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奥林匹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居住于奥林匹斯山上而得名。

该神系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大家庭,以家长为中心,大家同吃同住同议事,共同决定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进程。

主要有主神宙斯、神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等。

这些神的特点是与人同形同性,奥林匹斯神系反映的则是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情况。

2、城市文学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

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3、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4、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富有才华,并锐意创新,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

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最大,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

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5、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

它以描写中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6、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7、“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福斯塔夫是莎土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十四》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

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到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

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

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

恩格斯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把描写这个背景看作是作品“莎士比亚化”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8、古典主义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代希腊罗马而得名。

它的政治基础是君主专制政体,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其特征为1、政治上,拥护中央主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

2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9、“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

内容:规定戏剧的时间、地点、情节必须保持一致,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是谓“三个整一”。

它有利于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矛盾突出;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作家创作个性的清规戒律。

10、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

主编是狄德罗,副主编是达兰贝尔,撰稿人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百科全书》全面总结了启蒙运动的成果,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

启蒙思想家们以此作为工具,来宣传自己的理论,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仰,使得当时的法国人称启蒙运动为百科全书派运动。

11、狂飙突进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民族风格,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和觉醒起了积极作用。

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这个运动的名称来源于运动的参加者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

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代表剧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12、湖畔派19世纪初期出现于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他们憎恶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生活方式,隐居在英国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歌颂湖光山色、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而得名。

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深遽的风格。

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科勒律治和骚塞。

13、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但他们又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这类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14、“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其特点是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受进步思想影响,不满现实,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此他们灵魂空虚,无所作为,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15、小人物“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

特征: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描写小人物的作品有《驿站长》、《外套》、《穷人》等。

16、感伤主义又称主情主义,因斯泰恩小说的《感伤旅行》而得名。

它产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

感伤主义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发作为批判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描写人的悲惨命运,以唤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

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遥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17、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7、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西欧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高尔基又称它为“批判现实主义”。

法国是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823-1825年,司汤达的文艺论文集《拉辛与莎士比亚》出版,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宣言书。

他的代表作《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成熟。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着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到了50年代中后期,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向“客观冷峻”的风格转变,这一风格的代表是福楼拜,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是《包法利夫人》。

他的创作是自然主义的先声,其《情感教育》被自然主义视为典范。

他精心培养的学生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在《梅塘夜话》中的短篇小说《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成为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

18、含泪的微笑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独特的讽刺手法。

这一讽刺艺术的形成,是与他坚持的“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这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基本原则分不开的。

果戈理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该对生活进行批判,“要通过世界上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

”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20、“冰山”原则“冰山”原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创作主张。

他以冰山比喻创作:“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

”海明威认为作者只应该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是留给读者的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一创作原则使海明威形成了简约含蓄精炼深沉的艺术风格,在散文文体上开了一代新风。

21、“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出现的厌战反战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这一流派的作家大多数参加过这场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精神蒙受了巨大创伤,同时又因找不到出路而灰心失望,苦闷彷徨,迷惘不知所措。

他们不在相信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以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反抗。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22、“硬汉子”性格“硬汉子”性格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海明威的小说多以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为主人公,他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险困苦的逆境中,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显示了男性特有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这些形象都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所以他们都是海明威式的英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