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途径带答案
A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 C.对其加以融合、交
流 D.全盘抛弃
问题3、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采
取怎样的态度?
(1)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 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保持
文化的民族特色。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略。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的基本流程 小结
目标检测 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二)教学情景 探究:《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本 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 导演斯蒂芬森是资深中国文化迷,声称《功夫熊猫》是向中国文化致 敬,是“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影片里布满了中国元素,从熊猫、功 夫、山水、建筑到汉字、鞭炮及至包子、筷子、面条 ……电影亦透过 阿宝和师父的师徒关系带出尊师重道的道理,绝对是一部别具教育意义 的开心动画,得到很多中国影迷的好评。但也有少数人以“《功夫熊 猫》有文化入侵之嫌”为由,呼吁抵制影片上映。 问题1、请结合教材,并联系上述材料,谈一谈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 些?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主题,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框知识。
师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导演斯蒂芬森是资深中国文化迷,影片里布满了中
国元素,从熊猫、功夫、山水、建筑到汉字、鞭炮及至包子、筷子、面
条等与中国社会实践生活相关的内容,受到中国影迷的喜爱。(2)文
为《大河之舞》走上国际市场做了一个豪华大剧作,结果风靡全球。
《大河之舞》风靡全球的原因有( D )
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推陈出新②面向市场,“适应广大消费
者的文化需要”③体现了时代精神 ④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B组题【巩固题】
6、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6、文化创新表现在 之中。( D)
A.社会实践 B.文化创作者的加工 C.博采众长 D.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
精神
课后配餐
A组题【基础题】
1、文化交流与继承的关系是( C )
文化交流不需要继承
B.文化继承可以离开交流
C.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D.文化交流和传播是同步
A.全盘吸收 B.彻底否定 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任其自流
4、对文化竞争与合作应该这样认识( C )
A.文化竞争排斥文化合作 B.要文化合作就不要文化竞争
C.既要文化合作又要文化竞争 D.二者水火不容、相互排斥
5、原始的爱尔兰人的踢踏舞并未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但《大河之
舞》对踢踏舞做了艺术性的改编,并把大量的非爱尔兰元素融入其中,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 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 重要途径。 (3)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 的重要途径。 (4)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2.解析 (1)识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有需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 (2)能够通过举例阐述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 新的重要基础。 (3)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
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地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 传统戏曲的这个“漂亮转身”启示我们( D ) A.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立足于实践这一根本途径 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便能实现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融入时代元素 8、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说:“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 ·高、莫奈、贝纳尔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我在中国画里吸 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搬下来,也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在有意 无意中就在笔墨中出来了。受别人的影响,但又要有自己的东西,这非 常重要。个人应该要有自己的面目。”这说( D ) A.文化创新不是可以凭空产生的 B.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 秀文化成果 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保持特色 9、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在 这里,毛泽东批评的这些人实际上所犯的错误是( B )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D.“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 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 之。”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化之长,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 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据此回答10、11 题。 10、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的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 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反映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C ) A.古法之佳,我们应该全面继承 B.古法不佳,我们应该全面改正 C.继承精华,改正不足,去除糟粕 D.面临失传灭绝的,我们必须继承 11、“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说明( C ) A.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没有本质区别 B.西方绘画只有融入中国画才有生命力 C.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D.中国画只有融合西方绘画才能发展 C组题【挑战题】 12、材料一 “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劝诫世人珍惜生 命、爱护自然。这种思想在古代的律法中已有所体现:
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明确文化创新要 博采众长,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内容的理论知识由第三、四课和第五课第一框题作为基础,并不 难,而可能会因为学生社会生活积累较少、再加上对周围事物缺乏观 察、了解,以及缺少对外界事物变化的认识和把握,进而对于文化创新 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的理解上会存在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 就需要教师通过呈现容易是学生产生共鸣、而又典型的事例予以引导。
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要提高文化
产品竞争力必须( B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D.彻底改变传统文化
7、听到的是京腔京调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
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借
进行的
2、雕塑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在雕塑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
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塑材质范围日益扩大,从最早的石雕开
始,逐渐出现了玉雕、竹雕、木雕、牙雕、沙雕、果核雕刻、头发雕
刻、冰雕……这说明了( D )
A.文化的继承 B.文化的发展 C.文化的消亡 D.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发
展
3、我们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应( C )
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
时期的名作。以上文学艺术的发展,表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 D
)
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批判继承
A. ①②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问题2、请思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对本民族文化应当持怎样的态
文化生活教学设计:编号:12(普高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主备:
2:5:2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 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把握好民族文化与 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 主义,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2.解析 本课是《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 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内容。本课是对前面两课的提升,同时对接下来 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及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等知识具有指 导作用。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 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两课中,学生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 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而怎样进行创新是本节 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框题要求学生能够阐述推陈出新、革 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 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框题的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以及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 对关系。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目标检测 1.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 的过程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 经历的过程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因为( C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③社 会实践要为文化创新的成果服务④文化创新的动力和灵感来自社会实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下列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①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 创新③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④创新是继承 的必要前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在当前我国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要“洋为中用”的原因是( A ) ①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 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③国外文化作为优秀文化,蕴涵着时 代精神④现在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的障碍已扫除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②③ 5.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 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 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D) A.否定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