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改新教材百家争鸣(2013年历史与社会新教材课件) - 副本
改新教材百家争鸣(2013年历史与社会新教材课件) - 副本
孟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孙武
韩非子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表现: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的影响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 力发展,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
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4、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 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 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爱”、“克己复礼” “德
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庄子
春秋末期、战国
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 转化、“对立”“无为”
墨子
韩非子
孙武期
“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即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 爱
➢孟子 ——战国时期
—— 孟子被尊为“亚圣”
主要思想:
“仁政” 轻徭薄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 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民贵君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
•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荀子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道家学派
➢ 老子 ——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老子》也称《道德经》
主要思想: (1)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互相转化;
(辩证思想)
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狭义:周礼,即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 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恢复周礼主张贵贱有序反映了孔子在政 治上的保守性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教育思想
•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办学思想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教学方法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法与时移”、君主应该凭借权 力和威势,保证政令的贯彻执行, 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孙子兵法》
孙膑
战国时期
《孙膑兵法》
儒家:认为 道家:认角为小色墨扮家演:主张非 法家:主张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 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强调调和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 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 和睦相处。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 “不学礼,无以立。”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
2、主要代表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主要主张或著作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 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政治思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法家学派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韩非子
(1) 提出“法治”,主张用严酷法律统治人 们
(2)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兵家学派
➢春秋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孙膑
——《孙膑兵法》 “围魏救赵”
《孙子兵法》根据战争的客观规律, 制定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不仅 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 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极高的声誉,被 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第3课时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指流派众多,主要指儒家、道家、 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 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的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
儒孔家子
兵孙膑家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
•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 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 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 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天行有常(规律)”、“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君舟民水”的民本主思张想。治国应当是儒法并用,
性恶论
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
(2)主张“无为”,顺应自然,反对侵扰百姓
➢庄子——道家战国代表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 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 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墨家学派
➢墨子——战国时期创始人
墨子
主要思想:
(1)“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2)“非攻”,反对掠夺战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大家 尊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