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_课件PPT
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_课件PPT
篇民俗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
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
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
赛
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龙
舟
篇民俗
吃粽子
“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
活动题目
❖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活动目标
❖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质。 ❖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
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春节简介
❖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 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 ,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 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 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 正月十九。
❖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 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 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一 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 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河像天桥横贯南北,在河岸有两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 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传说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就是天上织女与牛
郎在鹊桥相会之时。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 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情话。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孩
子在这一天晚上想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所以七月初七也被 成为乞巧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 “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 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 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 “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 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 载最早见于明代。
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端午节吃 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现今各地的粽子,一 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各有千秋,著名的有 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咸蛋
粽、吃五黄等等。
七 夕
简介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
端 午
搴 旗 捶 鼓 骄 劣
龙 舟 争 渡 ,
佳 话 年 年 说 。
红 丝 缠 臂 ,
赢 得 儿 童 ,
一 洗 些 魂 离 别
谁 挽 汨 罗 千 丈
缅 怀 忠 节 。
记 包 黍 沈 流 ,
楚 湘 旧 俗 ,
。
。,
篇简介 基 本 简 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 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 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 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 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 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为国家 法定节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 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 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 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
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中国 传统节 日的起 源》_ 课件PPT (优秀 课件)
部编版_七 年级历 史下册 《活动 课中国 传统节 日的起 源》_ 课件PPT (优秀 课件) 部编版_七 年级历 史下册 《活动 课中国 传统节 日的起 源》_ 课件PPT (优秀 课件)
部编版_七 年级历 史下册 《活动 课中国 传统节 日的起 源》_ 课件PPT (优秀 课件)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 称之。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中国 传统节 日的起 源》_ 课件PPT (优秀 课件)
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农历七月初七的 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凡间的女子要手执五 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 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 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 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 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春节起源
❖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 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 源于鬼节说等,[3] 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 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 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 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
篇由来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 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 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 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 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 终投汨罗江而死。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 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 均为楚王所杀。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 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 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令取子胥之尸 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