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城和古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城和古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考+加试·历史
(2)建筑布局 ①结构: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 道观,右寺院。 ②布局特点: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布局,方正端庄、中轴对称;总体 格局是仿照灵龟而建。 ③文化内涵:“神人共治”、 儒道佛“三教合一 ”。 2.平遥古城中的古民居特点和古建筑研究价值(c) (1)古民居特点:大多建于清代,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承志堂(规模最大)
书院
南湖书院
必考+加试·历史
2.西递、宏村古村落水系及其徽派建筑的成就和特征(c)
(1)西递、宏村古村落水系
①皖南古村落水系特征:注意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或利用天然水系,或建造人 工水系把溪水引入村中。 ②西递的村落水系:三溪环村而过为西递村民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水口 的修建起到蓄水挡风、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自然水系) ③宏村的村落水系:明朝永乐年间基本建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身、 桥为脚”的牛形村的布局;明末清初之际南湖水利循环系统的修成标志着牛 形村布局的最终完成。(人工水系)
必考+加试·历史
(2)徽派建筑的成就和特征 ①成就:徽派“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如徽派木雕艺术精品宏村承志堂的《唐 肃宗宴官图》,徽州各家的门楼都以精美的砖雕为主,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则是徽 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②徽派的“ 三绝 ”: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 坊等建筑实体上,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徽派古建筑的“ 三绝 ”。 ③主要特征:夹溪筑屋 是徽派建筑的择地特点;粉墙青瓦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 3.西递、宏村古村落体现的文化内涵(c)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①西递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仿船 形而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宗法制的体现:胡氏家族部落,祠堂(敬爱堂);书院,体现了 在重农抑商背景下,顶住社会和世俗压力的可贵勇气,富裕后尊重知识、重视知识的重学 精神。 ②宏村的水系按古代风水理论而规划,借“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之吉意。
必考+加试·历史
考点2
中国古城和古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考+加试·历史
夯实考点
重点突破
必考+加试·历史
夯实考点
一、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1.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c)
(1)发展历史:西周周宣王时期,平遥开始修筑土城;自北魏开始做为县治所在 地;明朝初年平遥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土墙改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整座 城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 浣纱记 》, 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获得极大成功。后来昆腔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明末昆 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②“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 新。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 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必考+加试·历史
(3)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b)
①诞生过程
元末明初 明嘉靖隆庆年间 明隆庆末年 顾坚 魏良辅 梁辰鱼 形成昆山腔 改革昆山腔,形成水磨腔 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明末
②兴盛 时间 从明朝万历至清朝乾隆末年
成为第一声腔和全国性大剧种
表现
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 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必考+加试·历史
三、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1.古雅的昆曲
(1)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 ①昆曲: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
合,经过当地著名歌手和乐师顾坚的改进,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为 “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昆腔具有 悠扬流畅 的特征,成
必考+加试·历史
③衰落: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却牺牲了 文学性 和 戏剧性 ,成为昆曲 的致命弱点;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吸引观众,冲击 着昆曲的地位。 (4)“近代百戏之祖”(c) 昆曲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 , 传播到全国各地 , 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 , 对京剧、 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被 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1)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c) ①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 的“活化石”。 ②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集中国文艺之大成。
必考+加试·历史
二、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1.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历史和特点(c)
西递
宏村
美誉
设计 始祖 布局 代表
桃花源里人家
仿船形而建 唐末五代胡昌翼
中国画里的乡村
仿牛形而建 南宋汪彦济
以敬爱堂为中心 街巷空间富于变化 前店后库,前铺后户
履福堂(名气最大)
以乐叙堂为中心 营建民宅、园林 街巷系统形似方格网
尊卑有序。结构的平面布局与封闭内聚的院落空间。
(2)古建筑研究价值: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 观念。
必考+加试·历史
【知识拓展】 “日升昌”票号创立的意义 它是最早的票号,带来了票号业的发展;结束现银票运局面,开创了金融业发展的 新纪元;促进商业贸易的繁荣和近代工业兴起;减轻政府压力、方便人民生活,推 动社会进步。 3.“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c) (1)背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晋商的崛起;携带大额现金外出经商的不便;镖局 运输的不安全性;西裕成颜料庄的分号遍布北方各省 ;创始人 雷履泰 的才能。 (2)经营业务:兑汇和存放款。 (3)文化内涵:开拓创新、科学管理、诚信至上。 (4)历史地位:中国最早的票号,开创了金融业发展的新纪元。必考+加试·历史
③折子戏: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为改变演
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
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 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 出。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2)“花部”与“雅部”之争(b) 清朝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必到扬州。扬州既有专门演唱昆曲的戏 班,又有表演各种地方戏的剧团。当时,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奉昆曲为正 宗,又因昆曲唱词高雅,就称昆曲为“雅部”;而各种地方戏曲声腔(如京腔、 秦腔等)花“杂”,种类繁多,就统称“花部”。在接驾演出时,昆曲与地方戏 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