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书籍读书笔记【篇一:哲学类读书笔记】《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
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
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
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
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
“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
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
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
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
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
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
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
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篇二: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曾在上学期读过,当时觉得书中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却又总结不出个一二三来,本学期经过了马哲课上老师对于哲学的系统讲述,再读起这本书来似乎又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首先,我想谈谈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
而这些,都被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的十分透彻。
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相信读过的大家都会了解。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历来中国人都是被认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的确是让人很难否定的事实。
可能不少人认为大部分人中国人都很虔诚地去求神拜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仅是迷信而已,譬如说国人很讲风水,很忌讳某些事物(如数字4)等,他们的虔诚里往往是满含功利,每一次的跪拜都带着某一目的达成的祈盼,这与大部分宗教清心寡欲的精神实质无疑产生严重背离,更别枉谈宗教了。
对这个问题,冯先生分析认为:“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
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冯先生把国人实现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的途径归结为哲学的体悟,有些牵强,原因有两大点:1、冯先生高估了国人的哲学水平。
在西方,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把这比例用到国人身上,也即是说“90%以上的中国人通过哲学体悟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了彼岸”,这与国人一贯的哲学水平、或者说是对哲学的关注程度情况并不相符,因为除了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外,我国哲学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倾向于边缘化及消亡化,所以90%的基数无从得来。
2、冯先生也高估了国人的素质。
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便痛心地体悟出了“性本恶”这一悲哀的事实,两千年后的鲁迅与柏杨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更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时至今天又有多少的丑恶令我们心寒?冯先生流连于自己所构筑的象牙塔里,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得出了哲学帮助自己实现到达彼岸的结论,却意图把这一外延无限扩大,无疑犯了严重的逻辑性错误。
所以我冒昧地以为与其思考“国人如何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倒不如调查“有多少国人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彼岸?”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后者只要去调查一下大部分国人平时的时间是如何度过——又或者说是“如何打发”的,很容易便得出答案,探讨他人以何种方式进行精神活动便不可行了。
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西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是公开支持宗教的,一些国家领导人还带头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甚至还有些国家定某种宗教为国教,而这在我们国家则显得忌讳莫深,政治上更为敏感。
依我看来大可不必,而且我认为,一个共同的宗教信仰将对团结凝聚一个民族、尤其是对常常被批评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要远比用那些很“雄伟”、很“壮丽”的话更能产生效果。
事实上,绝大部分宗教都不会引人向恶,反倒是教人向善,佛教如此,基督教也如此,仁爱都是它们教义的精神实质。
西方人的整体素质比国人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到底与它们普遍的宗教信仰有没有联系,倒是值得国人好好研究。
(二)被遗弃的墨子和墨家精神。
墨子曾习儒术,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决然反叛,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其中“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这与儒家倡导的“亲亲”、“尊(三)老庄不被理解的“无为而无不为”。
不少人认为老子、庄子的“无为”是无所作为,这是认识上的极大错误。
冯先生的解读是:“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
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以至‘无为’。
”汉初的“无为之治”,现时我国实行的废除农业税以及减免各种行政审批手续,实质就是在“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正是老庄“无为”思想的体现。
近来高校的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抨击,因为本应是学术科研为中心的高等学府现时却变得越来越行政化,学术气氛越来越弱,“官”味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以往百家争鸣的北大而痛斥现在如此之多的行政干扰,套用老子的话,那就是“种种烦恼,皆因做事太多”,当是“无为”思想积极意义的有力佐证。
当然,像那些打击危害社会治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行为的事情非但不可“无为”,而且还应“大为”,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老庄完整的思想,决不可断章取义。
老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主张,那就是“寡欲”,这与他们的“无为”思想是必然联系的。
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简单点说就是,人行事为人要力求平易朴实,不可欲望太多,否则将欲壑难填,陷于沉沦。
这一思想对日渐浮躁的我们以及我们的社会,无疑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绪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
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
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
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
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
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
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在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
长期以来,人们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