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内科学循环系统心肌病
1 直接侵害心肌 2产生心肌毒素(如白喉) 3免疫介导性心肌损害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 、病史及体征
1.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约半数发病前1-3周 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 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 消化道症状。
2. 心肌受累伴有乏力,呼吸困难,心悸及 心前区不适,
3. 第一心音常减弱,可以闻及舒张期奔马律, 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征或 Adams-Stokes综合征等。
心 肌 炎(myocarditis)
[慨念]:
指心肌本身的炎性病变,在尸检中出现
率为4%-10%。近年来特发性心肌炎相对 增多, 其病因现在多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
[病因及机制]:
病毒:柯萨奇A、B,ECHO,脊髓灰质炎病毒, 流感 病毒,HIV病毒,腺病毒,巨 细胞 病毒等。
细菌:白喉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真菌 : 念珠菌 , 放线菌 , 牙生菌等。 原虫 : 血吸虫, 锥虫病, 弓形虫等。 机制:感染原通过三种基本机制造成心肌损害。
[转归]心肌炎的自然病程是多种多样的
完全恢复 无症状 经长潜伏期后发生扩张型心肌病
亲心脏 病毒
爆发性表现
死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全恢复
有症状
病情在几个 月内进行恶化 死亡或行移植术
非爆发性 表现
自发性恢复 终身无症状 经长期潜伏期后
扩张型性既然病复发
经免疫抑制 停止免疫抑制剂治疗后 治疗后恢复 心肌炎复发
谢谢
治疗:
原则 :为弛缓肥厚的心肌,防止心动 过速及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减轻左心 室流出道狭窄和抗 室性心律失常
一般治疗: 提醒患者避免激烈运动﹑持 重或屏气等,减少猝死的发生。
药物: 目前主张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 通道阻滞剂治疗。
对重症梗阻性患者可作介入或手术治疗, 植如DDD型起搏器﹑消融或切除肥厚的 室间隔心肌。
[病因及病机]:病因尚不完全清
1 病毒性心肌炎及其他细胞毒损害:据估 计15%的心肌炎病人可进展至扩张型心脏 病。 2 家族性及遗传性因素:大约有20%的病 人其一级亲属也呈现扩张型心肌病的证据, 大多数家族性病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也有报道有常染色体及X连锁遗传者。
3 炎症、中毒、内分泌和代谢异常、
[治 疗]
急性心肌炎应安静卧床休息或至少限 制活动及补充营养。
本病的治疗常属于支持性治疗性质, 通常是针对本病全身性的主要临床表现 进行处理。
心衰治疗 利尿、扩管、ACEI
有关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的应 用讫今仍有争议。
目前不主张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但 对有房室传导阻滞,难治性心力衰 竭,重症患者或考虑有自身免疫的 情况下则可慎用。
肥厚型心脏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慨念]:
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 为特 征,以 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 顺应 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左 心室 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
瓣下 狭 窄(idiopathic hypertrophic subaortic stenosis,IHSS)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结合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及心导管 检查作出诊断。如有阳性家族史 (猝死,心脏增大等)更有助于诊 断。
[鉴别诊断]
本病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 影及心内膜心肌活检可与高血压心 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病﹑ 主动脉瓣狭窄等相鉴别。
[治疗和预后]
预后:
一般成人病例10年存活率为80%,小 儿病例为50%。猝死在有阳性家族史 的青少年中尤其多发。
二 、 上述感染后3周内 新出现下列心律 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1 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 滞或束支阻滞。
2 多源,成对室性早博,心动过速,心房 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 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 移≥0.1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
三 、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
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 白T、CK、CK-MB增高。
猝死原因:为室性心律失常,特别室 颤等。
肥厚型心肌病时与发生心源性 猝死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
年轻 有猝死的“恶性”家族史 与猝死流行趋势增高有关的基因异常 有夭折的心源性猝死经历 有持续性室性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年轻人反复发作晕厥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Holter) 缓慢型心律失常
[预后及转归]
通常症状在数周内即消失,而完全 恢复。心电图恢复正常需要几个月。 一 般死亡原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和 心功能不全
急性期目前定位3个月,3月-1年为恢 复期, 1年以上为慢性期 。
心脏增大,心电图异常,心功能低下, 而常难与扩张型心肌病(DCM)鉴别, 或易于发展成为DCM。血清学证实,柯 萨奇B组病毒感染的心肌炎患者长期随访, 约10%最终演变为DCM。
心 肌病
心肌疾病: 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 同病因引起的心肌病变所致心肌机械和/ 或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心室肥厚或扩 张。
分类:
– 遗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右心室发育 不良心肌病、离子通道疾病等
– 混合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 病
– 获得性心肌病病:感染性心肌病、心动过塑 速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
[病因]
本病常有明显家族史(约占1/3), 目前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是主要的致 病因素。
其余病因未明
[病理]
肉眼检查:典型表现为心肌质块明显增加 而心腔狭小,左心室肥厚过程及程度通常比 右心室更甚。不均等的心室间隔增厚(非对 称性心室间隔肥厚ASH),亦有心肌均匀肥 厚,(或)心尖部肥厚(APH)的类型。
治疗: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和各种心律失常。 1 一般治疗:病因及加重诱因的治疗 2 诊断心力衰竭的治疗
3 CRT 4 抗凝 5 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防治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1、ACEI或ARB的应用 2、β受体阻滞剂 3、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4、肼屈嗪和二硝酸异山梨脂 5、伊伐布雷定 6、ARNI 7、利尿剂 8、洋地黄
[诊断]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相当困难。 对同时具有上述一、二(1.2.3.中任何一 项)、三中任何二项,在排除其他原因心 肌疾病后,临床上可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 炎。如同时具有四中1.项者,可从病原学 上确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具有四中 2. 3.项者,在病原学位上只能拟诊为急性 病毒性心肌炎。
明显,如有心衰则心影明显增大
二 心电图
ST-T改变,常有以V3,V4为中心的巨 大倒置T波,APH型患者可在心前驱导 联出现巨大的倒置T波。
病理性Q波在II、III、avF、aVL或V4、 V5上的出现为本病的一个特征,
有时在V1可见R波增高,R/S比增大。
室内传导阻滞和前期收缩亦常见。
主动脉瓣在收缩期呈半开放状态。
四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左
心室舒张末期压上升。有梗阻者在左心 室腔与流出道间有压差,>20mmHg
五 心内膜心肌活检 心肌细胞畸形
肥大,排列紊乱有助于诊断。
[诊断]
对临床或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的 患者,如患者较年轻,诊断冠心病 依据不充分又不能用其他心脏病来 解释,则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表3-11-1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1995年WHO/ISFC)
1. 心肌病的定义: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 2. 心肌病的分类:根据病理生理、病因学和发病
因素把心肌病分为四种病态
1) 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心室或双心室扩 张,有收缩障碍
2) 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或双心室肥 厚,通常伴有非对称性中隔肥厚
[病理]:
以心腔扩张为主,尸检显示所有 的四个心腔均增大并扩张,而且心 室的扩张更甚与心房,室壁均变薄, 纤维癍痕迹形成且常伴有附壁血栓。 辦膜冠状动脉均无改变
组织学为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 大,变性,特别是程度不同的纤维 化等病变混合存在。
[临床表现]:
症状:起病缓慢 充血性心力衰竭
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肥大,形态特异, 排列紊乱。左心室间隔部的心肌肉细胞尤其 如此。
[临床表现]
症状:部分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因猝 死或在体检中才被发现。许多患者有心 悸,心绞痛,劳力性呼吸困难,伴有流 出道梗阻的患者可在起立或运动时出现 昡晕,甚至神志丧失等。
心绞痛的原因:
1 心肌质块增加 5 血管舒张储备力受损 2 毛细血管密度不足 6收缩期动脉受压 3壁内冠状动脉异常 7 心肌需氧量增加 4 舒张期充盈压升高
三超声心动图
对本病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左心室肥厚 : 可显示室间隔的非对称 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后壁之 比为≥1.3,间隔运动低下。
左心室流出道狭窄 : 有梗阻的病例在 左心室可见室间隔流出道部分向左心室内 突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向前方运动 (systolic anterior motion SAM)。
3) 限制型心肌病(RCM):收缩正常,心壁不 厚,单或双心室舒张功能低下及扩张容积减少
4)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D/C):右心 室进行性纤维脂肪变
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
[慨念]:
主要特征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 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
体格检查:
心脏轻度增大;
流出道有梗阻的患者可在胸骨左缘第 3~4肋间听到较为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 音,该杂音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下蹲位, 握拳运动时可使杂音减轻;相反,如含 服硝酸甘油片或体力运动,均可使杂音 增强。
心尖部也常可听到收缩期杂(二尖瓣反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