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课程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复习题

2004年《自然辩证法》课程复习题考试时间:2005年1月4日11:20-13:20 地点:新T201 新T401第一章:导论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性质。

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2.自然辩证法的产生。

(1)古代朴素自然观,其特点是:朴素的唯物性、朴素的辩证性、天才的猜测性;(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其特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用机械运动代替一切运动;(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结构《自然辩证法》结构:181部分:2个计划草案;10篇完整论文;169篇札记和片断第二章:系统自然观4.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一)相对论提供了新内容1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从两条基本原理出发:①狭义相对性原理:在惯性参考中,物理规律都相同。

②光速不变原理:物体的运动与光速无关。

得出六条重要结论:①“同时”的相对性:两件事件是否同时发生对不同的观察者来说结论不同;②“空间缩短”: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沿物体运动的方向长度缩小;③“时间延缓”:在高度运动的物体上,时钟变慢;④“质量变大”:随着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质量发生变化,速度越大,质量变化越大;⑤光速为极限速度;⑥质量与能量关系式:E=mc22广义相对论:主要是一种引力理论,空间的形状、空间弯曲、弯曲程度取决于空间中物质多少和分布状况;世界归根结底为物质。

(二)量子理论提供的新观点、新思想1900年普朗克研究黑体波辐射能量子;爱因斯坦波粒二相性光量子;1923年法国德布罗意的物质波。

量子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新思想是:在微观世界中,实物和场、粒子性和波动性、间断性和连续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不再是绝对对立的,是有联系的;在宏观的传统力学中,这四个性质是相互分开的,没有关系的。

量子理论引起了人们在宏观范围的新思考,用整体的层次,联系系统的,真实的思想面对自然界来研究事物,才能去得成就。

(三)系统科学提供了新思维(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三论”: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

(1)控制论: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5年提出《控制论》其核心概念是反馈,即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影响原因。

(2)信息论:美国数学家申农 1945-46年《通讯的数学理论》《噪声中的通信》(3)一般系统论: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1968年《一般系统论》:坚持用有机体的整体性说明生命的活力,指出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支持着有机体各个部分的发展,而是有机体的整体性,有机体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整体系统。

5.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在于它不仅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包罗一切的整体,而且把它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是随机的;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生成着、演化着;深刻阐发了自然界是简单与复杂、部分与整体、确定与随机、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的思想。

6.系统存在方式的基本特点。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点:(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的系统的基本部分,是系统的基础。

(2)系统各要素之间有机相关形成一定的结构。

一个特定的系统有四种结构:①数量关系②空间关系(表现为空间结构)③时间关系(表现为时间结构)④相互制约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结构)—是一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关系和结构,影响其它中关系结构的存在和发展。

(3)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功效和能力)。

(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总之,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了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7.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特性。

(1)自然物质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表现为系统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系统整体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和系统整体与部分联系的统一性。

系统整体性的产生,是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低一层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这就是系统的层次性。

(3)自然物质系统的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就是指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地性质和功能,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4)自然物质系统的动态性任何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动态系统,没有绝对静止的系统。

系统的动态性是与系统的开放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的动态系统必需是开放系统,没有系统的开放,就不存在动态系统。

8.物质层次结构理论发展的四次突破:①从古代原子论到近代原子论。

②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

③原子核理论的建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通过相互作用构成,是原子的核心部分,几乎集中了原子质量的全部。

④基本粒子理论的建立。

目前所认识的基本粒子是层次最小的层次,由若干胯克结合在一起构成质子、中子、各种介子等强子,形成一个新的层次。

9.三对范畴。

①有序与无序:有序是指系统的组织性程度高,表现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联系的规则性,具有上升变化的趋势。

无序是指系统的组织性程度很低,表现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或联系的无规则性,在变化中呈下降趋势。

②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如果系统从某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后,能够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性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旦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③进化与退化。

进化: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一般是指事物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变化趋势和过程,是指事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增加。

退化一般是指系统演化种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变化趋势和过程。

10.天体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一)天体的起源与演化1起源:①弥漫物质阶段;②星云阶段;③球状体阶段;2演化:①引力收缩阶段;②主序星阶段;③红巨星阶段;④高密度阶段。

3宇宙起源:宇宙爆炸论和宇宙膨胀论。

演化:①150亿年前,灼热燃烧的中子星(基本场),猛烈爆炸;②100亿度时出现基本粒子;③10亿度时开始生成元素;④100万度时元素形成结束;⑤几千度时由元素形成弥漫物质。

证据:①普线红移;②3K微波辐射;③25%氦丰度;④150亿年年龄的宇宙。

(二)地球的起源和演化1起源:地球是和其他天体一起诞生的一颗星(约46亿年以前)2演化:(1)地球演化的天文时期(45~35)亿年以前),冷的均质球体开始旋转放热、元素退变放热、引力势能放热,温度上升1000度时分层:重元素在地心,轻元素在地表。

圈层:内三圈有地壳、地幔、地核;外三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至地面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逸散层。

(2)地球演化的地质时期:(约34年前至今)。

主要内容:地层的形成、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冷暖交替。

新全球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论。

11.生命、人类的起源以及生命的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命: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体系构成,贯穿着物质、能量、信息流的,能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开放系统。

生命起源的假说:生命的通过某种化学途径实现的:由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原始生命.生命的进化:生命是物质演化序列的某一阶段:①由非细胞到原核细胞;②由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③由单细胞到多细胞进化的动力:自然选择和变异遗传。

(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1起源:起源于两千万年前,生存在条件较优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森林猿猴。

2进化:从人类文明始前期开始有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350万年前,用天然火,石器和石斧;(2)晚期猿人,150万年前,用天然火,打制石矛、石铲;(3)早期智人,30-40万年前,人工取火。

(4)晚期智人,3万年前,使用弓箭、磨制石器。

第三章:辨证唯物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12.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生产力是基础,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

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等。

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人类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人类的劳动产品。

二者的关系: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①对生产力要素中人的因素的制约;②对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的制约;③对社会生产力中劳动对象的制约。

社会生产力对自然生产力也有反作用力。

科学技术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生产力,也能在一定范围内损坏自然生产力。

13.生态危机的含义及表现。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问题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地震、台风、火山、泥石流等等;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活动。

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①人口问题。

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核心问题,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口数量的猛增。

②资源问题。

主要表现在:非再生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

③环境问题。

“十大环境问题”:土地侵蚀、沙漠扩大、森林锐减、水源短缺、垃圾泛滥、化学之灾、温室效应、臭氧破坏、酸雨沉降、物种灭绝。

其中尤以温室效应、臭氧破坏、酸雨沉降最具普遍性。

14.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生态自然观是用整体的、生态的观点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自然是本源、第一位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尊重自然、建设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

15.正确面对三种自然。

人类生产生活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

天然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生命之源;人工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工自然的水平,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

人工自然是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人工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新进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人工自然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也能给人类造成不小的灾难。

如:“八大社会公害”、“十大环境问题”等。

1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7.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发展原则。

②公平性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