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古今名医名句大全

中外古今名医名句大全

名医名句南丁格尔,仲景,思邈,时珍,白求恩扁鹊华佗像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3.大医(唐·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昉《幼幼新书·自序》).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孝骞-我国著名临床医学家)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蔡元培《运动的需要》身勤则强,逸则病。

蔡锷《序及按语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金翼匮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正气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寒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在之根源》治外感如将,治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伤如相,贵在圆通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锡纯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而生,皆邪气也。

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子和《儒门事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

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

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

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扁鹊见《医述》--------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思邈--------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景岳《景岳全书》--------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仕廉《医学集成》--------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经》无论真不真,总是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

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仁伯《琉球百问》--------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

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

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仁伯《琉球百问》--------凡看病须要格分寸。

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仁伯《琉球百问》--------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

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仁伯《琉球百问》--------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