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礼

成人礼

成年礼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前言
成年礼标示着一个人告别朦胧的童年,正式走入社会了,这在人生中显然是一大事,为此特别重视。

虽然周礼中的规定只对当时的贵族而言,但这一做法对现代年青人也很有意义。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让年青人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童年、少年,是一个有责任、有义务的社会一份子了。

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道德水平,努力学习步入社会的本领。

一、关键字:成年礼,通过仪式,论语,学校教育
正文
1. 什么是成年礼?
成年礼,又称为成丁礼、成年礼,是世界上原始民族普遍都有的一种礼仪,在孩子长大成人时举行,之后就可以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

我国的成年礼,是男孩行冠礼,女孩行笄礼,统称冠礼。

冠就是帽子,笄即后世所谓的“簪子”。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人冠后要取“字”,取字之后,人们都称呼他的字,而名只有国君和父亲才能直呼,或者用于自己在君父面前自称。

本人称呼自己的名是为了表示谦恭,而称呼别人的字则是为了表示敬重别人的名。

直到近代,仍有不少文人和有身分的人拥有名和字。

一般情况下,“庶人巾”,平民不戴冠,只是上罩头巾,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祭祀时,戴某些比较粗糙的冠。

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是成年礼发展的高级阶段。

成年礼只是一种婚姻禁忌,而冠礼则是对婚姻的一种肯定性规范,它不是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所以冠礼是对成年人的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而非年龄审查。

2:关于冠礼的形成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起源母系、父系并不重要,也没有实质性的争论,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

著名学者杨宽先生认为,冠礼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实际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原始民族都有成年仪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青少年到成年,需要有一个关节点来表示这种转折,就好比漫无垠涯的时间需要按年、月、日来进行区隔一样。

在今天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成年礼。

在非洲和大洋洲部落也有成年仪式。

这种仪式一般都要表现孩子的勇气,据说现在流行的蹦极,就是由非洲某部落的成年礼演变而来。

他是通过从高如跳下来,来考验和显示其勇气的。

古时冠礼是对男子,至于女子,二十“及笄”,亦谓成年,虽无男子这些隆重的礼仪,也有一定的仪式。

杨华:其仪式包括:(1)行礼前准备:筮日、戒宾、宿宾、筮宾、为期;(2)三加:始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3)宾礼冠者;(4)冠者见母;(5)宾字冠者;(6)后续仪节:冠者见兄弟、姑姊、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礼宾、酬宾、归宾俎。

世界少数民族像纹身、染齿一类的成年礼一般比较勇武,华夏民族的冠礼则文质益彰,两权相重,这是和彼此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

一般成年礼都具有限定年龄、广泛性、民族特色、标志成人、文化传承的特征。

3.《儒风大家》:在当今社会,举行成年礼对生命个体、父母家庭和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杨华:首先,我赞成在现代社会恢复和实行成年礼。

让青年人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认识到自己不再是顽皮少年,这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古人冠礼的“始加”程序中主宾要讲的那句话:“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现在年轻人的“幼志”永远去不掉,30岁以上还在家中“啃老”,却毫无愧色,有一个成年礼来强化其责任感,当然必要。

成年礼一方面是庆贺氏族或家庭的又一个新成员成长起来了,另一方面更是一种教育,使之“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kàn,和乐愉快之意)于进德修业之志”。

通过这种仪式,将成人与非成人区别开来,明确成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从而加强公民意识,使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个体的成人意识。

什么样的成年礼为好呢?我们现在也有不少人搞成人仪式,比如班级活动之类,但是效果都不太好,古人通过加三次冠来象征成人,实在是很合适的办法。

这三次加冠,穿三种不同的衣服,表示成人后的三种身份。

他每次加冠后都去东房内换上新衣新冠,出来向众人展示一番,实际上是很美观、很直观的艺术展示。

当然,今天做这项活动不一定要加三次冠、穿三套衣服,可是你总得有一个新的外在表现吧,至少你得穿与平时不一样的衣服吧。

那么穿什么衣服呢?我觉得穿古人服装未尝不是一种选择,现在日本、韩国仍然实行的成年礼,都是穿传统服饰的,他们穿传统服饰非常庄重。

当然,中国人的成年礼是穿汉服或者穿其他服饰还可以再斟酌。

实际上,现在所谓的“汉服”也不一定是汉代服装,它是一些人根据汉唐考古图像或其他资料想像复原的。

这种思路是对的,我们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再创造”一种能够表达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实用的服饰,将其固定为新式成年礼的规定着装。

这需要专家学者们的集体智慧。

今天的成年礼,撷取古义固然应该,但在一些具体做法上却应因时而异。

首先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举行成年礼时,学校中心的男、女生都要参加,应该在一起举行。

今日我国宪法规定男女十八岁才有公民资格,应定十八岁为“成人”。

但有些学校认为现在的年青人和往日不同。

他们成熟的早,对各方面认识的也早于古时,应该提前。

有的提到十六岁(但又考虑到以前无此活动,十七岁、十八岁的学生同样参加)。

其实具体年龄的规定,不必强求。

至于“成年礼”进行中的仪式上,更应和古时不同。

现在不是一家一户在谁家祖庙、家祠内举行,而是以学校、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

为尊重中华传统文化,最好在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孔子像前举行(在各地孔庙,乃至曲阜孔子故里更好)。

进行中可以书写或朗诵有关说明成年的祝祠。

会后对每个参加者可发一简要证明。

上写已经成人,溶入社会,本人今后对家庭、社会、国家应尽的责任等。

活动中也可由被加冠者作表态性的发言,或老师、家长作祝贺性的发言及嘱托。

有一些民族,将昔日的成年礼变成种种象征性的节日,如日本的成人节等。

杨华:日本专门有男孩子节、女孩子节,都是对小孩子的。

你说的成人节,是把全国的成年礼都固化为一个专门的时间吗?我认为没必要,古人冠礼之前要占卜,各家根据自己的情况为少年选择加冠的吉日。

骆承烈:多年来被疏远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年又被人们重视起来了。

为了对年青人进行适时的教育,有人提出恢复当年的成年礼。

成年礼的结束并不是成人的结束,而这恰恰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成年礼的实质是什么,成年礼后更重要的要做好什么?作为我们当代人,应该怎样继承并改革成年礼?
戴庞海:冠礼诸仪节的功能与意义在本质上表现为权力与义务的获得。

权力包括结婚生子、参加或主持祭祀、做官等等。

冠礼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标志冠者“成人”,融入成人社会。

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成年礼对个体服饰、身体、头饰等外部特征的改变,有助于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成为民族识别、身份认同、婚姻准许等的重要标志。

它既是个体向族人表明其身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族人识别本族成员身份的标志,实际上已成为民族识别、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性符号。

成年礼仪式的最重要目的,应当是让个体成为“完全的”人,使之能够执行部族的正式成员的一切职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

这实质上相当于当事人又一次获得“重生”。

骆承烈:年青人年年在成长,“成年礼”应年年举行。

此活动应纳入学校的规划,通过这一活动,让“成年”的学生起到自己感觉已成为大人,应抛弃过去的孩童之见,在各方面更加努力。

总结:
杨华:现代人对于传统的“冠笄之礼”,要内容和形式双重继承。

重点是继承其内容:其一,强调青少年的责任感和身份角色认同,这里的身份是年龄身份,即承担法律责任的成年人身份,而不是等级身份。

其二,冠礼中的另一重要思想内容是感恩,在仪式的后半部分,冠者要专门去拜见母亲,表示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

之后冠者还要出来见其兄弟姐妹。

现在冠礼当然要继承并且强化这一部
分,让青少年明白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并养育自己的艰难。

被加冠的青少年,他们应当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承担、负责任的男子汉。

作为社会人士也给他们提供成长的良性土壤。

另外,我感谢武汉大学珞源国学社的同学们,他们未来可能成为传播国学、弘扬的种子,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多培育一些这样的种子。

参考文献:
金泽.宗教禁忌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苏联]沙巴耶娃.论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产生
[A].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
[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