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书编制大纲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书编制大纲

×××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建设单位:×××编制单位:×××年月日1综合说明1.1项目与项目区概况1.1.1工程概况1.1.2前期工作开展情况1.1.3工程概况1.1.4项目区概况1.1.5方案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1.1.6工程区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标准执行等级1.2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1.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1.4水土流失预测结果1.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及工程量1.6水土保持监测1.7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1.8结论和建议2方案编制总则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2.1.1方案编制目的明确建设单位在***项目中水土流失防治上法定的责任和义务;了解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损坏植被、损坏水土保持设施以及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和趋势;根据工程布局、施工工艺、弃渣场选址、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对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复核工程建设确无水土保持限制性因素;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基础上,分析和预测工程建设中扰动土地和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情况、弃土(石、渣)、水土流失量及有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水土流失分析及水土流失预测的结果,拟定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措施体系布局,完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典型设计;并提出下阶段水土保持工程相关设计技术参数与要求,提出水土保持监测内容、方法和要求,并制定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保障措施;根据防治措施工程量,得出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并明确资金来源;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评价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并从水土保持角度给出项目是否可行的意见。

2.1.2方案编制意义通过方案的编制为系统防治***的水土流失提供技术支撑,为***工程的布局及施工组织提供完善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建设单位的防治责任期、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目标;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技术依据;通过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使***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工程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危害,确保工程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2.2编制依据2.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通过;(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通过;(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通过;(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6年通过;(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通过;(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1988;(10)《土地复垦规定》,国务院令第19号,1988.11;(11)《####(省)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2.2.2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5号,1995年,根据2005年水利部令第24号修改;(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2000年;(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6号,2002年,根据2005年水利部令第24号修改;(4)《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令第28号,2006年。

2.2.3规范性文件(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2.4规程规范及标准2.2.5技术资料2.2.6方案编制委托函2.3水土流失防治标准2.4方案编制指导思想2.5方案编制原则2.6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2.6.1设计深度2.6.2设计水平年3项目概况4项目区概况4.1自然状况4.1.1地形、地貌4.1.2地质、地震4.1.2.1区域地质及场地稳定性4.1.2.2库区工程地质条件4.1.2.3坝区工程地质条件4.1.2.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4.1.2.5地震4.1.3气象4.1.3.1区域气候、气象4.1.3.2坝址区气候条件4.1.4水文、泥沙4.1.4.1库区水系4.1.4.2径流特性4.1.4.3洪水特性4.1.4.4泥沙特性4.1.5土壤、植被4.1.5.1土壤4.1.5.2植被4.2社会经济4.2.1行政区划和人口4.2.2社会经济4.2.3交通4.2.4电力、通讯、广播电视4.3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4.3.1水土流失现状4.3.1.1区域水土流失现状4.3.1.2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4.3.2水土流失危害4.3.3水土流失成因分析4.3.3.1自然因素4.3.3.2人为因素4.3.4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4.3.5水土流失治理借鉴经验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5.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及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5.1.1枢纽布置方案比选5.1.2施工布置比选5.1.3水土保持限制因素分析与评价5.1.4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5.2主体工程占地的分析与评价5.3主体工程施工分析与评价5.4主体工程设计分析与评价5.4.1主体工程设计中的防护措施5.4.1.1“三通一平”开工的主体准备工程5.4.1.2场内交通工程5.4.1.3施工场地工程设施5.4.1.4移民安置区5.4.2对主体工程设计中防护措施的分析与评价5.5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5.6主体工程分析与评价结论和建议5.6.1分析与评价结论5.6.1.1主要结论5.6.1.2水土保持薄弱环节5.6.2建议6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6.1工程占地6.2防治责任范围确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规定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规定,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6.3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责任者6.3.1防治责任范围6.3.2防治责任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八条的要求,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严格履行“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

因此,本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者为。

6.4水土流失防治分区7水土流失预测7.1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和预测时段7.1.1预测范围及分区7.1.2预测时段7.2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包括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数量,损坏属兔保持设施数量,弃土、其实、弃渣量,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等。

7.2.1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7.2.1.1水土流失量预测公式工程***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拟采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给出的预测公式预测:(1)水土流失量计算采用公式:211nji ji jij i WF M T (2)新增土壤流失量计算公式:211nji ji jij i WF M T 式中:W —土壤流失量,t ;ΔW —新增土壤流失量,t ;F ji —j 时段i 单元的预测面积,km 2;M ji —j时段i 单元的土壤侵蚀模数,t/(km 2?a);ΔM ji —j 时段i 单元的新增土壤侵蚀模数,t/(km 2?a),只计正直,负值按0计;T ji —j 时段i 单元的预测时间,a ;i—预测单元,i=1,2,3,……nj—预测时段。

7.2.1.2预测参数确定7.2.2其他内容预测方法7.3水土流失预测结果7.3.1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7.3.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7.3.3弃土、弃石、弃渣量7.3.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7.4水土流失危害分析与评价7.5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7.5.1水土流失预测结果7.5.2水土流失预测分析结论7.5.3指导性意见8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8.1防治目标(1)***项目建设区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2)工程建设期间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3)建设区的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工程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4)项目建设区的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5)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要求。

8.1.1防治标准(1)扰动土地治理率要达到95%以上。

(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要求达到85%。

(3)土壤流失控制比:指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之比,项目区属于轻度水土流失区,建设期控制比为0.5,植被恢复期控制比为0.7。

(4)拦渣率:指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采取措施实际拦挡的弃渣与工程总弃渣量的百分比。

拦渣率应达到90%以上。

(5)林草植被恢复率要求达到95%,林草覆盖率要求达到20%。

8.1.2目标值修正8.1.3分期分区防治目标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1)结合工程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配置。

坚持分区防治原则,在分区防治的基础上,加强弃渣的拦挡,注重排水设施的布设,预防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

(2)合理布设施工场地、弃渣场、临时堆土(料)场地,利用已有的弃渣场作为临时堆料场,利用主体工程设置的施工场地作为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场地,从而减少对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坏面积,并将弃土(石、渣)应分类集中堆放,统一处理。

(3)在建设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对表土堆存场、施工临时设施等采取临时拦挡、排水、绿化等临时性防护措施,以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扰动及产生的废弃土(石、渣)。

(4)坚持可行性原则,注重借鉴、利用当地和国内已建的该类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并对防治措施反复调查论证和分析,使水土保持措施技术可靠,切实可行,具有经济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5)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坚持“建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的水电开发新理念,打造绿色工程。

(6)对开挖边坡、弃渣场、表土堆存场、施工场地等的水土流失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并进行合理配置、统筹兼顾,形成综合完善的防护体系。

(7)工程防护措施如挡墙、排水沟等砌筑材料尽量利用工程开挖料,避免新开采料场,尽量就地取材,并满足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要求。

(8)植物措施配置合理,物种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并适当引进外来适生树草种,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水土保持造林经验,同时对建设管理中心、坝区等部位结合景观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种植观赏性植物。

(9)坚持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水土流失各项防治措施布设及施工组织与主体工程密切配合,并尽可能利用主体工程已有的施工条件,以求互相协调,同步实施,形成一个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