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丹东港位于辽东半岛东北根部,鸭绿江入海口西岸,南临黄海毗邻大连,东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水上距朝鲜南浦港119海里,距韩国仁川港232海里,距日本神户港844海里,是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国际贸易商港,也是我国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距离最近的港口之一。
港口水陆交通畅达,已形成较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
港区铁路连接沈丹、京哈、长大等干线,并经鸭绿江大桥与朝鲜半岛铁路相通,可担负国际联运任务。
公路以沈丹高速、丹霍、鹤大、大盘为干线,通向省内外各地。
民航有定期航班直达北京、沈阳、广州、大连、哈尔滨、上海、长春、延吉、成都、深圳、三亚、秦皇岛、青岛等大中城市的空中航线。
丹东——韩国首尔国际航线自2007年5月29日正式通航。
本段港口区位优势丹东港位于辽东半岛东部,鸭绿江口西岸,背负东北,南临黄海,东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是距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最近的国际化港口,是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不冻良港,鸭绿江与黄海的分界线横贯港区。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作为国家辽宁沿海经济带东端起点和东北东部地区新出海通道的丹东港,在东北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承担着枢纽港作用。
丹东港依托辽、吉、黑、内蒙四省区广阔腹地,随着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的开通,沿线辐射的粮食、煤炭、矿石、钢材等大宗货物将以最短运距通关出海,积聚临港产业集群,形成东北东部地区专业化大型物流中心。
港口现状及发展规划丹东港现辖大东(海港)和浪头(河港)两个港区,共有生产性泊位19个,年吞吐能力4000万吨。
拥有堆场面积500万平米,航道水深-9米。
目前已于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等五十多个国家开通了散杂货、集装箱、客运航线。
2009年,丹东港开始向深海全面挺进,开工新建两座大型港池和10余个大型泊位,大东沟1#10万吨港池已经形成,大东沟2#港池围堰正在快速建设。
3座5万吨级粮食泊位建设完成, 5万吨集装箱、多用途泊位、10万吨矿石、油品、通用泊位,20万吨矿石、油品泊位前期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15万吨级航道工程及回旋区疏浚工程积极推进。
500万平米货场、国际客运站、生产生活辅助区、港内铁路、公路运输网络等港口配套工程全面实施。
此外,丹东修造船基地继续扩展,形成建造大型船舶能力;200万吨大豆油脂加工基地一期工程竣工。
同时大力发展港口服务配套体系,建立港口综合商务中心,大力开展电子口岸建设,使丹东港成为环保、节省、便捷的港口,到2010年实现6000万吨能力,2015年以前达到1.5亿吨现代大港规模。
气候条件丹东港(大东港区)属温带温润地区,台风影响甚少。
由于朝鲜薪岛列岛作天然掩护,外海波浪很难传入港区,0.6m以下的波浪占97%。
港口属于天然不冻港,流冰厚度一般为5~15cm,不影响船舶航行和靠泊作业。
从辽宁对外开放格局来看,丹东港是辽宁沿海港口群中唯一的东部港口。
虽然目前丹东港的建设规模、吞吐能力弱于大连、营口枢纽港口,但其战略位置和作用是其他港口所不能替代的。
丹东港与朝鲜半岛西海岸港口城市之间距离最近,无论从人缘和地缘的优势上看,还是从经济互补性上看,丹东港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经济作用,在辽宁沿海港口群中都是独具特色的。
从港口经济腹地分析,丹东港的直接经济腹地是丹东及周边地区,深层次腹地则是东北三省的东部地区,其经济腹地不与其它港口相重叠。
作为目前东北东部经济地区唯一的重要出海口,它不仅大大缩短了东北三省东部地区货物入关出海的距离,减轻东北中部铁路、公路的运输压力,而且这一出海口可以使东北东部城市群形成一条“巨龙”,通过丹东港直接进入黄、渤海经济区,通向我国的东南沿海、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极有利于促进东北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建设丹东港,为东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进而把丹东港建设成为沟通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与我国内地经济交流的枢纽,意义十分重大。
2005年下半年,丹东港将正式启动建设庙沟挖入式港池,该港池可新增20余个深水泊位。
“十一五”期间,拟建设10个深水泊位,同时将航道浚深至满足10~12万吨级大型船舶安全进出港口的水深条件,预计总投资35亿元。
到2010年,丹东港吞吐量将突破5000万吨,其中集装箱达到50万TEU。
自然条件风况:常风向东北。
次常风向西北。
各月平均风速以4月最大,为3.8米/秒,累年平均风速3.2米/秒。
最大风速18米/秒,风向西北。
降水:年最大降水量1320.7毫米,年最小降水量574.2毫米,年平均降水量875.4毫米。
雾况:年平均雾日31.6天(以水平能见度〈=1000米统计),最多为85天,最少为9天。
气温:年平均气温8.4℃,最高气温33.8℃,最低气温-28.2℃。
冰况:初冰日为12月上旬,盛冰日1月上旬开始,融冰日2月中旬开始,终冰日3月中旬,总冰期约100天,盛冰期约45天,港口属于不冻港口,但有流水,冰期影响港口作业天数:外航道约15天,码头作业约10天。
最高潮位7.72米(庙沟验潮零点,在黄海平均水面下3.549米,下同),最低潮位-0.57米,平均潮位3.52米,最大潮差6.93米,最小潮差1.6米,平均潮差4.58米,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09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15分。
航道吃水限制:浪头港区:6.3米;大东港区:8.0米。
日落后能否进港航行:允许进港。
港口位置及交通丹东港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黄海鸭绿江口内右岸,属辽宁省丹东市辖境,是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一个港口。
丹东港交通畅达。
港口铁路专用线通过沈丹铁路联接京沈、长大线通往全国。
公路交通以丹沈、丹普、丹宽、丹岫为主要干线通往省内各市县。
民航可直通广州、上海、北京、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地。
水上航线可通往全国及独联体、日本、韩国、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85年9月,丹东港开始办理国轮外贸运输业务。
港口基础设施港口现状丹东港由河港、海港两部分组成,岸线总长度7公里。
河港部分水域范围从丹东鸭绿江旧铁桥下游75米外起,至浪头日隆山码头之间;海港部分水域范围东起鸭绿江西水道厦子沟口,西至鸭绿江1号浮标领海分界线中国一侧。
丹东港有浪头港区和大东港区两个港区(原丹东港区已于1991年6月被丹东市政府辟为沿江开放区商贸小区),下设浪头港务公司和大东港务公司。
浪头港区位于上距丹东市区11公里的浪头镇内。
陆域范围北起江岸制板厂抽水站南侧,向内陆延伸110米至江堤,顺堤沿港区围墙再连接浪头新港北端沿江岸至2200米处止,江岸总长3026米;大东港区位于丹东市东沟县境内的鸭绿江与黄海分界线处距丹东市45公里。
陆域范围:鸭绿江护堤外三角滩地和江海分界线三号界标以南,东沟口西南部的滩地。
丹东港现有生产用码头泊位6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个,码头生产岸线长886米。
锚地仓库中水道1号浮锚地、薪岛6号浮锚地、14号锚地、1号浮锚地分别位于鸭绿江口海面和薪岛,均为沙底。
浪头港区出港航道为鸭绿江,水深2-4米,有较完善的助航设施;大东港区出港航道,全长10海里,平均深9.1米。
共有生产用仓库总面积1.04万平方米,堆场总面积16.2万平方米。
现有主要装卸机械94台,最大单机起重能力为36吨。
铁路专用线总长度9476延长米,装卸线4条,共计4310延长米。
现有港作船舶13艘,合计功率3110千瓦,最大拖轮功率715千瓦。
助航信息航道:浪头港区出港航道为鸭绿江,水深2-4米,有较完善的助航设施;大东港区出港航道,全长10海里,平均深9.1米。
锚地:共有锚地4处:中水道1号浮锚地、薪岛6号浮锚地、14号锚地、1号浮锚地分别位于鸭绿江口海面和薪岛,均为沙底。
媒体报道感受丹东港的亿吨梦想2009-07-25 辽宁日报记者/刘大毅鸭绿江口,黄海岸边。
一艘艘万吨级货轮陆续驶进海港,徐徐停靠在指定泊位;一袋袋黄沙和水泥不断被运入建设工地,等候的施工机械立即装料铺设……走进丹东港,港口运输的繁忙和码头建设的火热让人振奋。
今年,丹东港进入了开港后发展速度最快、建设规模最大和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
上半年,丹东港吞吐量累计完成2040万吨,同比增长28.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3万标箱,同比增长29%,吞吐量和经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和增长速度均创丹东港历史新高。
同时,丹东港建设全面推进,上半年建设投资20亿元。
其中,庙沟港池的3座5万吨级泊位将于8月投入使用;大东沟1号港池5月份实现围堰合龙,3座各10万吨级的矿石、油品和散货泊位建设加速推进。
作为我国大陆海岸线北端的不冻良港,丹东港依托辽、吉、黑和内蒙古四省区,具有明显的腹地优势。
在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开通后,其腹地纵深将延伸至整个东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沿线辐射鹤岗、佳木斯和鸡西等十几个资源型城市共22万平方公里区域的粮食、煤炭、木材及钢铁等货物,将成为东北东部13市中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记者看到,在丹东港5万吨和10万吨级泊位旁边,数十辆运石车正忙于填海工程。
丹东港集团副总裁张洪江告诉记者,把丹东港建成亿吨大港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据测算,仅东北东部铁路的通车,就将使丹东港增加吞吐量3000万吨以上,远期则在6000万吨以上。
同时,在滨海大道实现港口与周围陆路的全面连接后,汇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牵动了越来越多的临港产业,急需扩大港口能力。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这一趋势。
在丹东黄海汽车SUV乘用车生产基地,项目厂房主体框架已经完工。
在丹东修造船基地,1号5万吨船台土建工程已基本结束,另外一个同级船台和1个10万吨船坞即将开工。
在帕斯特谷物大豆有限公司,200万吨大豆油脂加工基地一期工程已经竣工……为应对更多的企业需求,3座5万吨级粮食泊位、30万吨级粮食筒仓、500万平方米货场、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国际客运站、生产生活辅助区和港内铁路等港口配套工程目前已进入港口建设蓝图。
丹东港的发展规划显示,未来3至5年内将建成5至15万吨大型港池4座,建成5至20万吨大型泊位60余个,港口综合通过能力由目前的4000万吨提高到1.5亿吨。
丹东港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前方大型专业泊位,后方大型临港产业”的现代化亿吨大港已初显端倪。
记者感言几年前,营口港提出建设亿吨大港时,年吞吐量也只有几千万吨,人们不免置疑。
然而,今天的营口港已经圆梦,背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支撑和港口人不懈的努力。
今天的丹东港和昔日的营口港又是何等相似。
我们感觉到,由几千万吨到亿吨,这数字绝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眼界开阔,胸怀宽广,超前谋划,奋力拼搏,丹东港已经紧紧抓住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向亿吨大港目标急奔。
他们梦圆的日子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