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六 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六 教学设计

“这儿真美”教材分析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话题和要求与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

教材第一部分,首先以“花园、果园、田野、小河”等常见地点唤醒学生对周围美景的记忆,激起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美景的愿望,也为“写什么”开拓了思路,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接着激发学生用文字记录美景的动机,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的任务。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

一是提示学生习作之前仔细观察。

这是对第五单元习作学习的进一步巩固,为习作准备素材。

教材插图景色美丽,远处群山连绵,村舍集聚,田野广袤,近处农家恬静,果树繁茂,小路蜿蜒,可以作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的样例。

二是要求学生习作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

教材中提供的3个例子,明确了这一意图。

教材第三部分,对写后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

写好后自读习作改正错别字,与第三、第四单元写好后看看句子是否通顺、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改正明显的错误等要求一脉相承,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

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分享各自描写的美景,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教材还要求学生习作时尽量运用阅读中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以“盛开、飞舞”等12个词语为例,辅以泡泡提示,旨在培养学生习作时自主运用已积累的词语的意识,也为学生描写景物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材料。

教学目标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重点)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美景;准备身边美景的照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1.播放身边的优美风景图片,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2.过渡: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例如,景色怡人的公园,清新淡雅的田野,缓缓流淌的清澈的小河,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果园……这节课,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围绕要求,确定内容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想把身边的哪处美景介绍给大家?出示交流提示:(1)可以介绍公园、田野、果园、小河、校园等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

(2)按顺序介绍身边的美景,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带给你什么感受?(4)小组里的同学可以对成员介绍的美景进行补充或提问。

3.小组合作,根据交流提示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

有相关照片的同学可以把照片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4.指名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这处美景带给自己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伊始,就开始布置观察美景的任务,让学生逐级完善自己的观察所得。

通过此时的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了解要介绍的美景,更开阔了习作思路,为下一步落笔行文打下了基础。

三、读写结合,指导习作过渡: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不同,写作的顺序也会不同。

本单元课文中的几位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鲜明特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1.“忆”顺序。

(1)回顾课文,说说本组中的四篇课文都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预设:《古诗三首》中分别按小船行进的顺序,按一天中天气变化——晴天和雨天的顺序,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海滨小城》整篇课文是按“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第3~6自然段都是按“总—分”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或“总—分—总”的顺序进行描述的。

(2)小结: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

常用的顺序有:①方位顺序。

以景物的远近、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地加以描述。

②时间顺序。

按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等顺序写景。

2.抓住景物特点。

(1)出示课文《海滨小城》例段:小城的公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2)说一说这几句话是抓住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多、大、枝叶茂盛)(3)小结: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

3.围绕一个意思写。

(1)出示课文范例: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指名说一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句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①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②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③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4.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1)出示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语段: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2)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珊瑚的多种多样,写出了大龙虾的神气威武。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5.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回顾课文中的优秀片段,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表达更具体、生动。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行文思路和写法,高效地完成本次习作。

四、动笔成文,互评互改1.过渡:根据刚才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之前写的美景围绕一个意思,再用上积累的词语,写得更完美吧!2.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着重从“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是否用上了积累的词语”“是否改正了错别字”三个方面指导点评。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完稿之后,挑选3~5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5.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的修改,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为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带来帮助。

范文引路美丽的小河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喜欢它四季美丽的景色。

在每个季节里,小河边都留下了我快乐的身影。

①春天悄悄地来了,河面的冰融化了。

②小河对岸,柳树的枝条长出了小芽,粉红色的桃花也从枝头探出了小脑袋,它们争先恐后地在河面上留下了自己的倒影。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轻盈地掠过河面。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到铺满嫩草的河边嬉戏,参加鲜花的盛会。

③玩累了,我就顺势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象未来……夏天到了,小河的两岸早已是绿树成荫。

②这时的我和小伙伴是最开心的,我们一会儿玩水,溅起朵朵水花;一会儿捉小鱼、小虾……妈妈来洗衣服了,我们便帮着晾晒……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秋天来了,小河里的鱼虾变肥了。

②每到这时,爸爸就会领着我去小河里捉鱼虾。

爸爸可真厉害,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能抓到几条大鱼和许多小虾。

夕阳西下,我俩提着满满④一篮子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冬天的时候,小河也并不孤单。

②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滑冰。

冰车在冰面上飞驰,就连大人们也忍不住来参加。

冬天的小河热闹极了。

我喜欢家乡的小河,喜欢它的一年四季,是它陪伴着我慢慢地长大。

⑤行文写法赏析①开头点明要写的景物及其特点,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第2~5自然段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而且都用一句话来引领,醒目又清晰。

③将鲜花盛开的场景称为“盛会”,比喻贴切,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

④“满满”说明小作者和爸爸收获不小,用词准确。

⑤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总评:1.习作通过对小河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体现了小河景色的不同特点,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小作者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

2.小作者还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自己和小伙伴们对这个小天地的喜爱之情,如“直到日落,河面送来凉爽的微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教学反思课堂伊始,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几处美景,有学校的小花园、公园里的美景等,学生兴趣盎然。

同时,请学生课前准备了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的照片,学生介绍美景的兴趣较为浓厚。

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时,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在习作中巧妙使用修辞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