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步态分析技术+学习点睛PPT
第十一章+步态分析技术+学习点睛PPT
疼痛
肩、臂 躯干 骨盆 膝关节 踝关节 足
足接触面
观察要点
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时相是否流畅 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发 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的关系 塌陷或抬高, 前后退缩, 肩活动过度或不足 前屈或侧屈, 扭转, 摆动过度或不足 前、后倾斜, 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 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 摆动相是否可背屈和跖屈,是否足下垂、足内翻或足外翻, 关节是否稳定
步态 周围神经病损
步态 骨关节病损
步态
步行周期、基本参数 动力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目测观察法 足印法 划圏步、剪刀步等
鹅步、鸭步等
斜肩步、短促步等
谢谢
(三)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1. 疼痛步态 2. 短腿步态 3. 关节挛缩步态
疑难知识点
一、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参数
部位
骨盆旋转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支撑相下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
首次着地
向前5° 屈30° 完全伸直 中立位
承重反应
向前5° 屈30° 屈15° 跖屈0°~15°
支撑中期
中立位 屈30°~0° 屈15°~0°
二、地反应力的理解
人体在行走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地反应力推动身体前进。地反应力主要分为 垂直分力、前后分力和侧向分力。
1. 垂直分力反映行走过程中支撑下肢的负重和离地能力 2. 前后分力反映支撑腿的驱动与制动能力 3. 侧向分力则反映侧方负重能力与稳定性
三、目测分析法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
步行周期 步行节律
是否为足跟着地,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 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
常考知识点
➢ 步行周期的概念及其分期特点 ➢ 正常步态相关的基本参数 ➢ 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 常见异常步态的类型及典型表现
思维导图
步态分析 技术
正常步态
步态分析 方法
异常步态
基本构成
步态特征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中枢神经病损
(三)正常步态动力学变化 地反应力测定
二、步态分析方法
(一) 临床定性分析 又名目测分析法 1. 了解病史 2. 体格检查 3. 步态观察 4. 分析记录
(二)步态分析技术 足印法
三、常见异常步态
(一)中枢神经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1. 偏瘫步态 2. 截瘫步态 3. 脑瘫步态 4. 帕态 1. 臀大肌无力步态 2. 臀中肌无力步态 3. 屈髋肌无力步态 4.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5. 踝背屈肌无力步态
学习 点睛
第十一章
步态分析技术
作者 : 郭艳
单位 :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重点内容 疑难知识点 常考知识点 思维导图
重点内容
一、正常步态
(一)正常步态构成 1. 支撑相 2. 摆动相 3. 基本参数
(二)正常步态运动学变化 1. 下肢各关节支撑相和摆动相角度变化 2. 正常步行周期中主要肌肉的分布与作用
背屈3°
支撑末期
向后5° 过伸0°~10° 完全伸直
背屈15°
摆动相下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
部位 摆动前期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骨盆旋转 向后5°
向后5°
中立位
髋关节 过伸0°~10°
屈20°
屈20°~30°
膝关节 屈35°
屈60°
屈60°~30°
踝关节 跖屈20°
跖屈10°~20° 跖屈0°~10°
摆动末期 向前5° 屈30° 屈30°~0° 中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