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分校改扩建工程建筑专业主持人:(设计总负责人)审定人:校审人:计算人:北京中帝恒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6年02月18日目录1建筑概况 (2)2评价依据 (2)3分析法 (2)3.1 原理概述 (2)3.2 模拟软件 (4)3.3 计算原理 (4)3.4 模型设置 (5)3.5 参数设置 (6)4评价标准 (7)5模拟结果和分析 (8)5.1 风环境模拟模型 (8)5.2 工况1(冬季平均风速工况) (8)5.3 工况2(夏季平均风速工况) (10)5.4 工况3(过渡季平均风速工况) (11)6结论 (12)1建筑概况2评价依据1.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GB50736-20124.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3分析法3.1原理概述建筑群和高大建筑物会显著改变城市近地面层风场结构。
近地风的状况与建筑物的外形、尺寸、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围地形地貌有着很复杂的关系。
在有较强来流时,建筑物围某些地区会出现强风;如果这些强风区出现在建筑物入口、通道、露台等行人频繁活动的区域,则可能使行人感到不舒适、甚至带来伤害,形成恶劣的风环境问题。
在一般的气候条件下,他们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小气候和环境的舒适性;一旦遇到大风,这种影响往往会变成灾害,使建筑外墙局部的玻璃幕墙、窗扇、雨棚等受到破坏,威胁着室外的安全。
高层建筑群室外人行区域最容易形成再生风和二次风问题,导致冬季室外风速过大,行人难以停留。
图1 室外空气流动与建筑之间所产生的效用示意图建筑合理布局是改善室外行人区热舒适的关键;主要是避免在寒冷冬季室外行人区风速加速,如风巷效应,同时在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向最好增加裙房,加大底座尺寸,避免冲刷效应和边角效应等,如图1所示。
调查统计显示:在建筑围行人区,若平均风速V>5 m/s的出现频率小于10%,行人不会有什么抱怨(在10%大风情况下建筑围行人区风速小于5 m/s,即可认为建筑围行人区是舒适的);频率在10%~20%之间,抱怨将增多;频率大于20%则应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小风速。
另外,行人在风速分布不均区域活动时,若在小于2m的距离平均风速变化达70%,即从低风速区突然进入高风速区,人对风的适应能力将大减。
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对建筑物的室外风环境做出评价,分析建筑之间位置关系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同时,室外风环境深刻影响建筑室风环境,特别对建筑防风与自然通风有着决定性影响。
冬季建筑防风,有效减少气流渗透,降低采暖能耗,而夏季与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则能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自然通风主要有以下3 种作用:舒适通风、降温通风、健康通风。
通过通风增加人的舒适度,从而提高人体热舒适感觉;通过建筑围气流将建筑边以及房间里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通过通风,为室提供新鲜空气,降低室二氧化碳浓度。
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主要考虑室外风场以及室外风环境对室环境影响两面容。
3.2 模拟软件本项目采用 CFD 手段对建筑及围的微环境进行模拟分析,评价室外流场分布状况。
模拟计算采用的Phoenics 软件可以对三维稳态或非稳态的可压缩流或不可压缩流进行模拟,包括非牛顿流、多介质中的流动,并且可以考虑粘度、密度、温度变化的影响。
在流体模型上面,Phoenics 置了22种适合于各种Re 数场合的湍流模型,包括雷诺应力模型、多流体湍流模型和通量模型及k -e 模型的各种变异,共计21个湍流模型,8个多相流模型,10多个差分格式,由于较好的结构化网格的适应性,使得Phoenics 能达到较佳的收敛速度和求解精度。
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动力、船舶水利、暖通空调、建筑、油化工、冶金及核工业领域。
3.3 计算原理CFD 法是针对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建立数学控制程,其一般形式如下所示:()()()φφφρρφS grad div U div t+Γ=+∂∂该式中的φ可以是速度、湍流动能、湍流耗散率以及温度等。
针对不同的程,其具体表现形式如表1。
表1 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程表1中的常数如下:2S G t k μ=, ijij S S S 2=,⎪⎪⎭⎫ ⎝⎛∂∂+∂∂=ji i j ij x u x u S 21, y T g G T t T B ∂∂=σμβ, ερμμ2k C t =,0845.0=μC , 42.11=εC , 68.12=εC , 223tanhwu vC +=ε, 85.0=T σ, 7.0=C σ, εαα=k 由effμμαααα=++--3679.006321.003929.23929.23929.13929.1计算其中0.10=α。
如果 effμμ<<,则393.1≈=εααk()()k C R 23031/1εβηηηρημε⨯+-=, 其中 εη/Sk =, 38.40=η, 012.0=β3.4 模型设置本报告根据建筑总平面图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建立本项目的室外风环境模拟模型,分析模型中包括本项目的建筑物及其边建筑物。
模型外场尺寸选择主要以不影响建筑群边界气流流动为准,外场计算尺寸为298m ×292m ×90 m (宽×长×高)。
划分工具采用PHOENICS软件自带网格工具进行网格划分,此过程中考虑了多种网格划分式,如果网格划分过细,会造成计算速度降低过大,局部网格畸变重等问题,如果网格划分过大,会造成计算精度下降,局部无法识别等问题,在综合考虑网格质量、计算速度和精度,以及充分考虑了建筑体量和建筑物所在基地大小的基础上,选择X×Y×Z=102×110×40,共448800个网格进行计算,主要区域网格尺寸为2m。
网格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网格效果图3.5参数设置1) 梯度风设置建筑来流向风速为均匀分布,不同高度平面上的来流风速大小沿建筑高度向按梯度递增。
模拟分析时按大气边界层理论设置来流风速,不同地形的风速梯度不同。
根据相关标准,不同地貌情况下入口梯度风的指数α取值如表2所示。
根据项目边情况,模拟中梯度风指数取城市郊区类的α值。
表2 大气边界层不同地貌的α值类别空旷平坦地面城市郊区大城市中心α0.14 0.22 0.282) 模拟说明鉴于此项目主要分析人行高度处的风环境质量,因此,可以选取人行高度1.5m处的风速矢量图、云图、建筑整体表面压力分布图来说明其围的风环境状况,并给予分析及评价。
3) 出流边界条件建筑出流面上空气流动按湍流充分发展考虑,边界条件按自由出口设定。
4) 计算曲线Phoenics数值模拟代数程的终止标准按连续性程与动量程残差为1.0E-2,但由于计算量较大,根据经验,监测点值变化不大时,就可认为计算准确,本次模拟所有工况迭代次数均在2000次以上。
5) 模拟工况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确定模拟工况,各工况的具体风向和风速设置如表3所示。
表3 模拟工况4评价标准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第5.1.9条规定:优化场地风环境,保证室外活动区域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控制建筑物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 高处的风速低于5m/s。
5模拟结果和分析5.1风环境模拟模型参评建筑5.2工况1(冬季平均风速工况)模拟冬季平均风速情况下的建筑边流场分布状况时,设定风向为NE,风速为2.6m/s。
1. 风速矢量图解析:由图可以看到,项目东向为操场,较为开阔,气流主要从东北向角进入参评区,北侧和西侧的边建筑起到了一定的挡风作用,有利于参评区的冬季防风。
参评建筑边风速均小于5m/s。
2. 风速云图最大风速2.3m/s解析:风速分布在0.02 ~2.3m/s之间,最大风速出现在宿舍楼东南角,风速放大系数约为1.2。
冬季室外风速适宜,不影响室外行人的正常活动的同时,有利于排除参评区产生的污浊气体。
5.3工况2(夏季平均风速工况)模拟夏季平均风速情况下的建筑边流场分布状况时,设定风向为SSW,风速为2.2m/s。
1. 风速矢量图解析:西南向边建筑布局相对稀疏,气流阻力小。
故夏季室外气流组织顺畅,可以促进参评区污浊空气的扩散。
参评建筑边风速均小于5m/s。
2. 风速云图最大风速2.5m/s解析:参评区受到边建筑的遮挡影响小,人行高度处的风速分布在0.5 ~2.5m/s之间,风速大小适宜,最大风速出现在宿舍楼的西侧,风速放大系数1.3。
故本项目夏季室外风速大小适宜,气流组织顺畅,可以促进夏季参评区的散热,且不会对行人的室外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5.4工况3(过渡季平均风速工况)模拟过渡季平均风速情况下的建筑边流场分布状况时,设定风向为NW,风速为2.2m/s。
1. 风速矢量图解析:过渡季室外气流组织顺畅,可以促进参评区污浊空气的扩散。
参评建筑边风速均小于5m/s 。
2. 风速云图解析:人行高度处的风速处于合理的围之,风速分布在0.2 ~3m/s 之间,最大风速出现在宿舍楼的东北角,风速放大系数1.4。
参评区过渡季风速大小适宜,气流组织非常顺畅,可以保证参评区与外界的空气有效交换,故过渡季室外风环境良好。
6 结论本报告主要对十七中学宿舍楼室外风环境状况进行模拟,选取了夏季、冬季和过渡季平均风速工况对建筑边人行区域环境的舒适性进行分析,室外风环境模拟风速及其放大系数汇总如表4所示。
表4 本项目室外风速状况序号相应工况需分析的容最大风速(m/s )最大风速放大系数 达标判断工况1 冬季平均风速条件下的防风状况 2.3 1.2 √ 工况2夏季平均风速条件下的自然通风状况2.5 1.3 √ 工况3 过渡季平均风速条件下的自然通风状况31.4√最大风速3m/s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工况下,参评区场地1.5m高处的室外风速均小于5m/s,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风速大小适宜,分布均匀,冬季不会影响室外行人的活动,且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室外通风散热和排除污染物。
根据上述分析,本项目室外风环境满足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第5.1.9条评分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