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世纪中国古代文化 英文

15世纪中国古代文化 英文

15世纪末以前,从西方通往东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

一条是陆路,即传统的“丝绸之路”,从君士坦丁堡登陆,经小亚细亚、黑海和里海南岸至中亚,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国。

另两条是海路:一条从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另一条从埃及经红海至波斯湾,再换船到印度和中国。

这几条商路本来就经过意大利、阿拉伯、拜占廷和波斯等地的商人多次转手,才能将货物运抵西欧。

当时西欧造船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积累、地圆说的传布、以及由中国传入的罗盘的运用,都为欧洲人从事远航提供了条件。

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商业联系都是比较密切的。

“丝绸之路”把东方的商品如丝绸、瓷器、香料、棉、麻、蓝靛、宝石、金、银以及一些稀有药材等输往欧洲,同时也把欧洲的呢绒等商品输往东方。

11~13世纪十字军东侵以后,东西方的交往和经济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5世纪中叶以后,地中海东部的商路,以及经埃及出红海通往印度洋的航路,分别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所控制,地中海区域的中介贸易受到阻滞。

于是西欧各国的商人、航海家和探险家都急于探寻一条不经地中海东部地区而直达东方的航线。

入印度洋,占据印度西海岸贸易重镇果阿(Goa),以及东西洋交通咽喉马六甲(Malacca),来到大明帝国的东南沿海。

西班牙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来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沿海。

这两个国家的商人都把与中国贸易当作首要任务,或者说作为牟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大明帝国永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就使大明帝国进入了全球贸易的体系之中。

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

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

大帆船载着亚洲的商品到墨西哥去,再从阿卡普尔科把这些亚洲特产用大轮车运往其他地方,部分货物甚至转运到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和阿根廷。

在回程中,这些大帆船运回墨西哥产的银元、银锭、可可子、羊毛等土特产。

由于亚洲产品价廉物美,在美洲曾一度排挤了西班牙。

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

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对美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

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

基于经济上的考量,他们不得不利用华人擅于经商的长处,为他们提供日常用品,也牟取庞大的利益。

明朝丝绸不仅泛滥于美洲市场,夺取了西班牙丝绸在美洲的销路,甚至绕过大半个地球,远销西班牙本土,在那里直接破坏西班牙的丝绸生产。

“马尼拉大帆船”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大明帝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因此,正如印度总是短缺白银,明朝则是最重要的白银净进口国,用进口美洲白银来满足它的通货需求。

美洲白银或者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往中国
因此史家评论说,马尼拉不过是中国与美洲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马尼拉大帆船”严格说来是运输中国货的大帆船。

美国历史学家苏尔兹(WilliamLytleSchurz)在《马尼拉大帆船》(TheManilaGalleon)中指出:“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

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地谈论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


当时大明帝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

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

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
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

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结构性顺差之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优势。

前几年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学者弗兰克的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研究1500~1800年间的全球经济,把欧洲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存在的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纳贡‟”。

他写道:“…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弗兰克由此得出结论: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争议。

当时的经济中心究竟在哪里,可以讨论。

但是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辉煌,却是不争的事实。

个中缘由,全汉升在《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说得很明白了:“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大约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丝织业。

自从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了质量精美、价格低廉的中国生丝和绸缎,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

1600年,西班牙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为墨西哥工厂提供原料。

1637年,墨西哥一处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的工人达到14000人,中国生丝销售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情况是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不可同日而语的,马尼拉大帆船的运输量,是那种穿越沙漠地带的骆驼商队无法比拟的。

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把马尼拉大帆船作为近代意义的跨越洲际的远程贸易,纳入全球经济的视野来考察。

他说,16世纪,各种因素协力促成的运动,是从中国前往美洲,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这是一种资本巨大的远程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