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读后感(最新)

一年级读后感(最新)

一年级读后感我读了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爱心树》这本书,知道了这棵爱心树非常爱这个男孩儿。

这个本书讲了一个小男孩儿和一棵叫爱心树的故事。

这个男孩儿像我,这一棵大树像我的妈妈,小男孩儿一直向大树索取东西,而大树却一直很开心。

最后,大树连自己的生命都给了这个小男孩儿,但是大树还是很高兴。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现在一直辛苦的上班赚钱,给我买吃的、穿的、供我上学,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我的妈妈。

《海的女儿》童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处,是一条美人鱼。

她在海底世界里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一生的幸福。

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鱼尾变成了人腿。

后来她救了一个王子并喜欢上了他,而那个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

她如果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就要刺死那个王子后,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

但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已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我懂得了生命可贵。

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

想起丑小鸭,想必大家肯定为它的苦难生活流一番眼泪。

丑小鸭它是一只坚强的小鸭,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那是它心中的理想支持着它,让它与命运做斗争,与死神抗击到底。

在家里,在芦苇丛中,在灌木丛,在沼泽地,在农家小院它处处受嘲笑,受欺侮,但它丝毫没有灰心丧气,始终不屈不挠地奋斗,最终靠自己有力的翅膀飞向自己最美好的未来。

丑小鸭成为了美丽的天鹅,难道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吗?来吧,什么难题,什么懊恼,什么伤心,什么灰心,抛开它们,让我们张开翅膀飞起来吧!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

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

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

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杜甫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翻开《昆虫记》我就被文中的“我”的行动吸引。

文中主要描写“我”爱好观察昆虫,有一次作者观察蝗虫,现在人们都说蝗虫是害虫,可是文中作者可不这么认为,虽然蝗虫吃农民种得粮食,可是没有蝗虫,就没有肉质鲜美的火鸟。

鸡也喜欢吃蝗虫,有时候大人也给小孩吃蝗虫。

现在时代,人们很少自己去发现。

现在都习惯上网查阅资料,科技发达了,人却更懒了我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自己不断发现新的东西。

我有一本书,书名是《老人与海》,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因为书中内容十分精彩,它里面还讲了老人与鲨鱼搏斗,我给你们将一讲老人在海上“流浪”这一部分吧!老人这一次出海,钓到了一条特别大的鱼,这条鱼竟然拉着小船走了,可见这条鱼有多么大。

是老人并没有松开钓鱼绳,他想等到大鱼出水换气时用鱼叉扎死它,这时老人把鱼绳绑在船头上。

天黑了下去,小船还在不段前行,老人已经离自己的家很远了,他睡着了。

早晨,一阵剧烈的摇晃震醒了老人,可能是鱼钩刺痛大鱼了。

老人十分饥饿,他只好吃鱼了,老人拿出另一根钓鱼绳,挂上了鱼饵。

过了一会儿,小鱼上钩了,老人拿刀切开把没用的东西扔了出去,分成几份,晒在木板上。

等晒干了,把这难以下咽的肉忍着咽了下去。

就这样过了几天,老人有点儿佩服大鱼。

大鱼终于出水了,它比船还长,老人瞄准心脏,使劲刺去,大鱼跳出水面,最后死去了。

老人把它绑船上。

从这里,我体会到做事一定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要像文中的老人,他一把年纪了,还坚持那么长时间,忍这咽下鱼。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老人的执着与坚强,我应该向这位老人学习!其中这里面有许多优美的词句。

例如“目瞪口呆……”晚上,我经常做梦,梦里和小王子一起做游戏,对小王子说心里一直想说但说不出来的话,临走时小王子对我说他要再去其它地方,还和我道别,我伤心地哭了。

我一醒来,原来是梦呀!可是那梦是那么逼真!我真希望不要醒来呀!读完薛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却久久不能平静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读后感。

教过一年级的我深有体会,刚入小学的孩子特别爱叽叽喳喳,静不下心来。

因此一年级的老师,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

其实,这是我们老师自己没有摆正心态。

一、走向"平和"1、音乐元素的加入。

"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

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仙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

"这是薛老师的一段话,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让很闹的孩子终于能坐得住,能静下来,对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帮助。

2、秩序从安静训练开始。

一年级刚入学的常规教育很重要,当我面对一年级孩子的时候,希望他们急速地成长起来,恨不得今天上学明天就学会了怎样学习。

但是开学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

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

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家长和老师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

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和孩子说话。

"3、适当且平和的惩戒。

看云非常重视惩戒的方式与分寸,年幼的孩子们也准确地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老师罚我们站就是喜欢我们。

要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学坏,成为坏孩子。

"下面是看云与家长的谈话:"已经处理过了,你不要听见孩子们的报告跟着虚张声势。

没什么的,该让你知道的事情我会告诉你,像这样的小事情,教师已经即时惩戒过的,你最好装作不知道。

被严密看管和双重监视的感觉,是很让孩子沮丧的。

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二、读书品味"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读后感《《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读后感》。

这也是薛瑞萍老师的一句话。

薛老师在安徽合肥的一座小学任教,是一个爱读书又爱教书的普通教师。

因为爱孩子而做教师,因为爱读书而教孩子读书。

感动于她的每天大声朗读一小时,惊奇于他们那群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薛瑞萍老师认为"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因此,读书要从娃娃抓起。

当孩子们刚学习完拼音,薛老师带领她的一群孩子和家长,坚持了大量的课外阅读。

开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记练习。

让他们尽早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刚开始要求学生一天一篇儿歌的阅读量,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优秀的学生已达到每日流畅朗读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也能随之提高。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强烈借鉴的。

"良好的语感,对于个人来说,不仅有利于文学修养的培植,也可以让他从谈吐到内心变得温煦优雅。

"三、结友家长学校教育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如果离开家庭的有效支持,那这只鸟将永不会真正飞上蓝天。

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

在薛老师的叙述中,有大量的与家长对话的内容。

有的,是电话的记录;有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有的,是网上的跟帖。

而最让人不忘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是薛老师在一学期内给家长写的二十几封信的是告家长书的做法。

按薛老师的说法是给家长的信。

每周一封,情真意切。

21周,写了21封信。

信中有对学生知识点的强调,有让家长在家辅导时突出的重点,有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有近期班级及学校工作布置。

这些信是一名老师对家庭教育作用的延伸,并是老师与家庭沟通艺术的直接证明。

其中,大量的对学生的肯定,学生优秀的表现,如背诵好的人名,写话好的语句及人名,考试好的人名等等,这无形中是对学生家长的一次鞭策。

所以,21封信,涉及到学校,班级工作的所有方面,这远比口头的说教更有效,不要问,跟着我来就行,多好。

同时她还要求家长都能写回信,互相交流,薛老师从中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断地调配孩子有效地学习。

二十一封信,就是二十一次真情对话,不仅真正调动了家长的力量,也充分展示了薛老师的睿智。

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美丽缓慢的事业;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

这本书告诉我:学会从容,心平气和。

《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反被马蜂蜇了眉心的事。

赞扬了马蜂敢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和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

使作者感到毁坏马蜂的家,毁坏它们的生活就像是一种罪孽,他“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这种精神也令我十分震惊,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虑,斟酌好了之后再去尝试,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做出损人不利已的事。

刚看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心平气和”四个字。

心平气和——该是怎样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教一年级还能心平气和?薛老师在书中讲述了她的的教学体会,从九月开学到一月期末的来临,薛老师在孩子们初入学的五个月里,从开始的“闹”,到后来的“静”,从拼音学习,到写日记的开始,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们不惧怕学习,进而热爱学习,慢慢进入读书人的角色。

工作一年多年来,自学了一整套“管理”学生的绝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视、大喊制胜。

这样一来,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级课堂常规极好。

在为师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时,却越发地觉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温柔,日日暴躁起来了。

并且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

教学和班级管理就会陷入狼狈状态,往往造成人在教室的时候,学生迫于老师的威力不敢说话,刚一走开,教室里立刻乱成一锅粥的状态。

薛老师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也曾着急发火,但她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心平气和地和学生交流,心平气和地教学。

她在文章中提到“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

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

我希望这样有意识的反复强调,能尽早让他们懂得静是好的。

”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孩子安静,老师也是“静”的,“看黑板读字和字母的时候,我的目光闪电般扫射每一个角落,发现分心的,宁可疾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

”她十分排斥大声斥责孩子,排斥严厉地批评,又一次“上午因为急,拍了一下桌子”,她反省“这是开学以来第一次。

那难听的声音,应是对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个坏的开头。

”为了实现安静教学,薛老师做了各种有益的尝试。

薛老师说:“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