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一、目的:适应公司产供销一体化要求,做为各部门间产品质量沟通的依据。
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的细则要求,适应市场新态势。
二、等级划分条件:2.1产品的用途大致分为折弯类和拉伸类,客户的用途不同,对我们产品的质2.2.1表面质量缺陷类:2.2.1.1辊印:因轧辊表面受到损伤造成带钢表面有周期性印记,一般指跑偏或卷边、多层的带钢进入轧辊产生的印记(轧辊表面无其它黏附物)。
(1)轻微:面积小且无手感,小于1cm2(2)一般:面积大于1m2且小于2cm2。
且无手感。
(3) 严重:辊印有手感或面积大于2cm2。
2.2.1.2痘痕:残留在乳化液中或吸附在带钢表面上的较硬物质,使轧辊产生细小或者小块儿的凹坑.产生凹坑的轧辊轧制出的带钢表面就会产生周期性的凸起,称之为痘痕。
(1)轻微:数量极少(周期内小于3个),平整后无手感。
(2)一般:数量少(周期内小于5个),平整后无手感,清晰可见。
(3)严重:数量多(周期内大于5个),平整后有手感。
2.2.1.3凹坑:黏附在轧辊上的较硬物质使轧辊表面产生小块凸起,粘辊后的轧辊可能黏附着条线状、点状的钢带。
使用产生凸起的轧辊轧制出的带钢表面会出现周期性的凹坑,。
(1)轻微:其深度小于厚度公差的1/4(轻微手感)。
(2)一般:其深度小于厚度公差的1/2(一般手感)。
(3)严重:其深度大于厚度公差的1/2(明显手感)。
2.2.1.4划伤/挫伤:带钢在各个机组运行中,因为张力辊、导向辊、过料台等部件上存在细小的凸起,与带钢发生局部摩或因张力辊、导向辊与带钢存在线速差,造成带钢表面产生间断或者不间断的浅沟,称为划伤。
挫伤是带钢层间滑动产生的多处细小划伤。
(1)轻微:其深度小于厚度公差的1/4(轻微手感)。
(2)一般:其深度小于厚度公差的1/2(一般手感)。
(3)严重:其深度大于厚度公差的1/2(明显手感)。
2.2.1.5滑移线(拉裂纹):带钢通过再结晶退火以后,具有明显的屈服点和屈服平台,在屈服延伸阶段,带钢的应变是不均匀的,塑性变形首先发生在应力集中区,同时产生应变痕迹,这个痕迹称为滑移线。
大多数滑移线都是由于局部张应力过大,发生局部屈服现象产生的。
(1)轻微:细小,长度小于2CM,平整后轻微手感。
(2)一般:细长,长度2~3CM,平整后有轻微手感。
(3)严重:粗长,长度大于3CM,平整后有明显手感。
2.2.1.6锈迹:酸洗质量、物流管理是产生锈迹的主要因素。
(1)轻微:锈迹在边部3CM区域呈点状、颜色淡黄。
(2)一般:锈迹在边部在板面无规则呈点状、颜色淡黄或暗红。
(3)严重:锈迹在板面无规则呈片、块状。
颜色发红或发黑。
2.2.1.7爆纹:因轧机工作辊局部爆裂,产生裂纹。
轧制后带钢表面有周期性纹状印记。
严重的会造成带钢局部破裂。
(1)轻微:深度小于厚度公差的1/4,无手感。
(2)一般:深度小于厚度公差的1/2,细小,轻微手感。
(3)严重:深度大于厚度公差的1/2,有明显手感。
2.2.1.8麻点黑斑:带钢在热轧时将氧化铁皮压入带钢表面或是酸洗后的带刚表面粗糙或黏附着其它夹杂物,轧制后被压入带钢表面。
(1)轻微:数量少(长度30cm内数量小于10个点),颜色浅。
(2)一般:数量一般(长度30cm内数量为10-20个点),颜色深。
(3)严重:数量多(长度30cm内数量大于20个点),颜色深。
2.2.1.9尖坑:带钢在张力状态下卷取过程中,受到张力辊、导向辊、测速辊等装置表面黏附着细小颗粒的挤压,形成带钢两表面周期性一侧凹一侧凸的点状坑。
常见于厚度在0.6mm以下的带钢。
(1)轻微:整卷周期数量1个且轻微手感。
(2)一般:周期数量小于等于2个或明显手感。
(3)严重:周期数量大于等于2个或严重手感。
2.2.1.10横纹:工作辊磨削后,辊面产生的横向条纹。
轧制时横向条纹被复制到板面上。
(1)轻微:难于发现的,无手感。
(2)一般:清晰可见的且无手感。
(3)严重:清晰可见且明显手感。
2.2.1.11折纹:平整机开卷时,带钢发生横向的弯折印,平整后未消除屈服平台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横向折纹。
多发生于厚度0.8mm以上的产品。
(1)轻微:细小,长度小于1CM,平整后轻微手感。
(2)一般:细长,长度2-3CM,平整后有轻微手感。
(3)严重:粗长,长度大于3CM,平整后有明显手感。
2.2.1.12氧化:带钢在退火过程中,高温状态下的钢卷与氧气接触发生的氧化现象。
(1)轻微:整卷边部3CM内黄色氧化。
(2)一般:整卷边部3CM内蓝色氧化。
(3)严重:整卷边部大于3CM或中部块状蓝黑色氧化。
2.2.1.13发黑:乳化液金属皂含量太高或滋生细菌造成乳化液的清洁性变差,在去油辊、空气吹扫效果差的情况下,乳化液黏附在带钢表面上,退火后造成表面发黑。
(1)轻微:发黑小于1/8板宽,轻黑色。
(2)一般:发黑小于1/4板宽,轻黑色。
(3)严重:发黑大于1/4板宽,黑色。
2.2.1.14 分层:原料表面存在非金属夹杂或起泡,冷轧后形成分层现象。
(1)轻微:间断性粉末状。
(2)一般:整卷呈线条状。
(3)严重:呈片块状。
2.2.1.15粘结印:平整开卷时的钢卷边部存在粘连现象,在张力作用下,粘连而造成的印迹.(1):轻微:无手感,间断性印迹.(2):一般:轻微手感,间断性印迹。
(3):严重:明显手感,连续性印迹.2.2.2尺寸精度类:2.2.2.1同板差:带钢上横向厚度(边、中、边)三点的差为同板差。
它的大小与热轧原料的同板差和板形有很大关系。
不考虑热轧原料的板形,原料有同板差,我们冷轧后的带钢也有同板差,是不可能消除的。
在一定的压下量下,它只能成比例的减小。
以实际数据记录。
2.2.2.2同条差(厚度精度):整卷带钢的纵向方向的厚度差为同条差。
以实际2.2.2.3宽度精度:带钢宽度的实测值与目标值的差。
以实际数据记录。
内控标准为0~-0.3MM。
2.2.2.4边部毛刺:纵剪后毛刺。
纵剪后毛刺是因成品纵剪裁边时,刀盘间隙量太大、刀使用磨损和损伤形成的毛刺。
2.2.3板形外观类:2.2.3.1浪形:板形包括中浪、边浪、肋浪、镰刀弯、瓢曲等。
浪形是由于轧制或平整过程中,出口侧带钢纵向方向延伸不均匀引起二次变形,形成浪形。
(1)轻微:浪高小于4MM/M。
(2)一般:浪高小于7MM/M。
(3)严重:浪高小于10MM/M。
2.2.3.2塔形:带钢在卷取时因为带钢的板形缺陷、机组设备原因和控制张力等因素造成带钢卷取完成后的钢卷叁差不齐。
称为塔形。
以实际突出距离(cm)记录。
2.2.3.3卷边(折边):钢卷在吊运或运输过程中的碰撞、退火过程中垫铁的挤压都会造成钢卷的卷边。
卷取过程中带钢边部受到导位装置的挤压也会形成卷边。
以圈数或者长度米数记录。
2.2.3.4塌卷:带钢的卷取张力过大、内圈松动、卷筒的缺陷等因素形成钢卷内圈呈角状突出。
以实际内圈塌卷厚度(cm)记录。
2.2.3.5扁卷:卷取张力过小,钢卷层间摩擦力不足以抵抗钢卷重量造成扁卷。
2.2.3.6 起鼓:因热轧原料存在质量缺陷,冷轧后延轧制线方向发生层间叠加,造成钢卷局部隆起,称为起鼓。
起鼓现象在冷轧中无法消除。
(1)轻微:整卷起鼓高度为1mm。
(2)一般:整卷起鼓高度为2mm。
(3)严重:整卷起鼓高度大于2mm。
2.3 质量缺陷的数量和所在位置2.3.1 质量记录中数量表示方法和卷中的位置:2.3.1.1 长度米数:能够确定的长度以“米”为单位。
2.3.1.2 整卷:表示该质量问题分布于整卷内。
2.3.1.3 环高厚度(以cm为单位记录):内环表示从内圈到环厚度处的总量。
外环表示外圈到环厚度的总量。
2.3.1.4 内圈/外圈:所在机组的收卷卷取侧的卷内圈或卷外圈。
2.3.2 质量缺陷位于板面的位置:2.3.2.1 中部:该质量缺陷位于带面中部。
2.3.2.2 肋部:该质量缺陷位于带面的3/4处。
2.3.2.3 边部:该质量缺陷位于边部,距离边部距离以cm为单位记录。
3. 质量划分细则:3.1 一级品:存在两种以下轻微的质量缺陷。
详情如下:3.1.2厚度公差在内控标准之内.3.1.2.3 其他尺寸精度3.2 二级品:存在一种以下一种质量缺陷:3.2.2厚度公差在内控标准之内3.3 三级品:存在一种以下质量缺陷。
3.3.2.2厚度精度允许超出内控公差上、下限的0.02mm:种轻微、一般性质量缺陷)3.5上述三级品、四级品、严重质量缺陷能够进行返工改善的,进行返工处理,按返工后质量状况定级。
因设备、技术、成本等因素不能够返工的,或返工后质量更差的,按照上述标准划分等级放行入库。
一级品为优等品二级品为内控合格品三级品为内控不合格品: 内控不合格产品根据客户要求决定是否定为不合格品四级品为不合格品,品质部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