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专题1-深圳人才公园
深圳人才公园 / 欧博设计
环境与时间交织成城市生活的剧场
• 这座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高品质城市公园,与深圳湾公园和 深圳湾体育中心相连,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
心区域。公园通过激励、交流、活动、宣传,四大策略板块,运用轻 松,自然,艺术的表现方式,充分凸显公园“人才”主题。
• 从曾经的一片海到现在成为后海仅存的城市绿地中最大的一块。人们对这 块场地的认知,源于这里从2007年开始的F1摩托艇世锦赛深圳站比赛,这 种感知始于此也仅限于此,且自2009年后便慢慢被人忘却。伴随着城市的 不断发展,伴随着深圳湾15公里滨海带的建设和开放,场地的未来成为片 区发展中一个大大的问号。
公园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同时,公园又是多 种功能的“载体”,它为催生和协调环境与基础设施之间提供相互融入和流动交换的界面。
公园的未来必将秉承其自然、开放、兼容、多元的特性,繁花之中再生繁花。
π桥,πBridge壳,
无忧落日广场
• 项目基本信息 总占地面积:77万㎡ 水体面积:33万㎡ 陆地面积:44万㎡ 总建筑面积:4939㎡ 绿地率:77% 停车位数量:191个+5个大巴车位 环形慢跑道长度:2.7公里 人行桥长度:222米
环湖慢跑道
• 通过对公园内外边界的分离、切割、重组,使城市、公园、水体三者 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营造丰富性、渗透性的多重界面。对外,公园
被市政道路围绕,与城市有一定阻隔,设计师通过公园中交织的轴线 组织向城市延展,从行为路径可达性的串联,以及景观元素——树、灯 具、小品或者是标识体系等——的视觉感知上与周边环境发生一些延展, 增强城市与滨海空间的联系;对内,场地原本完整的岸线,在设计中,
,further east, the trail winds through a newly planted grove of fir and spruce. Salvaged stone steps negotiate thirty feet of grade change to a footbridge spanning a rocky swale along the drive.再往东,这条小径会穿过一片新种植 的冷杉和云杉混交林。 而经过一条铺满石块的洼地之后,该石阶小径便会 到达30英尺高处的步行桥
• 作为一个融于城市生活的绿色公园,公园为市民提供一处放松休闲的场 地,年轻人在这里运动休闲,老年人在这里养生漫步,孩子们在这里游
戏成长,所有市民都可以在这里游憩、交流、怡然自得,找到属于自己 的领地。
• 由曾经的一片海,到填海后的城市绿地,为了唤醒这里沉睡的关于海的记忆, 而公园能够承载更多场地原有的精神。设计中,从视觉到身体的感知,他希望 通过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给场地带入更多海的元素。“流动”的理念始终贯 穿在他的设计之中:首先,空间具有流动感,很多本身方形的空间,设计里使 用更多放松的曲线去处理,同时,植物配置上,用诸多不同品种的观赏草类勾 勒边界也起到弱化硬质边界、柔化空间的作用,更充满野趣;其次,通过不同 步行路径的设计,场所中的人流得以在不同空间中产生特别的串联与互动。
• 十年间,景观设计师祝捷始终陪伴着这块特别的场地,整个公园作为 一个连续的地表结构,支撑并培育自然生态过程的同时,支持和服务 多重复合功能为主导的人文生态系统,创造丰富都市公共空间体验, 承载场地所赋予的特质,又取得主题性与市民性的平衡。景观在这里 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公园”本身,而是开放的、组织城市形态和功 能的空间结构和触媒。
时间,过程延续生机 Time sustains vitality through process • 对设计师而言,时间性对一个公园尤为重要,但深圳的四季变化并不分明,为了 突出时间性,设计师通过落叶植物的配置以及不同植物色彩上的变化,在公园的 不同片区营造出四季变化的节奏,人们得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春天黄花风铃木、 木棉、宫粉紫荆交相辉映;夏天热烈的凤凰木绚烂夺目;秋天终于有了一丝萧索, 芦苇、观赏草有了些许微黄;冬天依旧不缺乏生机,美丽异木棉、刺桐、宫粉紫 荆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the Main House and Carriage House sit low in the landscape, embedded in a grove of Acer rubrum ‘Autumn Blaze,’ Betula nigra ‘Heritage,’ and Abies balsamea, with understory of hay-scented fern and lowbush blueberry.主建筑和车库位于景观下方,周边点缀着美国红枫,白桦,冷杉,以及蕨类和蓝莓等植物,
被划分出诸多离岛,由此在视觉上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物理上形成 了中间湿地的过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同时,随着这样的切分,一条岸线也就演变出
三个边界,对于整个水体的净化以及岸线的丰富程度而言,处理上显 得更加灵活。
• 游离的岛群砂石滩,sand beach island
花岗岩小桥横跨在经恢复的小溪之上。 林下混合种植的苔藓和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从 Acadia而来,路经此地的野生动物提供了生态路径
• 以流动、弹性、边界三大策略,设计师希望打造一个非停滞、非孤立、 非固化的公共空间体系。依托场地,突出“水”的资源特征,提炼
“流”的场地精神,源自大海,穿经公园,融入城市;注重功能复合 的弹性可能,形成完整的3公里功能环、慢行环,成为深圳湾15公里 滨海带的延伸和放大,强化市民对海的感知。
亲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