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蒋军晶作文观

蒋军晶作文观

蒋某某和他的“项目作文”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教学方式,而只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教学方式,而只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教育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实际上,最喜欢的、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也喜欢,也适合孩子。

我一直站在一线,虽然辛苦,但体验也直接,酸甜苦辣,乐在其中。

对于教作文,什么方法都试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作文” ,丁有宽的“读写结合” ,张化万的“实验作文”,管建刚的“作后讲评”⋯⋯很多方法试过用过之后,慢慢地,慢慢地,我个人的倾向性,个人的偏好越来越明显,“项目作文”从我的个人实践中凸显出来,我觉得“项目作文”是我喜欢的,是适合我的。

“项目作文”,顾名思义,写作文的过程有项目,有任务,也就有探究,有体验,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我的“项目作文”接近于大家所理解的“研究性作文”,但稍有差别;我的“项目作文”,没有成型的理念,系统的办法,有的只是边做边想的叙事,我曾经用“四维”这个化名在《中国少年报》连载了一个一个的案例,孩子们似乎挺喜欢,学界却影响微弱。

我的“项目作文”究竟是怎样的,下面我结合例子来说明,不过读者不要期望有太多“惊艳”,真正可以用的,往往是不能太特别的。

第一个特点:题目让孩子一下子“无从下手”怎样的题目是孩子可以“下手”呢?《一件小事》《我最高兴的一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这些题目,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非常熟悉,这些题目的特点是“小”,小角度,小切口,小范围,私密性强,拿起笔就可以写,仅凭一点点记忆就能完成。

怎样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呢?还是先看看别人的尝试,如美国,三年级的作文题是“我心中的美国”,四年级的作文题是“我怎样看人类文化”,而六年级的作文题目是“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审视这些作文题,我们一定觉得这些作文题宏大得有些离谱,完全超出了小学生的心智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手足无措应该是正常的反应。

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美国小学生面对这些大得没了边的作文题,不仅毫无难色,反而兴致勃勃。

他们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查阅大量的参考书,权威工具书。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关的专家交流,然后用稚嫩的小手信心百倍地作着大文章。

当然,我只是间接地从别人的学术论文和媒体报道中得到了这些信息,但是我的“亲眼所见”让我觉得这些间接信息是可信的,我亲眼见到在美国上了3 年小学的一个男孩四年级转到我们班之后,周记的面貌确实跟别人不太一样,他的周记大凡都一些“新能源寻找”“我眼中的狼”这样的研究性作文。

当然,有老师会问,难道你的作文课就不让学生写“小”文章,写“回忆” 文章了吗?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写作当然是无拘无束的,你是写黄钟大吕还是写洞箫牧笛,你是写阳春白雪还是写下里巴人,你是写过去还是写将来,因人而异,因兴趣、爱好而异。

我的“项目作文”也鼓励孩子写小事小物:1. 尝试拍照和录象——当个神秘的“偷拍者”。

向爸爸妈妈申请,借用他的照相机或摄象机,拍爷爷输棋,拍奶奶扭秧歌,拍妈妈照镜子臭美⋯⋯说不定还能拍到头号男主角——爸爸,他正像大狗熊喝蜂蜜一样,偷喝啤酒。

把这些镜头写下来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2.收藏具有某种特质的东西。

请你这个学期尝试着去收藏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树叶、石子、贝壳;铅笔、橡皮、尺子;邮票、商标、钱币⋯⋯最普通的东西,经过精心收藏,都能产生不俗的价值。

然后用你的笔写下收藏的感受和对收藏的理解。

3. 12 岁前要做的50 件事。

英国一家民间组织“国民信托” 日前发起一项活动,名曰“ 12 岁前要做的50 件事”, 逮虫子、扑蝴蝶、捞蝌蚪、打水漂、做泥饼、搓柳笛、上树摘果、下水捕鱼、早起看日出、晚睡观星空⋯⋯这些事你做过吗?找机会试试,然后讨论写做这些事的感受。

你看到这些写作项目,你就会感觉到,即使写小题材,我也让他有经历有体验,通过经历和体验激发孩子的生活敏感度,我不仅让孩子“找米”,而且“造米”,不仅是“现场造米” (实验作文、游戏作文),而且广域地“造米” 。

在我看来,写作不只是用来沟通,写作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解决问题,写作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感,写作就应该是一个尝试、探索的过程,孩子学习写作最终是为了找到自己,发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

第二个特点:项目一定要招人喜欢《我心中的美国》《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这些当然可以作为项目作文题。

可是无论怎样,我一直认为这样的题目表情过于严肃,内涵追求过于直接、过于快速,你要知道,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还没有形成支持孩子作这样的思考与研究的氛围,于今,这样的题目,无论你出发点如何良好,也是把学生放在了火上烧烤。

能不能策划出一些新的项目作文题,既保留探究与体验的特质,又活化表达,让孩子感到新鲜有趣有好奇心,并且觉得有研究得可能性,有如把孩子放在水里,让他尽情自在地游泳。

好想法需要落实到好例子,好例子可以超越好想法。

下面这些作文项目,一一在自己班里试过,还有很多项目因为表述比较长,并且图文结合,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呈现,之所以想把这些项目罗列出来,是因为项目本身更能说明我的※ 仔细阅读伊林的《书的故事》一书,了解书的发展历程。

然后搜集身边某一物品的资料,以“杂志”的形式写出它发展的过程(如香烟、火车、计算器、镜子等)。

※ 你参加过音乐会、参观过画展吗?(如果没有,请想办法弥补这样的缺憾)你觉得一千年后的音乐会或画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发挥合理想象,描述某一个人参观的过程。

※ 11 月29 日星期一上午,除虫人将进行除虫药物喷洒行动。

想象你自己是一只昆虫,你的栖息地将遭受人类破坏,如果你能与人类对话,你将在信上写什么?让一个除虫人信服你也应该得到生存。

※2003 年3 月, 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将正式启动月球探测计划, 与此同时,航天局向全国征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

这次标志征集收到了1026 份作品,设计者中年龄最大的70 岁,年龄最小的12 岁。

根据组委会要求,每一份作品都设计说明。

假设右边这个标志是你的设计作品,请你为自己的作品写800 字左右设计说明。

※ 有一支探险队伍悄悄出发了,走进了无边无际的漫漫荒漠。

他们的装备极其简单,骑着骆驼,只带了干粮和水,在茫茫沙漠中经历了7 天的探险生活漫漫黄沙,燥热干旱,此时水就如同生命般珍贵,在沙漠中你拥有多少水,就有多少生存机会。

水在人在,水断人亡。

请根据下面的“探险队7 天用水示意图”,发挥想象,写一写这个探险队的探险故事。

765423水(桶)1234567(天)1第三个特点:把“读”又推到前台来大家知道,我个人一直在推广阅读。

即使教作文,我也希望“读”与“写” 能结合起来,我一直认同krashen 在《阅读的力量》的观点:一些初步的写作技巧可以通过教导和练习掌握,但写作风格的形成一定来自阅读。

也就是说,当别人致力于通过“多讲”和“多写”来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的时候,我还是希望我的“项目作文”最终指向读,以写带读,以写促读,我个人偏信人们在阅读中遇到语文比写作中遇到的语文要多,我个人偏信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多来自阅读理解,而不是制造,不是写作。

我不需要学生多写,我的教学环境中,孩子们很忙,经常忙得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我不忍心用外在的似乎以“激励”面目出现的手段不停地让他们写,以致破坏整个“学习生态”,而且写得多未必代表写得好,我自始自终希望孩子们多读。

例如我为了帮助孩子写好一样事物的发展历史,我建议他们阅读《书的故事》,俄国作家伊林从人们打手势开始介绍,从图画时代到文字时代一直写到电子时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作者的夹叙夹议中,你不禁开始思考纸质书籍的命运,思考它们是否会像竹简、芦叶纸、羊皮纸那样消亡?这样的对于《书的故事》的梳理性阅读结束后,又提醒开始新一轮的阅读,你得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某一样事物的发展的来龙去脉,例如船、笔、计算器、汽车⋯⋯“写” 可能只花了一天时间,而“读”可能持续几周。

再如《沙漠探险7 日谈》这个作文项目,为了帮助孩子们写好这个探险小说,我推荐了许多阅读资料,资料中,有一些是知识类书籍,从中可以了解沙漠的特点,如沙漠的气候、沙漠中的动植物、沙漠地区的居民、沙漠中的奇特现象等;也可以了解探险知识,如探险装备、探险队员的个人素质、探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境遇等等。

资料中,还有一些是探险故事或者探险小说,例如斯文·郝定在中国的探险经历,例如畅销全球的的《手斧男孩》,孩子们从中可以提炼出一些探险小说的写作技巧。

最让人震撼的一个例子并非来自我自己,而是来自美国。

美国一所小学的五六年级设计一个贯穿一个学期的包含写作的“研究项目” ——聚焦日本文学。

在这个项目起始阶段,老师把从日本民间文学中挑选出来的故事在整个班级内大声朗读。

然后,学生们从老师开列的书目中(有近50 本)挑选至少四本别的日本传统故事书加以独立阅读。

最后老师在班里进行了关于“日本文学” 的大型班级展示活动,每个孩子都要写出自己对于日本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设计这个项目的老师最后描述:学生们在项目中投入了热情和思考,他们确实已经开始“由里而外”地观照并赏识另一种文化了。

我在自己的“项目作文”实践中强调了“读写结合”,其实任何作文教学实验都应该重视阅读。

我很难相信一个自己不阅读,没领略到阅读的美妙,推荐不出几本好书的老师可以成为教作文的高手。

我经常用“阅读” 这个点来衡量作文教学的优劣。

几年前,我去一个作文培训机构参观,本来教室就紧张,但是这个作文培训机构偏偏专门开辟出一个区域作为“书吧”,这个书吧还挺大,大得有些奢侈,书吧里的书还挺多,多得你难以忘记。

在一排一排的书架里,你随时可以看到那些“血统很高贵” 的书,《红楼梦》啊,沈从文啊,马克﹒吐温啊,《老人与海》啊⋯⋯你或许觉得我的罗列有些不成逻辑,但这恰恰反映了我当时的直觉:这里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

更重要的,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儿童文学著作,例如《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比砖头还厚,有;例如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97 年版本的,够冷僻,有;例如郑渊洁的童话,孩子够喜欢,也有。

在以后的几年里,这个书吧也是与时俱进,你所知道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林武宪、谢武彰、金子美铃、谢尔大叔、米切尔·恩德、乔斯坦﹒贾德、罗尔德﹒达尔、凯斯特纳、怀特、椋鸠十、曹文轩、梅子涵、黄蓓佳⋯⋯他们的书你都可以读到。

难道这还不能反应一定的作文教学理念吗?写好作文是以阅读量为前提的,影响写作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生活的积累,写作的技法,天赋的差异,但“一切一切都要回到读书上来”。

第四个特点:要有更到位的“技术”指导很多人反感谈写作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