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教材当中,《认识计算机》这一节一般都被安排在第一课或是第二课来上,但是新版的苏科版教材安排在第二单元第一节,我想其结构更为合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或多或少的对计算机的结构和参数有了一些了解和印象,有了这个基础再来讲认识计算机,这样一来,一是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一次梳理,二是给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更为详细的系统结构图,如此一来,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本节课作为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了解认识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基本组成、软硬知识以及工作原理,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同时,理解和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及其换算,为学习与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是为今后的教学作好铺垫。
例如,将内存和外存的存储区别与之后的保存操作进行关联等。
这些知识的关联不仅可以其帮助其熟练掌握操作,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认知。
教法分析:
本节教学,不宜采用抽象的术语,应以感性认识为主,采用体验学习、模拟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接触、视频录像、教学课件等直观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
(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是计算机历史常识的回顾。
这部分知识学生较为了解,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合作和竞争中简单回顾,重点让学生了解第四代计算机,通过课件展示精美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是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介绍。
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通过观看录像或接触实物部件等形式,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通过游戏竞答,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加深巩固计算机的各种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3)存储器容量换算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利用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抽象的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通过实践活动,查看硬件配置信息的方法检验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学中利用板书形式概括计算机的结构图(硬件部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知道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学会查看计算机系统信息,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及其换算。
2.过程与方法
(1)实际接触计算机硬件,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
(2)主动参与活动,完成存储器容量单位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形成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感。
(3)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为学习、生活服务。
4.创新与行为
(1)利用竞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
(2)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虚拟购机方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2)教学难点: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教学设计过程
1.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今天来之前,我已经通过你们信息老师了解到,同学们计算机操作的非常好,那么我相信今天我们一定能很好的合作,共同完成这一节课。
首先,老师有几个小问题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下:
在以前计算机以庞大的体积,高昂的造价,一直用于科研和军事领域,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渐渐的对计算机有了逐步的了解,在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却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软件,硬件问题所困扰。
那么,究竟你们有多了解计算机呢?比妨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目前你见过哪些类型的计算机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师生互评。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
老师展示教学课件,展示第一代计算机的名称、图片,并引出四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图片。
拓展与提高:出示课件,让学生展开设想,预测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实现今天的设想,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2.新课讲授
教师引入:对于计算机的外型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但是很少有机会看到计算机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一通电,计算机就能实现神奇的功能,今天老师就想带领
大家一起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认识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播放计算机硬件介绍的视频,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视频录像,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认识。
知识竞赛:
通过观看视频和教材中的知识介绍,检验学习的成果,师生互评。
采用“抢答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要求]: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鉴宝” 游戏抢答,游戏规则:教师展示计算机实物部件(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软驱、显卡、网卡,声卡、电源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四个组中每小组各选派两名同学上台,以抢答形式回答,学生迅速举手示意,经老师确认后,以最快的同学回答老师手中的部件名称,并回答其主要功能和作用,答对者加100分,答错扣100分,并禁答下一轮,累记积分,得分最高的,即本节课的“优秀小组” ,答对即“拍得”奖品。
体验学习:实物感受,竞赛结束,由参赛同学将“拍得”的计算机部件带回本组,依次传递到每个同学手中,参观完后,由最后的同学递送到讲台。
通过接触实物部件,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小结与提高:教师讲解主机的主要组成部件,
板书:计算机系统结构图
老师引入:[出示课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脑的资料都是存储在硬盘当中,小明家的电脑由于存储了大量的资料,现在总是提示磁盘空间不足,于是他想去换一块硬盘,当他来到电脑城之后,却不知道应该买多大容量的硬盘了,你能帮帮他吗?(提示: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不管是内存储器还是外存储器,它们的容量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师生探讨:师生共同探讨若想帮助小明选购硬盘,首先得了解存储器的容量单位。
教师讲授: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英文bit,也就是一位二进制位(0或1);最基本的容量单位是字节,英文Byte,缩写为B,称为拜特;一个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
换算关系: 1Byte=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竞争学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存储的容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算一算”,谁第一个算出正确答案,谁就当选为“今日之星”。
题目:现在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容量是128M的U盘,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个U盘可以保存多少本书?假设一本书约20万汉字。
小提示:试试用开始>程序>计算器算一算
计算过程:128MB=128×1024=131072KB
=128×1024×1024=134217728B
=128×1024×1024÷2≈6711万汉字
=128×1024×1024÷2÷200000≈335本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利用计算器计算,很快有了结果。
最先算出结果的学生被推选为“今日之星”,同时向全班同学讲解计算的步骤和算法。
小组合作讨论:讨论本节的“讨论学习”部分,完成教材中的表格。
实践操作:查看存储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右击“我的电脑”,执行“属性”命令,在“系统属性”对话框中查看内存容量和CPU信息;双击“我的电脑”,单击盘符,在左边“详细信息”项中查看硬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将查看的到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
学生回答查看结果,教师小结。
教师讲授:[出示课件]通常我们看到的计算机除了主机、显示器以及键盘鼠标等,还有连接的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手写板等外部设备。
其中又分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3、课堂小结
[出示课件]逛逛电脑商城,了解南京的电脑科技一条街-珠江路。
假设有一天,你爸妈要给买一台电脑时,你知道怎么去买了吗?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小结: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机知识?
课堂评价:评选课堂“优秀小组” 和“今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