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WiFi-友商无线产品竞争分析

无线WiFi-友商无线产品竞争分析

友商无线产品竞争分析——华三、锐捷篇从2013年底算起,博达WLAN产品线建立已经两年多了,产品和方案日趋完整,销售和技术对无线也日渐熟悉,我们能够接触到项目也越来越丰富了起来。

但我们才刚刚学会走路,更大的困难就在前方等着我们,最直接的就是友商的各种门槛,为此就有了本篇文档。

我们遭遇最多的还是老对手华三和锐捷。

华三和锐捷,总体战略上是以企业网为主,运营商集采为辅的,同时也有较强的渠道营销能力。

我们首先要分析的是AP产品,主要包括:高端前沿的旗舰产品、吸顶放装的通用产品、场景专用产品(包括室分、野外、工业、入墙等),下面进入正题。

一、高端旗舰AP1、华三产品●WA是无线AP的固定前缀。

●46是指支持802.11AC且为MIMO3*3,43是指11AC且为MIMO2*2;36是指支持802.11N的3*3。

●10是指单频;20是指双频。

●E是指天线外置;i是指天线内置,而且是智能天线。

●–ACN等明显是指无线协议的描述2、锐捷产品●RG-AP是无线AP的固定前缀。

●5是支持11AC和X-Sense的产品,3是支持11N和X-Sense的产品。

●30是指三条空间流,20是指两条空间流。

●–I是指内置天线,且应该特制X-Sense智能天线;注:RG-AP220-E(P)这款是不支持灵动的,其官网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3、华为产品4、各家竞争分析<1>产品梯队在产品梯队上,华三和锐捷两家都形成了完整系列,可以给予用户足够丰富的选择;其中华三的产品略多一些。

华为只有一款产品,只能保证了产品线的完整。

以华为的能力,要想在11AC+智能天线上多出几个产品绝对是完全没问题的,这个现状体现了华为对企业网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同——一方面,高端虽好,但用户愿不愿意买单,华为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另一方面,企业网对于华三和锐捷基本意味着全部,而对华为而言,这只是一个分支。

神码的产品暂时空缺,应该是跟其研发积累程度不够、或者市场能力有关。

<2>产品定位业界多数的无线厂商,主流产品都还停留在11N,华三锐捷对该系列802.11AC产品的定位就是“一招必杀”。

一旦被用户认可,其指标是排外的,是唯一的。

比如上行网口为2个、多功能指示灯、POE/适配器兼容供电、吸顶壁挂兼容安装等。

在高端规格上,前两年主推的是802.11N的MIMO3*3(即450Mbps),但因为绝大多数的手机、平板等终端都不支持MIMO特性,导致该特性形同虚设,业界整体并未形成主流趋势。

而后续推出的802.11AC协议,在MIMO1*1的情况下也有433Mbps,给用户接入速率带来了实质性的体验提升。

取代11N只是时间问题了。

目前,此类11AC产品的包装都是“高大上”,价格想必也不菲。

<3>智能技术传统的单个天线,在三维电磁空间上的分布通常不是正球形的,在不同的位置到同一个AP的信号强弱会有差异。

强度差的位置,用户协商速率就会低下,无线的连接也会不稳定,还会间接导致AP的整体吞吐能力和并发接入能力。

华三:“内置12x12硬件智能天线系统(基础增益4dBi) ”锐捷:“内置X-Sense灵动天线阵列、数量高达24根,1677万种天线路径选择,覆盖无死角”两家对智能天线的介绍不同(参阅其官方网站),但实现方案是基本一致的!如下:就是专门做一块天线阵列,通过不同频率、方向、天线数量的组合(1677万,即2^24),使得无线用户接入进来的时候,总能找到一种组合,使得其接入特性最佳。

在同等条件下,每个用户的无线接入路径都可以最优(相对),那么间接就能实现AP的吞吐能力和用户在线的稳定程度。

锐捷宣称其“灵动天线”的双频AP产品,可以在高密度的用户场景中,实现100用户的并发接入。

也许其中会有不少水分,但该技术对接入效果的提升是必然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专门做一块”而不是落在PCB板子上面呢?这样不是更加有利于降低成本吗?5、博达现状博达在这个领域基本完全空缺(只有T23,为11N 3*3规格),尤其是在不差钱的、想要打造面子工程的用户面前。

目前,我们只能相信,想要实用性、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占大多数。

二、室内通用AP所谓通用,就是指吸顶、壁挂、放装等几种场景的总称。

用户只要没有特别的需求,这类产品的形态基本上都可以适用。

但因为华三锐捷在企业网、运营商、渠道方面都有专门的销售策略,体现到产品型号方面还是比较复杂的。

1、华三产品其网站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WA是无线AP的固定前缀。

●26是指协议最高支持802.11N。

●10是指单频;20是指双频。

●i是指天线内置,而且是智能天线。

●–ACN等明显是指无线协议的描述注1:WA2110-GN是指商业分销渠道的产品型号,技术特性并无太多特别,更多的是市场定位需要。

最近华三还专门为分销渠道发布了“小贝”系列产品,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注2:前几年运营商的集采,对产品的规格有明确的定义,且成本控制的非常死。

所以华三为此也独立了出几个专门的型号,总体上可以认为是既有产品的变种(降低成本),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罗列如下:2、锐捷产品●RG-AP是无线AP的固定前缀。

●2是支持11N的常规产品。

●20是指两条空间流,即整机最大600Mbps。

●–I是指内置天线,-E是指外置天线;●S是指单频注:AP3220这个型号/系列为后来推出的,技术规格并未有特殊支持。

应当是锐捷为了区分企业网、教育网和政府等场景的商务策略。

3、华为产品●名称中所有带-AGN、GN后缀的,都是802.11N产品;不带后缀的AP都是11AC产品;●AP是固定前缀,后缀DN是双频,SN是单频;●30、40、50之间只是表明产品规格的高低,但跟产品规格特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4、神码产品●DCWL-79表明AP是802.11N体系的产品。

WL8200表明是11AC的产品;●–E是增强型;-L是精简版;-HP是大功率;-I2/I3是天线MIMO的描述;5、各家竞争分析<1>产品梯队在11AC产品真正成为主流之前,该类产品已经存在并还将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各家的产品型号也是最为丰富的,竞争也是最为充分的。

华三和锐捷新的11AC系列的产品,都搭载了智能天线而成了“高端旗舰”产品;相应的11N产品就必然是定位于经济实惠为主;华为大部分的产品型号都集中在此处,共有十款之多,其中有50%的比例都是11AC的产品。

可见华为在11AC的趋势问题上已经看得非常清。

其公司首页的主打广告就是关于11AC的!但对于企业网市场中智能天线的应用,华为似乎并不看好——个人认为应该是性价比和实用性的考虑。

神码的产品种类数量不算少,但总给人一种东拼西凑的感觉,不是根据市场整体规划出来的。

像-L、-E、-H等型号很明显是因为阶段性项目竞争而延伸出来的产品——这一点跟博达比较相像。

由于博达自身原因,我们对于AP产品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运营商集采以及相应的OEM合作伙伴,以为AP就是“放装”“吸顶”“室分”“室外型”等等,给人的感觉是AP的安装形态是最主要的分类方法。

很明显这是非常片面的想法!通过上述的比较,友商在做同系列产品区分的时候,最常见的是:供电方式:PoE与Adaptor,用户环境的适应;无线协议:BGN与11AC,趋势与实惠的取舍;天线形态:内置与外置,美观与实用的取舍;发射功率:大与小,环保与实用的取舍;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从侧面也是更真实的了解的企业网用户的需求;也说明运营商集采只代表了一类需求而已,虽然他们的产品大多也用在了企业网。

<2>产品定位与“旗舰产品”不同,此类产品身上具备的多为实用性特征,噱头则少的多。

且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的迭代,各家的产品已经非常成熟,也是相互之间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当然各家因为市场方向的细分,也会导致一些差异化的产品和方案,进而演变成各自的特色。

<3>天线的内置与外置企业级AP绝大多数都是塑壳产品,虽然这种材质对无线信号的阻挡非常小,但AP机壳会限制天线的尺寸,最终还是影响了无线增益和覆盖效率。

所以在细分市场中,华三和锐捷还是各自发展出天线内置和外置两大类产品。

一类满足产品美观和成本控制;另一类则重点考虑使用效果,以及灵活性。

在上述三块内容中,两家的产品规划都很好,没有明显落差。

<4>MIMO 2*2与2*3在802.11N的范畴,双空间流的实现确实有2*2和2*3两种。

跟前文提到的智能天线一样,天线数量越多,终端的连接就越可能找到更佳的路径。

理论上在同等情况下,终端应该可能获得更好的接入速率,或者AP可以获得更大的有效覆盖距离。

但实际上2*2和2*3的差异并不太明显,而且当年运营商集采中并未对MIMO有明文要求,我相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大多数产品都默认使用2*2的MIMO天线。

但锐捷在这方面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超过一半的AP机型上都使用了2*3技术。

虽然成本略有提升,但却增加了产品的差异化属性和控标条件,这在企业网市场中还是比较有用的。

<5>华三智能天线的向下延伸华三是国际化公司,可能不屑于玩一些小动作,但他们确实在产品线中有相似的定位,就是WA2620i和WA2610i这两款。

从其命名规则以及规格描述中的“4x4硬件智能天线系统”可以看出还是技高一筹的。

这个技术应该是其旗舰WA4600i系列的的低价版实现,取得了一个高效能和高价格的平衡。

<6>锐捷的RG-AP220-SE和RG-AP3220-P除了MIMO,锐捷确实很擅长在一些技术细节上玩花样。

比如AP220-SE是一款单频,但可以选择工作在2.4GHz还是5GHz的产品;AP3220-P可以认为是AP220-SE的双频版,每个模块都可选择2.4GHz和5GHz;先不讨论该特性的实用性如何,但它的说辞确实可以很多,很容易拿来包装。

比如:➢AP终端还是2.4G居多,设置成双2.4G,有助于增加提高AP接入能力;➢ 2.4G干扰严重,可以切换到5G更干净的频谱中去,有更好的使用效果;这样的特性虽然会抬高成本,但一方面锐捷的教育网市场确实有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控标。

6、博达现状博达对应的产品型号主要是WAP2100-T12、T22、C22等三款。

相对而言,产品线存在明显弱项:○没有内置智能天线的型号;○没有MIMO 2*3规格的产品;○没有工作频率可设置的机种;○没有多功能LED呼吸灯;○多数型号网口为FE,且数量为1;○部分型号无法POE和Adaptor同时供电;○产品安装方式单一,吸顶、壁挂、放装等多用途方面较欠缺;虽然其中很多指标不是AP的核心指标,也不影响正常使用,但确实很容易被友商拿来引导。

总体上我司AP产品型号明显少于竞争对手,比较容易在竞标时被友商针对和限制;除了价格,我们还能拿来说的点有:●C22为铁壳、专业;●规格转为运营商定制;●发射功率都最大到27dBm(500mW);虽然亮点不多,但总好过“一味的被动挨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