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法与法治国家一. 名词解释1 法治 2法治国家二. 单项选择1.法治即是,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位思想家提出的?()。
A.拉兹 B.洛克 C.霍布斯 D.卢梭2.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其本身又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位思想家提出的?()A.托马斯·阿奎那 B.哈特 C.雅克·马里旦 D.亚里士多德3.法治的核心是()A.严格依法办事 B.制约权力C.保障人权D.司法独立4.不属于法律至上的是()。
A.法律高于道德 B.法律高于纪律C.人人守法 D.政策高于法律5.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
A.实现人民民主 B.实现法治国家 C.实现社会自治 D.保障权利三.多项选择1.民主是法治的前提体现在()。
A.没有民主,法就不可能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B.没有民主,法就不可能在社会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C.没有民主,法治就不会存在D.没有民主,法就可能为专制者所垄断、所驱使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的具体体现是()。
A.民主政治制度化 B.民主政治规范化C.民主政治程序化 D.民主政治正规化3.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包括()。
A.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B.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C.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D.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4.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
A.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本质要求B.司法公正是司法赢得群众信赖的最基本方面C.司法公正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D.司法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5.某县人民法院为向企业提供经常性的法律服务,制定了国有企业司法联络员制度,为全县50家企业每家确定一名司法联络员。
联络员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流通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同时为企业营销人员上法制课。
针对这一事件的评论表述正确的有()。
A.这可能会影响人民法院的中立立场,不利于审判独立B.这反映出地方人民法院的“地方化”色彩C.这可能会影响人民法院公正司法D.这表明司法机关的审判力量富余,可以大量减少法官编制四.简答题1简述人治的特征。
2简述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差异或者根本对立。
3简述法治与法制的区分。
4简述依法执政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1试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2试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
六.案例分析甲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党委和政府要求当地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外商办实事,净化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后有一德国商人来该地洽谈合作项目,但入住宾馆后不久行李被盗。
书记、市长严令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机关倾巢出动,设卡排查,第二天就将小偷抓获。
书记、市长当即批示司法机关一定要严惩这个小偷。
后书记、市长亲自登门将行李送还德国商人,并表示一定会对小偷严惩不贷。
但之后这个外商却中止了投资谈判并离开了当地。
(根据司考试题改编)问题:结合案例谈谈我国的法治现状。
第二十九章法与法治国家一. 名词解释1 法治,在英文中相当于“Rule of Law”,应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2 法治国家,是指国家法治化的状态或者法治化的国家。
二. 单项选择 1B 2 D 3 A 4D 5A三.多项选择1 ABD 2 ABC 3 ABCD 4 ABD 5 ABC四.简答题1答:人治作为一种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国方略、方式。
它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人治的根据是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
人治所依赖的是领导人或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智慧。
其意志直接就是行动的指南,就是根据,而无须规则也无须转化为规则。
即使有规则,也可以被权力拥有者一言以立,一言以废。
二是具有随意专横的性质。
由于人治依据的是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又是易于变动的,于是就具有难以避免的随意性、专断性和专横性。
三是轻视法律。
在人治中,法律的地位是低下的,尤其是面对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它始终是第二位的或者更低。
在人治中,也许会运用法律,但是法律不过是领导人或统治者手中的工具,法律只是达到领导人或统治者目标的手段,而它本身并不是目的。
四是法律服从于领导人或统治者意志。
一旦法律的规定与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相冲突,法律就会被毁弃。
领导人或统治者可以任意改变法律。
五是人治缺乏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与准则。
即使领导人或统治者对此有所顾及,也被认为是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恩惠,成为领导人或统治者之所以伟大的证明或证据。
2答:法治与人治之间存在着这样几个方面的差异或者根本对立:第一,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
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是区别法治与人治的重要标准之一。
具体来说,在法治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
而在人治之中,领导人或统治者就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拥有否定法律的特权。
第二,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在法治中,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
而在人治之中,法律的地位是低下的,是被轻视的,法律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第三,权力是否受法律的约束不同。
在法治中,虽然法律也要依赖于权力,但这是就整体而言的。
但在人治之中,权力常常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第四,是否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念的不同。
法治总以民主作为自己的基础和价值目标,同时把自由、平等、人权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加以贯彻。
而人治总是与专制相联系,不但不具有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价值目标,甚至是反自由、反平等、反人权的。
第五,各自所要求和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不同。
法治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人民在法治之中总有自己的地位。
但是人治总是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
民主是人治的天敌,所以,所有的人治都必然会反对民主。
3答:法治与法制,我们可以简要地区分如下:第一,是否强调法律至上不同。
法治强调的是法的统治,就必然具有法律至上的含义。
在法治的视野中,任何行为规则在与法律并存的时候都必须服从法律,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服从法律,而不得违法。
一旦出现违法的情形,违法者,无论身份如何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而法制则不包含着法律至上的含义。
第二,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
法治,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才产生并建立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存在。
而法制是从法律出现以来就产生了,甚至是法律的另一种表述,它早在奴隶制社会初期就已经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走过整个法律社会,即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
这是法治与法制的重要区别。
对于公共权力或者国家权力的约束,是法治的基本特征。
法治要求一切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律之下活动。
但是法制则不具有这样的要求。
一般所说的法制,可能是能够约束权力的法治之下的法制,也可能是为权力所左右的人治之中的法制。
第四,具有的价值观念不同。
法治必然地具有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价值观念,但是法制则不一定。
具体来说,在法治中的法制具有这样的价值观念,而在人治中的法制则不具有这样的价值观念。
如果说法治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的话,法制的价值取向则是中性的。
第五,与民主的关系不同。
法治都是与民主相联系的。
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
民主既是法治的价值观念,也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和目标追求。
但是法制则不要求必须有民主的政治基础,也不必然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
4答:依法执政的基本内容包括:其一,依法领导政治、主导国家权力。
执政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在于实际拥有和运行国家的权力,使国家机器根据执政党所设定的目标运行。
执政党往往通过其政策来表达其意志。
但是他们的意志转化为社会的现实,需要必要的中介。
这个中介主要就是国家。
执政党总是依法通过对于国家的作用,进而实现其管理社会的意志。
国家是执政党管理社会的组织工具。
其二,积极主导立法。
立法是一个国家法治的起点,立法权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权力。
在法治化的国家中,立法权的地位是特别崇高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
哪一个政党掌握了国家的立法权,也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执政党必须关注立法,并主导立法发展。
其三,努力确保执法。
法律一旦制定出来了,执法就是关键;只有法律被很好地执行了,法律所设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作为执政党来说,关注立法是首要的环节,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它还必须关注法律的执行。
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执法,再好的立法也是一纸空文,没有实在的意义。
执政党的政治意图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客观现实。
其四,自觉遵守法律。
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是以自觉守法作为保障的。
如果执政党的机构和党员不能严守法律,法律就必然遭到破坏。
受到破坏的法律,其蕴涵的政治意图当然就无法实现。
自觉守法是执政党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需要。
因为立法本身就是在执政党的主导下进行的。
任何执政党没有理由拒不遵守自己主导下制定的法律。
自觉守法是执政党在立法上的政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论述题1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法制完备、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权力约束、权利保护、人权保障、社会自治等基本特征。
(1)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
人民主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
没有人民主权,便没有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就一定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和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其真实的人民主权与其他法治国家和非法治国家相区别。
(2)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社会活动主体都必须服从法律、遵守法律的规定,而不能超越法律;任何权力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受到法律的制约。
(3)法制完备。
法制完备表现为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而无一遗漏。
凡是应有法律制度调整的,均有法律制度调整;凡是应由法律制度调整的,均有恰当的法律制度调整;调整不同领域的法律制度应当相互衔接,有机协调;法律制度在执行、遵守、监督中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制度中获得解决的途径;法制有一个调节机制,能适当反映客观需要,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正。
法律制度的完备是法治国家得以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4)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
行政具有立法和司法等都不具备的特点。
行政能否依法进行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
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5)司法公正。
司法历来都以公正作为自己的理想。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本质要求。
其次,司法公正是司法赢得群众信赖的最基本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