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管理中的骨牌效应

德育管理中的骨牌效应

教育管理中的骨牌效应广州市第113中学侯翠坚内容摘要: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提醒我们“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而很多不良行为的孩子都会受到惩罚,引起的连锁反应是:惩罚--丧失信心--反抗、报复、自暴自弃--新的惩罚--更加悲观自卑--走向失败。

本文作者在工作中发现另外一条反应链:鼓励--产生自信--改善行为--得到奖励--更加乐观自信--走向成功。

作者把这种由教育者的行为引起的连锁反应称之为“教育中的骨牌效应”,并提出“教育孩子首先从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的观点。

关键词:教育管理骨牌效应自信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骨牌效应在教育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例如王金战在《学习哪有那么难》一书中提到,因为一位化学老师上课时把一本多余的课本送给了没带书的自己,心中感激,从此他发奋学化学,由差生转变成为尖子生。

这其实就是骨牌效应。

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到最后都被放大了数倍。

很多厌学的学生最初的理由就是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或家长的某个不当的教育行为,而很多在学业上取得成就的学生也总有念念不忘的导师或触动他们奋发上进的难忘瞬间。

可见教育者如果能利用好骨牌效应的原理,那么教育效能就有可能被放大,也许很多棘手的问题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利用骨牌效应。

我现在所带的班是文科普通班,从高二开始接手,到现在已经三个学期了,该班每个学期均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级,成绩也名列平行班第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同学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分不开的。

这种团结上进的集体精神的打造,归功于我打的第一张牌——培养自信。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动机阶梯理论,人在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之后,就会产生社会需要,而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为人所爱,为人需要”,也就是寻找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

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R.Dreikurs)曾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是因为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导致不当行为的发生。

如果教师和家长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正因为如此,我在接手现在这个普通班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达到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目的。

信心来源于成功感,成功感从何而来,这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步骤:一、认清自己,明确目标第一节班会课我和同学们讨论的是“理想的集体”,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班级目标和保证目标实现的班规,我也和他们一起讨论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对集体所负的责任。

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个人和集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优秀的团队要靠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打造,每个人只有担负起对集体的责任,才有权利享受集体荣誉带来的好处。

这节班会让学生们意识到:我属于这个集体,集体需要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目标。

关键是端正学习态度。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所构成。

这三种构成因素通常是协调一致的,其中后两种因素的相关比较高,例如:认为“努力学习是学生的应尽职责”的学生,就会喜欢学习,并产生挤时间看书和完成作业的意向。

认识到学生的职责的人不一定会付诸行动,但是喜欢学习的人就会产生相关的行为倾向。

由此看来,决定态度的主要是情感因素。

普通班的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学习的,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学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成功感。

但成功是相对的,它受个人能力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因此,必须先让这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认清自己的实力,调整对成功的定位,不要把成功的标准定得太高,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加大实现的困难,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我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大成功是有小进步累积而成的,千万不要忽略点滴的进步。

于是我先客观的分析我班的学习情况,与另外一个平行班的差距以及和重点班的差距,和同学们一起寻找缩小差距的突破口。

在分析中我主要通过数据说话,给学生直观具体的感受,当学生知道和另外的平行班的差距不到一分,和重点班总分的差距是五十多分,平均每科不到十分,而且最大的差距是数学成绩时,士气被鼓动起来了。

接着我就给他们定目标:第一学期先把会考科目攻克,争取会考过关,兼把数学成绩平均提高5分;第二学期主攻数学和英语,争取总分超出平行班30分,平均一科5分。

目标没有超出学生的能力,马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二、从小做起,累积成功接下来要帮助学生知道:为实现目标,我该怎么做!首先是帮助学生实现班级目标——成为优秀班集体!这是建立普通班学生的自信的关键。

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我灌输给学生的也是这个道理:把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就能实现目标!让学生来制定班规,除了让学生产生责任感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他们力所能及。

在日常的行为管理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例如每日的卫生保洁和每月的墙报等日常工作,对做得好的小组及时表扬并给予奖励,对做得不好的同学尽心知指导,帮助他得到奖励,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力求让这两项工作在学校的评比中获得好成绩,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从而建立信心。

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

然后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协助班干做好组织工作,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使效益最大化。

例如艺术节和运动会等,我坚决不出面组织,而是鼓励班干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再从旁协助。

当他们在艺术节和运动会上取得了成绩,我就及时表示祝贺,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

当这些日常活动的成绩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班的集体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了,他们对这个集体的归属感越来越强,也从中找到了自我价值感。

接着是实现学习目标。

我把一个学期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学科目标、月考目标、个人目标、集体目标。

平时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尤其是对后进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并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和学习方法介绍,每一次月考我都认真分析得失,帮助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同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和鼓励自己的孩子。

学生每取得一点小进步都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他就有了成功感,渐渐就对学习有了兴趣,不再那么讨厌学习了,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工作就好做很多了。

当第一个学习目标实现的时候,我明显感到了学生们的激动和喜悦。

三、借助榜样,增强自信创业容易守业难!从我班实现第一阶段的目标开始,我就不断给学生灌输竞争意识,鼓励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并及时的树立榜样,让学生有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推荐他们看王金战的《学习哪有那么难》,陈晖的《享受成长》,并介绍很多成功的典型事例,更主要的是在学生中发掘榜样。

例如做好后进生的帮教,以他们的成功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我班的李×沛、曾×雄、冼×杰、赵×予等就是成功的例子,他们原来因为厌学贪玩导致成绩倒数,并且经常不遵守纪律,但我发现他们都有特长,如李同学的英语,曾同学的文科综合,冼同学的政治,赵同学的体育。

我就首先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特长,获得成功感,然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于是李同学、冼同学当了科代表,曾同学上台介绍学习经验,赵同学参加运动会,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也让他们转变了对学习的态度,当他们产生了想学习的念头的时候,我就帮助他们寻找提高成绩的突破口,并给他们提供学习方法,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例如找辅导老师、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等,在他们有松懈的时候,及时提醒鼓励。

高二结束的时候,他们就由倒数变为了顺数,成绩也能保持在中上水平。

他们的成功大大激励了其他同学,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于是班上掀起了学习热潮,人人争先,唯恐落后。

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了。

四、理解尊重,正面管教普通班的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是很正常的,自信即使建立了也很脆弱,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否则就前功尽弃。

因此我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

在教育管理中我遵循的是德雷克斯理论:第一,学生必须知道他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学生必须形成自尊,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第三,团体成员有责任影响其他个体成员来使其有适当的表现;第四,学生有责任了解正当行为规则及不正当行为的自然后果。

德雷克斯认为,所有学生的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目的,学生总想获得认可,其行为也倾向于达到达一目的。

学生出现行为不当,主要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或者是因为某种错误的目的。

因此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我首先是先了解情况,然后分析学生行为的目的,处理时也尊重当事人及全班同学的意见,力求让学生心服口服。

例如在转化后进钉子户李×沛的时候,我先接近他以及他的家长,了解了他的成长过程,经过分析我认为他之所以成为差生除了初中时认识了损友外,还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

他的父母经商,家庭条件富裕,有一个在重点中学读书的弟弟,与他年龄相仿,品学兼优,深得母亲的宠爱。

他的母亲经常将两兄弟进行比较,经常流露对他的失望和不满,严重打击他的自尊,使他失去了归属感和价值感,于是想通过不良行为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这才是他甘于堕落的真正原因。

有一次他旷课回家睡觉,旷课的原因就是母亲不肯帮他请假,就索性旷课给她看(他母亲给我看了他们互发的短信),而他的母亲不肯帮他请假的原因是不相信他病了,可他确实是病了。

这件事证明了我的猜想。

于是我决定要改变这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母亲对他的态度,让母亲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并对他有信心,从而重塑孩子的自信。

在班上我也特别注重对他的引导:在他违反纪律的时候,我很少批评训斥,而是从正面告诉他行为的后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有好的表现时候,多鼓励,多表扬,一点一点的建立他的信心;根据他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制定阶段目标,使他最终取得学习上的进步,获得成功感。

当他的物化生会考过关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的态度彻底改变了,对他重新抱有希望,而他也重拾了学习的信心,更加努力的学习,最终在期末考试中跃居班的前十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