工业共同的条件.5.读图4-2-2,完成下列要求:(1)找出工业总产值前三位的省级行政区域,说说它们的分布特点.(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工业城市分布,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工业城市分布 .(3)比较云贵高原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差异,说说它们工业发展的有利利弊.[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请同学们完成下列总结:6.从整体上看,我国工业分布很不均衡,地区工业分布密集,地区工业分布稀疏,呈现沿、沿、沿分布的特点.工业基地A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城市①沈阳②大连工业基地B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城市③北京④天津⑤唐山工业基地C 沪宁杭工业基地工业城市⑥南京⑦上海⑧杭州工业基地D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工业城市⑨广州⑩香港讨论并回答:工业基地分布特点和共同的发展条件:沿海分布,共同的发展条件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气候较好等.5.学生读图讨论交流如下:(1)我国工业总产值前三位的省是江苏、广东、山东.它们共同的分布特点是沿海分布.(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大,工业城市分布密集,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小,工业城市分布稀疏 .(3)长江三角洲的工业总产值要远远大于云贵高原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主要原因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比云贵高原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好.6.从整体上看,我国工业分布很不均衡,东部地区工业分布密集,西部地区工业分布稀疏,呈现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业分布图认识我国工业沿海分布的特点,并在图上落实主要的工业基地和每个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通过读工业总产值分布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整体特点通过比较云贵高原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差异,进一步认识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拓展延伸山东省枣庄市是全国有名的煤炭工业城市,随着煤炭的开挖和勘探,采煤区从最初的市中区、峄城区转到现在的滕州市西部地区,可是煤炭终究有挖完的时候,现在我们枣庄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从“持续协调发展工业”的角度上考虑,我们枣庄应怎样发展工业?学生讨论结和自己的了解和认识,说出枣庄应该怎样发展工业,如发展旅游业像台儿庄古城、红荷湿地等.以家乡为例分析工业发展前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梳理通过梳理形成网络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当堂达标】1.(目标1)下列关于工业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工业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B.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C.我国工业分布不均,南多北少D.工业与农业关系不大2.(目标1)下列生产过程,不属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是()A.开采铁矿 B.将大米加工成雪米饼C.生产化肥、农药D.人工养殖珍珠3.(目标2)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发展的条件是( )A.煤炭丰富 B.铁矿丰富C.优惠的政策 D.市场广阔、交通便利4.(目标3)读“我国东部沿海工业地带”图,完成下列问题.(1)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图中最可能获益的工业基地是:序号名称 .(2)澳大利亚一艘驶往中国的满载铁矿石的轮船,最有可能去图中哪个城市:字母名称 .(3)图中既沿海分布又沿长江分布的工业基地是:序号,名称 .香港一公司从天津采购一批纯碱,是从图中城市字母运到工业基地序号名称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因为“运用资料说出”要求学生能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我采用了适量的图片资料,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最后得出工业分布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把阅读“钢铁工业分布”提到前面,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影响钢铁工业的变迁的因素,从而认识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然后结合着影响因素,读图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通过读沿京广线图、沿黄河流域图、沿长江流域图、沿海工业分布图的判读,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最后通过活动我国工业总产值图,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整体特点,对比分析云贵高原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差异,进一步认识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能够完成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我考虑到原先教案设计的内容有点多,以至于学生难以在松弛有度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取舍应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堂课的教案、课件与导学案并没有协调一致,其目的是大同而小异,各有侧重. 尤其是课件的导入部分以代表中国当今的工业科研成果为例也为下课时的学习作铺垫.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