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命题人:(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本题包括35 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液2.下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湿度的影响B.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C.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D.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无关,只和种群大小有关3.内坏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4.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B.A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C.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D.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5.人体内酶与激素的共同点是A.都来源于腺体B.都具有催化作用C.都由活细胞产生D.都在内环境中存在6.剪去行道树主干的顶端,能更好地遮阴,其依据的原理是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顶端优势D.光合作用7.如右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云母片(不透水),从右边用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直立向上生长B.不生长C.向左弯曲生长D.向右弯曲生长8.把青香蕉和黄香蕉同放于密封的塑料袋内,青香蕉不久会变黄。
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脱落酸D.乙烯9.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A.种群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C.迁入率和迁出率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0.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A.总数量调查法B.标志重捕法C.样方法D.无法估计11.人类正确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必须控制捕捞量,应把种群的个体数保持在环境负荷量的A.1/4水平上B.1/3水平上C.1/2水平上D.4/5水平上12.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光照强度B.食物C.湿度D.温度13.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14.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的是人体内的A.T细胞B.B细胞C.吞噬细胞D.红细胞15.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方式和特点分别是A.神经冲动;单向传导B.神经冲动;双向传导C.神经递质;单向传导D.神经递质;双向传导16.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A.都能产生抗体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17.下列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水草及其它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类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块棉花田中的幼蚜虫、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虫18.稻田中,水稻与稗草的关系在生态学上称为A.竞争B.寄生C.互生共生D.种内斗争19.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A.外正内负B.外负内正C.外负内负D.外正内正20.在食物(养料)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21.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22.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A.小脑B.下丘脑C.脑干D.大脑皮层23.“S”型种群增长曲线表示A.种群在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状态B.种群在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种群数量趋于继续增长趋势C.种群在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趋势D.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的曲线24.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A.B细胞B.T细胞C.浆细胞D.效应T细胞25.右面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保持稳定D.无法确定26.“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A.食物(养料)充足B.没有敌害C.没有竞争D.资源、空间有限27.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中,属于本实验需要的是A.琼脂块B.双缩脲试剂C.放大镜D.显微镜28.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29.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后膜位于突触小体上B.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30.人体器官的移植不易成活,根据现代免疫学分析,移植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A.淋巴细胞B.疫苗C.抗体D.抗原3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下丘脑B.脊髓C.大脑皮层D.垂体32.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A.扁桃体B.淋巴结C.肝D.脾33.在杨树的扦插繁殖中,常选择带有芽的枝条,这是因为A.芽能进行光合作用B.带芽的枝条是活的C.芽能产生生长素,抑制生根D.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34.正常情况下,不属于人体血糖来源的是A.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B.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C.肝糖元分解D.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和吸收3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B.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C.生长素只能促进植株的生长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写字母,在“——”上写名称。
)(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液中的氧进入细胞的途径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
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请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
37.(8分)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的面粉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环境条件甲拟谷盗乙拟谷盗湿热100 0干热10 90湿温86 14干温13 87湿冷31 69干冷0 100(1)甲拟谷盗和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
(2)从本实验的几种结果可以看出,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3)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的数量变化不同,其根本原因是物种的因素起重要的作用。
(4)根据上表数据,请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38.在下图空白框处填上适当的名词。
39.下图A表示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的过程,图B是图A中⑤结构的部分放大。
分析回答问题:(1)图A中的③④⑤共同构成。
(2)②结构中所含的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
该物质只存在于结构②中,且只能由③释放,然后作用于⑤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3)构成⑤结构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____。
(4)静息时,⑤结构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当⑤结构接受刺激后,由于对___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膜两侧电位发生改变,产生兴奋。
40.下面学校生物研究小组开展的探究活动。
课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资料参考】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血细胞、微生物的计数;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 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的数据。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选项 C C D A C C D D A B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选项 C B C A C D D A B A题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选项 C D A D A D D D A D题号31 32 33 34 35选项 A C D A 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除注明的外,其余每空1分)36.(1)[B]组织液C→B→A (2)升高神经(3)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增加,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2分)37.(1)竞争(2)温度和湿度(2分)(3)遗传(4)如下图(2分)38.组织液血浆外界环境内环境酸碱度(pH)温度39.(1)突触(2)神经递质单方向的(由③到⑤)(由前膜到后膜)(只要意思正确均给分)(3)双层磷脂分子(4)外正内负Na+40.(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需要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增加菌种培养液的稀释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