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摘要: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业监督管理权力在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割配置以及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所形成的制度总和。

本文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和监管体制现状出发,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以求得到若干启示。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混业经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5.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58-02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暴再次席卷全球。

世界经济也因此陷入了一场新的“华尔街噩梦”。

目前,虽然这场危机已逐渐接近尾声,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开始逐渐复苏,但是危机对全球政治、经济和金融的创伤却依然在继续,关于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应对措施的讨论一直在不断进行着。

事实上,在此次危机的前后,一直有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金融监管体制。

笔者认为,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监管理念和措施的不完善便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实情况
目前,我国采用的依然是一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督
管理体制,从监管机构的角度来说,就是“一行三会”,具体来讲:“三会”指中国银监会(全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全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监会(全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这种监督管理体制下,各大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各有不同。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央行在金融行业的主要监督管理的内容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同行业拆借问题、商业银行之间债券市场监督管理问题。

我国的银行业监管职能50年来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

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5条到第17条规定,中国银监会主要监督管理的内容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前提条件和有关程序审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金融机构的相关变
动和设立事宜以及有关的经营和运行的业务范围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179条,中国证监会的主要监管职责有:依法制定有关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或者核准权等。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分业监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
3个机构在法律上是平等地位主体,这些主体主要负责监管事项。

彼此的监管职责相互独立。

其中监管基本任务和工作方向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

证监会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方向是维护金融证券市场的平等与自由秩序,特别是有价证券发行人与经纪人应当披露相
对充分的信息,不可以存在欺骗或者诈骗的情况。

而银监会侧重监管层面的审慎性,关注银行系统经营方面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保监会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和信誉,通常不关心流动性,目标是为保证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保险人法定利益。

由于各监管者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方向不一样,技术信息和指标要求不同,由此实施的监管政策也不同。

比如,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通常是证券公司为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流动资本,由其下属的营业部采取回购、代客理财等方法,并用高于银行同期贷款的利息来吸引大众和机构投资者,其本质属于合法债权,应当是银行业的经营范围。

但是基于分业监管的原因,此种本应受到查处的行为,却成了监管真空。

(二)分业监管难以正确评估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等金融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他们之间的业务范围以及经营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由什么机构来监管也很难区分了,特别是国内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国内对此还没有完备和统一的监管法规。

(三)分业监管通常成本高,效率低
在分业监督管理体制下,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规章、条例和监督管理报告要求的内容不同,被监督管理者不可避免地接受重复和交叉监督管理,增加了成本。

另一方面,各监督管理部门为了本部门的安全和利益而出台的业务经营许可或禁止范围,均做出
了严格的规定,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效率。

三、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从1930年以来,美国针对本国金融方面的监督管理上的权限进行划分:一是联邦和州监督管理并存;二是不同联邦监督管理机构并存。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民众一些经济专家更是呼吁针对金融监管权限划分和基本体系予以变动甚至是改革。

2008年3月,财政部针对上述问题公布了一个改革的基本方案。

主要建议包括了一些短期和中期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还出台了相对比较抽象化、概念化、初始化的最优框架。

该部门认为前期的一些初始(即短期)改革措施是进一步改革的一种过渡形式。

主要针对信贷、房屋抵押等市场范围。

中期目标是破除监管中的重叠现象。

长期乃至远期建议是一种以金融机构运营目标为对象和标准的体制转化。

设立3个监督管理行政机构:第一,主要负责市场可持续发展和平稳运行的监督管理当局;第二,负责与政府担保有关的安全稳健的审慎金融监督管理当局;第三,负责商业行为的监督管理当局。

3个层次监督管理基本任务、工作方向和监督管理框架的紧密联系,使监督管理机构能够对相同的金融产品和风险采取统一的监督管理标准,大大提高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美国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分业管理到目标性整合管理的过渡,此外,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统一的日常管理。

可以看出,已经有了统一的趋势和方向。

“金融体制和监管机制的创新推动金融行业的融合,提高
了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这就让现有的模式,即分业管理模式有目标性架空的风险”。

金融行业以及领域的变动,使得相关国家机构如何确立和分权的问题日益彰显。

如果仍然是依据金融机构的类型来实行分权,则因为混业经营的原因,最终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又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得执法上更为困难。

四、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实现了从“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过渡。

目前,更需要的是总结监管经验,不应该盲目效仿欧美等发达国家实行监管上的统一化和整合进程。

因为依据我国的现实情况,统一体制仍然有待商榷,在现有体制上予以改良,效果可能会更佳。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原则上确定了机构之间的管理层面的协调机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各银行之间应当有一定的信息沟通交流,并最终形成平台和相应的机制。

但是,目前的机制不成熟,仍然停留在“一行三会”主要负责人所确定的监管联席会议,内容相对比较宽泛,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系统性框架内要存在一个具有宏观把握和总体操控的监管者,进而形成一个相对统一、完善、平衡的协调框架和监管平台。

目前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担此重任。

央行在金融监管中地
位较高,十分必要。

同时,央行还有负责整个宏观经济良好运行的职责,在宏观管理上可以把握管理的度和量。

从历史的维度上看,中国人民银行曾经负责全面监管,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职能均袭自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可以说监管职能相对高位。

鉴于此,应由国务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权,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认央行总的监管者地位,并维持其主导性。

建立其主导下的金融监管常设协调机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同时,将目前的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分别改组为证监局、银监局和保监局,三者在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下履行金融监管
职责。

参考文献:
[1] 李长健等.湖北省法学会农业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南湖·中国农村法治狮子山论坛”综述[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 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eb/ol].光华智库, 2009-12-25.
[3] 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7).
[4] 罗培新.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j].中国
法学,2009,(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