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计指标的建立与分析安徽省安庆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局胡劲松1.统计指标的一般概念统计指标是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反映的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及具体数值。
根据统计学原理,统计指标的确定,必须与经济理论范畴所作的一般概括相符合,同时又确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
一般情况下,它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是按照其反映的内容或数值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如参保人数)、平均指标(如人均养老金)和相对指标(如单位费率)三种。
其中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又分为时期指标(如年度基金积累)和时点指标(如年末欠费)。
二是按其所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性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如缴费基数总额)和质量指标(如征缴率、替代率等)。
通常,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包括指标名、统计的时间界限和空间范围、计量单位和指标的数值等四项内容。
如,2010年安庆市直及区属参保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为2343元,就是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计指标设置的原则确定事业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就是按照科学性、目的性、度量性、可比性的统计指标设计原则,对涉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所有统计指标梳理罗列,分门别类,加以正确的计算、统计和分析,科学、完整、有效地反映出事业养老保险业务和基金的运行情况。
指标的筛选要总体反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水平、结构和覆盖等情况,指标间要充分考虑适用范围和可比性,便于纵横向对比,反映不同试点区域、不同运行时期、不同政策环境、不同社保制度的运行特点和变化趋势。
指标的调查统计要充分利用业务数据库管理平台和有关部门信息采集渠道等,综合整理和合理评估;指标的分析方法要科学全面,体现出问题分析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反映统计指标动态发展的整体趋势,为各级政府及时修正或调整试点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考虑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试点属性,在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社会保险领域一般意义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对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计指标进行整合,完善反映试点政策和水平的指标,充实反映基金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指标,增加反映养老保险支撑能力和风险评估问题的指标,形成一套符合社会保险统计原则、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保持衔接、又能全面准确反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变化模式的统计指标完整、组合功能较强、便于操作和决策的事业养老保险指标体系。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行指标体系的组成按照上述原则,我们按三模块构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第一参保对象覆盖模块,主要体现覆盖状况、负担率、流转状况等,第二养老保险费征缴模块,主要体现收缴率、缴费水平等,第三养老金发放模块,主要体现支付水平、替代率、基金积累收益状况等。
3.1覆盖指标模块3.1.1总量指标:已参保区域单元数(如地市本级及所属区、县),未纳入参保区域单元数,应参保单位数,未参保单位数,应参保人数,未参保人数,参保人数,缴费人数,停保人数,待遇发放人数,离休人数,退休人数,社会化发放人数,领取丧抚费人数,遗属人数;新增单位数,新增缴费人数,减少缴费人数(不含职工退休(职),新增退休(职)人数(因事业单位特性,不作病退、特殊工种和提前退休人员指标统计),新增社会化发放人数,离退休(职)死亡人数;跨统筹转入(出)人数。
前部分反映某时点上,事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规模,参保、缴费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结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员及统筹内领取其他待遇的人员规模;后部分反映某时期内,统筹人员结构变化的趋势,实际扩面的程度,人员负担变化的趋向,老龄人口余命的延迟状况,最终体现为统筹人员数量及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总量的运行产生趋势性的影响。
3.1.2平均指标:参保职工平均人数,缴费人员平均数,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发放)平均数,离休人员平均数,退休人员平均数,社会化发放人数等。
反映某时期内,统筹范围内参保缴费和待遇发放人员的平均规模。
3.1.3相对指标:参保率,参保缴费率,负担系数,社会化发放率,跨统筹转入(出)人员比率。
说明了该统筹区域参保扩面潜力(一定统筹范围内事业单位及其参保单位和人员是相对固定的概念,所以加入“应参保人数”指标),职工缴费负担程度,以及经办管理服务社会化水平。
除此之外,在参保单位中,还应设政策范围内的应参保单位数、单位新增原因分类、新参保年度、单位减少原因分类等。
在参保个人信息中,还应按性别、人员性质、年龄结构、缴费年限等进行细化。
在享受待遇人员中,除按退休类型分类外,应增设特殊类型,如异地居住、老工人、军转干部、65(70、80)岁以上老龄人员等。
3.2征缴指标模块3.2.1总量指标:缴费基数总额,单位应缴,单位实缴,个人应缴,个人实缴,养老保险费补缴额,清欠额,转移收入额,期初累计记账余额,本期账户记账额,基金积累额。
反映了某时期内,参保单位及个人养老保险费负担规模,应缴与实缴差额,清欠情况,转入情况,基金变化和积累规模等。
3.2.2相对指标:缴费基数占工资收入比重,单位自然提率,单位实际费率,单位实际费率与自然提率的差异率,个人费率,养老保险费征缴率,欠费率(实际欠费与实际缴费系数),记账率,基金积累率。
反映某时点,参保单位和个人养老保险费负担程度,到账程度,个人账户规模,基金积累水平、基金支付能力系数。
从一定侧面,体现出维持基金支付的养老保险费征缴的能力和水平。
3.2.3平均指标:月人均缴费基数,单位平均费率,个人平均费率。
反映某时期内,统筹范围内参保单位和人员的平均缴费水平。
除此之外,还可设置有缴费方式(全额、差额)、补缴分类(断保补缴、基数差额补缴、新参保人员向前补缴)等。
3.3发放指标模块3.3.1总量指标:应发金额,实发金额,调待补发金额,一次性补贴发放金额,实发离休金,社会化发放金额,离退休人员个人账户一次性支出,丧葬费、一次性困难补助支出,遗属抚恤金支出,转移支出,其他支出。
反映了统筹范围内基金养老金发放规模,发放范围,发放项目及结构情况。
3.3.2相对指标:养老金发放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养老金总体替代率等。
反映某时点,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和社会化管理水平。
从一定侧面,体现出养老保险基金所能维持的基金支付的标准和水平。
3.3.3平均指标: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离退休费,月人均离休金,月人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养老金平均替代率等。
反映某时期内,统筹范围内离退休(职)人员养老待遇及其调增的平均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养老保险统计体系中,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表现出独特的事业属性和试点属性,如参保范围、工资标准、单位和职工个人费率、个人账户划入比例、经费来源渠道、统筹发放项目、社会化发放率等方面的不一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工资制度、经费管理方式及养老金计发办法等方面的特殊性。
因而,建立和发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实际意义更突出,为决策调整和扩大试点保驾护航的作用更强。
4、事业养老保险统计指标分析判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是否优劣,在于其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试点地区养老保险的总体运行状况,通过对相关统计指标的分析,是否能适时有效地对养老保险政策和业务基金分别调整和监督。
具体就是:一看统计对象覆盖范围是否广泛,统筹规模和负担程度是否正常;二看保费征缴是否到位,费率标准和个人账户记账规模设置是否合理;三看养老金发放是否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率和统筹项目是否达到一定程度;四要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运行是否正常和可持续,有无存在收支失衡和缺口现象。
可以围绕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按时序法,比较历年参保、缴费、离退休人员规模、结构及发展变化,掌握养老保险统筹范围、规模及负担力发展趋势;按因素法,比较历年养老保险平均缴费基数和养老金水平,养老金总体替代率,平均费率和征缴率,掌握影响基金收支当期及累计积累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口结构风险、机制激励效用、经济财政压力、公平效率均衡等诸多因素;按相关分析法,计算单位负担系数、基金负担能力、社会统筹和财政供给标准和水平的潜力和风险,挖掘运行机制效率和制度长期缺陷问题。
总之,通过对事业养老保险指标体系各指标规模、比例、速度和效益在一定时空内的变化,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了解和控制养老保险制度执行的细节、力度、节奏乃至效益,并作出全面、客观、适时的评价和调整。
4.1单项类指标分析在作单项指标分析时,需要对每个指标的内容、数值或性质所反映的主要指标因素,进行有效判别和分析。
4.1.1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是反映不同时间、条件下养老保险的规模或水平的综合指标,是计算其它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某种程度上说,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总量指标计算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将会直接影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准确性。
要充分理解总量指标数据所指示的时间属性。
实际缴费人数、实缴保费、养老金发放人数、发放金额等,对基金运行结果起关键性作用,是一组领先的时间数列。
应参保人数、已参保人数、参保人员年龄结构、应缴保费等,因可确定整个基金运行至高峰和深谷的时间,是一组常与基金运行兴旺和衰弱大致同步的时间数列。
而未参保人数、缴还欠费等,因可促进或妨碍基金运行质量,常是基金循环至高峰或深谷滞后的时间数列。
同时还需要注意总量指标间的同质性问题。
在现行指标体系同一集合的不同成份中,有些是非同质的。
如养老保险覆盖率指标,按现行统计程序是缴费人数除以应参保人数的,而应参保人数为缴费人数与封存人数的和,由于实际缴费人数和应参保人数不属于同一个数字序列,只有已参保人数和应参保人数才属于同一个数字序列,因此,养老保险覆盖率应是已参保人数与应参保人数的比值。
事实上,封存人数也是已参保人数,只是时间数列上的缴费问题。
所以,做参保覆盖率与基金征缴率在统计分析上是缺乏关联性的,因为两者随应保人数和欠缴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4.1.2平均指标平均指标反映的是某一时间、条件下养老保险某项总量指标一般规模或水平的综合指标,反映的是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差异和发展趋势。
养老保险指标统计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三种方法。
算术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量,如已知分组的各组变量值和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则可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
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值乘积的n次方根,用于计算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
必须指出的是,平均数的指示值与发生时段是紧密联系的。
同一统计指标的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的平均数,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2010年安庆市其他事业单位预发工资性补贴,由于预算经费拨付的滞后,申报数据直至2011年元月才被列入缴拨计划,造成元月份平均缴费基数和养老金远高于事业单位职工当期实际档案工资的均值(因为存在养老保险费补征和退休人员养老金补付),而当前的统计制度又不允许把补征补付数据加到上一年度,只能反映在当年当期的报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