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9新闻传播与民事侵权讲义教材
9新闻传播与民事侵权讲义教材
2005年12月2日,《华夏时报》第一版及A16―A17版上 ,以很大的篇幅刊登了小莉的脸部特写照片,以及小莉 和弟弟及父亲(现已去世)的照片,并标明她父亲因患 艾滋病而死亡以及小莉艾滋孤儿的身份。
从2004年8月开始照料小莉生活的中央党校教授靳薇看到 报道后大吃一惊,即与华夏时报社交涉,有关人员表示了 歉意,说这是“粗心”和“交接疏忽、技术失误”造成的 ,但没有承认对小莉侵权。
民事侵权基本概念
一般民事侵权构成:
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行为的违法性 违法事实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行为人的过错
二、新 闻 侵 权
新闻侵权:特指新闻媒体因传播新闻作品或其它作品而侵 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
新闻侵权是发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 新闻侵权的对象主要是人格权。当然,财产权也有可能 受到新闻传播的侵害,如传播虚假广告。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传播活动已发生
(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 的违法性质)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
(如作品已经发表即有损 害事实)
新闻传播具有特定 的指向
(即行为与损害间有因果 关系)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 错
(直接编辑
会
作
者 审阅
作品的传播
新闻事实
我国新闻侵权的历史和现实
时间 第一次 1988
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 将他们公开 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报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时任意披露未成年人姓 名、肖像和其他足以辨认的资料 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诽谤与侮辱的区别?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诽谤与侮辱的区别 诽谤不以公开为成立要件,侮辱则要。 诽谤须指摘或传述足以毁损他人名誉的具体事实。侮辱只 须行为人有贬损他人名誉的抽象言词或举动即可,行为人 并不须指摘具体之事实。 如公然称他人为小偷为侮辱;而称某人于某年某月某日于 某处偷盗某物为诽谤。 侮辱一般为故意;诽谤也可由过失构成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个人权利与人身尊严越来 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隐私权已成为当代公民保护自身人格 的一项重要权利。科技手段和现代传媒的普及,使猎取他 人隐私、满足好奇心理、或达到商业及政治目的的社会现 象已屡见不鲜,如今,涉及隐私权的案例呈上升趋势。
25
新闻传播侵害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公布、宣扬隐私
民事侵权基本概念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 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 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 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 产权利。物权是直接支配物的权利;债权是请求他人为一定 行为(作为或不作为)而得到生活上的利益的权利
28
新闻报道要避免侵犯特殊群体的隐私 权
据《羊城晚报》报道,北京朝阳区法院3月9日正式立案 ,受理了一名艾滋孤儿状告《华夏时报》侵犯隐私权的 诉状。据称,这是《艾滋病防治条例》实施后的首例诉 状。
小莉一家原住河南省某县,她的父母因患艾滋病而死亡 。小莉作为艾滋病遗孤,在生活、精神上备受歧视和磨 难。在一些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小莉离开了她的家乡, 在一般人并不知道她身份的地区读书学习,基本摆脱了 受伤害的阴影。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侮辱
主要指使用侮辱性词语使人 丧失人格尊严。
93解答中称:“反映的问题 基本属实”但有侮辱性内容 的也应认定为侵权,而不问 被反映的人的问题有多严重 。换言之,即不管什么人都 是有人格尊严的。
诽谤
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 传播。
表现形式为口头和书面。这 两种形式在新闻传播中都可 能存在。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的 批评文章基本内容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的 批评文章反映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 ,致他人名誉受损的 描写真人真事或事实上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 对其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致人名誉受损的。
本案原告是谁、被告是谁? 有权管辖的法院有哪些?
20
四、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隐私:是一个自然人拥有的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个 人生活信息和个人生活资料。如身高、体重、年龄、 饮食喜好、性生活史等。 隐私权:个人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 的权利。
21
隐私权的内容的内容有哪些
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隐私权的内容
据悉,小莉的诉讼请求包括要求《华夏时报》停止侵害, 用相同版面相同篇幅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10万元。
点评:《华夏时报》因涉嫌侵犯艾滋病病人家属隐私而 涉讼一事再次警示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避免侵犯 一些特殊群体的隐私权。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特殊群体 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在国内外都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在 新闻稿件中涉及如下对象时不宜公开报道其真实姓名: (1)犯罪嫌疑人家属;(2)涉及案件的未成年人;(3 )涉及案件的妇女和儿童;(4)采用人工受精等辅助生 育手段的孕、产妇;(5)严重传染病患者;(6)精神 病患者;(7)被暴力胁迫卖淫的妇女;(8)艾滋病患 者;(9)有吸毒史或被强制戒毒的人员。涉及这些人时 ,稿件可使用其真实姓氏加“某”字的指代,如“张某 ”“李某”,不宜使用化名。
讨论:中山首例“人造美女”案
核心提示:2003年,号称“中国第一人造美女”的郝璐 璐横空出世。随即,一股“人造美女”的热潮席卷神州 大地,“人造美女”一时成为各路媒体追踪的焦点。
在南方某报一位记者的“妙笔”下,中山也诞生了 一位“人造美女”——吴晶(化名)。2003年12月18日 ,该报利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对这位“人造美女”进行 报道。
人专门使用的生活场所。
23
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
我国至今仍未建立隐私权保护体系,或者说我国法律对隐私 权保护语焉不详。当前立法中并未承认隐私权,对公民隐私 权利益的保护采用间接保护的方式。 《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宣扬他人隐私,造成一定影响 的,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24
新闻传播侵害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19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案例分析:
A市晚报某日发表本报记者甲采写的一篇新闻稿,文章中指明家住A 市B区的某单位领导人乙生活作风腐败,经济上贪污受贿,后因检察 机关立案侦查而在担惊受怕中死去。文章见报后,乙的妻子丙,之 父母丁、戊,之子寅联名起诉,要求追究晚报社对甲的名誉侵权责 任。经法院查明,(1)该稿件内容基本失实,(2)甲受A市晚报社 指派而采写此稿,(3)A市晚报社社址在A市C区,(4)A市晚报面 向A市9区3县发行,(5)乙确已死去 问题:法院是否应受理?
民事权利的分类
人身权
财产权
人格权
身份权 物权
债权
名隐 誉私 权权
姓 名 权
肖 像 权
. . .
监 护 权
继 承 权
……
民事侵权基本概念
身份权:身份,是主体在团体或者社会体系所形成的稳定 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身份权是指主体基于其身份而享有的权 利。
亲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财产方面的权利(监护权) 配偶权:夫妻相互间权利 亲属权:家庭成员及近亲属之间的相互权利
案例
电视采访中,为了反映农民生活好起来了,画面上就会 出现一个农民兄弟咧着大嘴在那儿点钞票,这时候记者的 话筒就会过去了,问:“大爷今年收成好吗”,“好啊” ,“挣了多少”,非要他说出来,“一万五呢”,他非要 说出来,不会觉得说这有什么不对呀,其实这是隐私啊, 我的财产状况,我的收入状况,结果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主要 地点
上海
第二次 1992 北京
第三次 第四次
1993年 全国 起
2000年 全国 起
原告
被告
原因
普通公民
文化名人
企业法人 政府机关 及公务员
新闻媒体 及记者
新闻媒体 及记者
新闻媒体 及记者 新闻媒体 及记者
《民法通则》颁 布后公民可以以 法维权
文化名人开始介 入文化 市场,在 乎声誉
市场体制建立, 企业重视商誉
16
1985年,河北省女作家刘其,认为《秦皇岛日报》报道原河北省抚 宁县农机公司统计员王发英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长篇通讯《蔷薇怨 》内容失实,撰写了“及时纪实小说”《特号产品王发英》,先后 在《女子文学》等四家刊物发表和转载。文章声称“要展览一下王 发英”.接着描写了王如何为了私利而在单位里闹事的种种表现, 称王是“专门的营私者”、“摘桃子的人”、“出产在江西的特号 产品”、“一个政治骗子”、“扒手”、“诈骗犯”、“一贯的恶 霸”、“造反派”、“沈氓”、。一奈疯狗”、“大妖怪”、“小 妖精”、“南方隆味鸡”、“打斗演员”、“小辣椒”等等。王发 英起诉。刘辩称,她的作品内容系采访而来,报送了其实情况,并 术侵权。法院认为刘真的作品侮辱了王发英的人格,侵害了王发英 的名誉权,判决刘其及《女子文学》等四家杂志承担民事责任。
三、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何为名誉,何为名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名誉是对于人的道德品质、能力和 其他品质的一般评价。通俗地说,名誉是指特定人在社会 中的名声或者声誉。 名誉权一般是指权利主体对自己人格的社会评价享有权益 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它具有法定性、专属性、非 财产性、消极性等特征。
13
政府机关与人员 开始重视形象
1987年12月《上海文化艺术报》刊登《索价3000元带 来的震荡》一文,报道在一次会上议论徐良到上海来参 加演出家取报酬3000元刘不对。徐良认为“索价”根本 不存在,对作者和报社提起侵害名誉权诉讼。被告辩称
有关内容是报道某研讨会上的说法,会上确有此说。但
法院查明、徐良并末“索价”,认为作者将没有事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