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保廊桥简介概述: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
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
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
但有专家认为这种虹桥技术目前依然存于闽浙边界的木拱廊桥,并未失传。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
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尤其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30余座。
本文简介包括目前全国33座国家级重点文保廊桥,其中位于浙江泰顺15座,浙江庆元1座,福建省11座(其中余庆桥已毁),广西省1座,湖南省2座,贵州省1座,江西省1座。
(一)泰顺境内 15座1、溪东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
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
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
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
2、北涧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
因桥跨北而上,故名曰“北涧桥”。
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
桥长51.87米,宽5.39米,净跨29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
桥的东首当地人称“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级;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
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
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3、霞光桥,系石拱木廊桥,位于横坑乡华洋村。
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咸丰、同治年间均有修建。
桥长17.26米,宽4.42米,跨泾13.2米;平整的石头砌成的桥拱呈半月形。
均衡、匀称,优美的线条倒映在清波之上。
虚实结合,互相衬映。
石拱之上,架起廊屋七间。
廊屋外附木板挡风,上设屋檐蔽雨。
屋檐为重檐式,屋脊平缓有序,转折处弯曲有度。
翼角稍稍伸出后,微微起翘,远看给屋顶增添了些许动感,近观有飞扬之势。
整个屋顶给人以亲切、柔和、轻盈、秀逸的美感。
4、池源桥,系八字撑木拱廊桥,位于横坑秀池源村,咸丰三年被洪水冲毁,咸丰七年重建,桥身长21.03米米,桥面宽4.27米,离水平面4.40米,桥屋高4.11米,跨度9.50米,8间,二重檐。
5、文重桥,系木平廊桥,位于泰顺县筱村镇东洋村。
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现桥建于民国年间,由当地的几大家族合资建造。
桥长27.4米,宽4.2米,净跨22.4米。
石砌的桥墩架着园木铺上木板而成,桥面一溜平直,桥廊是半开放式的,即迎风的一面全部封闭,另一面仅筑有栏杆和桥裙,可以凭栏远望。
6、文兴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泰顺县筱村镇坑边村,横跨玉溪之上,全桥长40.2米,宽5米,单孔净垮29.6米,距水面11.5米。
该桥始建于轻咸丰七年(1857年)民国十九年重修。
,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使得该桥在泰顺众多廊桥中倍受关注。
相传当年建造该桥时的把墨师傅是金华人,他带了一名当地的请难为徒。
造桥时徒弟怕自己负责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几箩铁钉,因此该桥桥身向少铁钉的方向倾斜。
7、永庆桥,为伸臂梁木平桥,位于三魁镇战州下溪坪村,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建廊屋12间。
参观永庆桥除了看外观外,还应注意桥内梁木上的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俗称“梁须”,8、城水桥(也称神水桥),系八字撑式木拱廊桥位于龟湖镇后章岗村,神水溪上的城水桥,拱架中已出现的剪刀撑,使木拱廊桥技术的出现成为可能。
该桥梁已具木拱桥雏形,是泰顺廊桥桥梁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过渡。
9、薛宅桥,系贯木拱廊桥,位于三魁镇薛宅村,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横跨锦溪,古名“锦溪桥”。
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单檐。
该桥拱矢斜度较大,建桥屋十五间,桥头坡度30多米。
10、刘宅桥(仙洞虹桥),木平梁廊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水尾,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
长24.8米,宽 6.15米,跨径9.2米。
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精巧别致的一座。
木平桥一般都建在溪面并不宽阔的溪流之上,全县共有22座木平桥,刘宅桥的年代为最久远的。
先后经历了三次大修,模样依旧。
在没有公路之前,该桥是泰顺来往福鼎的必由之路。
11、毓文桥,系石拱木廊桥,始建于清,位于浙江省泰顺县洲岭乡洲边村水尾,两山缺口处,全长23米,宽4米,单跨7.6米,有桥屋6间,始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层楼阁,二楼为文昌阁。
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融为一体,是现存造型最丰富优美的廊桥,宛如一幅精致的古画。
12、三条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溪上。
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
13、仙居桥,系贯木拱廊桥,位于仙稔乡仙居村水尾,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宏治四年(1491)、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建,现桥为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
桥屋十八间,80柱,单檐,长42.83米,宽5.30米,离水面高12.6米,净跨34.50米,是泰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
14、普宾桥,系木平梁廊桥,位于雅阳镇新久村,建于嘉庆廿六年,长13.60米,桥屋宽4.25米,桥屋高3.74米,跨径8.54米。
15、城水桥(也称神水桥),系八字撑木拱廊桥,位于龟湖镇后章岗村,建于民国三十一年,建桥屋七间,长15.02米,宽4.61米,桥屋高4.83米,跨径11.16米,桥面稍圆背,水面至桥面高5米。
(二)泰顺境外1、如龙桥,位于浙江省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横跨于举溪,南北走向,明天启五年(1625年)修建,全长28.2米,净跨19.5米,矢高6.8米,面阔6米,有廊屋9旬,是全国迄今有确切记年、现在寿命最长的木拱桥。
如龙桥造型美观、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功能完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修缮,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鸾峰桥,位于福建省寿宁下党乡下党村南,清嘉庆五年造,也称下党桥。
1964年修缮。
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南面桥堍用块石砌筑。
长47.6米,宽4.9米,孔跨37.6米,南北走向,17开间,72柱。
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
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
3、飞云桥,位于福建省寿宁县鳌阳镇后墩村内,还有一个蕴意丰富的名字——步云桥。
中华民国27年建。
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564),后毁。
后建毁,现桥为中华民国27年(1938)重建。
1995年曾修缮,两端桥堍用条石砌筑。
长29.2米,宽5.3米,孔跨18.8米。
东南与西北走向,13开间,56柱。
上覆双坡顶,中间升出牌楼式(中高左右低)歇山顶。
桥内设二个神龛,中间祀临水夫人,左祀黄三公(本地神)。
4、升平桥,福建省寿宁县城关,位于鳌阳镇东门(日升门)右侧,这座全木结构的古桥,如桥似厝,雄拱“抢城而流、逶迤若带”的滔滔蟾溪上,其造型之奇巧令人赞叹。
清乾隆四十三年重造,俗称横溪桥。
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邑人叶伯铭等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毁于火。
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梁元杲重建,清乾隆十四年圮于水,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重建。
1997年修缮时,拆去桥北端。
日升门溪边驳岸,重新用条石砌筑。
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
长25.5米,宽5.6米,孔跨23.4米。
南北走向,11开间,48柱。
桥中心间以斗拱承托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中间升出歇山式屋顶,形成重檐。
5、仙宫桥,福建省寿宁县城关,位于鳌阳镇升平桥下约200米,清乾隆四十三年造,也称玉带桥。
始建不祥。
清乾隆十四年(1749)圮于水,乾隆四十三年重建。
1992年修缮。
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
长27米,宽5.1米,孔跨24.5米。
南北走向,17开间,72柱。
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中心间及两端尽间升出八角攒尖顶。
桥中梁上墨书有建桥捐款人等资料,桥中设神龛,祀马仙。
6、登云桥,位于福建省寿宁县城关鳌阳镇杨梅桥村,清乾隆三十六至三十八年造,也称杨梅桥,长33.8米,宽4.2米,孔跨30.8米。
拱跨南北走向,17开间,72柱,上覆双坡顶。
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
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
保存尚好。
7、杨梅州桥,位于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杨梅州村,建于乾隆六年(1741)。
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七年(1869)曾修。
现桥为1939年重建。
该桥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
长42.5米,宽4.2米,拱跨35.7米。
东西走向,17开间,72柱。
上覆双坡顶。
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工匠等丰富人文资料,保存尚好。
据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载,这种桥梁称“贯木拱桥”。
8、东源桥,位于福建省柘荣县东源村,木构单孔悬臂式廊屋桥。
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
全长41.9米,跨径26.4米,宽6.9米,高8.2米。
廊屋18扇,17间108柱。
桥北有元代泗洲佛石塔一座。
1989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万安桥,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现称“万安桥”。
据《玉田至略》记载该桥始建于宋朝。
距今已有917历史。
清康熙47年遭火焚,乾隆7年(1742年)重建,后历代都有修葺。
桥长98.2米、宽4.7米,舟形墩,不等跨,最短拱跨为10.6米,最长拱跨为15.2米。
桥屋38开间、用柱156根,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侧设木凳。
对研究古桥梁建筑具有重大价值。
10、千乘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棠口村水尾。
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
南北走向,全长62.7米,宽4.9米,桥面距水面高度9.7米。
东有石阶40级,西有15级。
一墩二孔,墩呈船形,为花岗岩石砌筑,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
每孔跨度27.5米。
桥屋有24间99柱,悬山飞檐翘角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
两边有条板椅,供行人憩息。
两旁尚存档风板,以御风雨侵袭。
千乘桥若长虹卧波,雄伟秀丽,桥志铭中“架木凌空,上拟虹横百尺;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该桥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