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PPT课件
该期是传染病病人表现出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 时期。这一时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因为此 期病原体在病人体内繁殖量最大,同时病人又具有 促进病原体排出的症状,所以此期的传染作用最强。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排出 病原体的数量多少及毒性大小,此外还取决于病人 是否被隔离及隔离的严格程度和条件。
一、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是 指当机体感染了不同病原体后,经过传 染过程,感染者轻重程度的频率会表现 出很大差异。
Ⅰ类:以隐性感染为主 举例:结核杆菌
Ⅱ类:以显性感染为主,少数死亡 举例:麻疹病毒
Ⅲ类:大部分死亡 举例:狂犬病病毒
隐性 轻型 中型 重型 死亡
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与传 染过程完全不同,它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 生、蔓延的过程,表现出群体的发病特点。 它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 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因为这三个环节是 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的生物学基础, 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 生。
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人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 2)病人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发病多表现有季
节性的特点。 3)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发生爆发或
流行。 4)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的发
生。
(三)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患者有共同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 2)如某种或某些食物被大量污染,则在用餐者中可呈
(3)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指病人的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机体所受损伤处于逐渐 恢复的时期。此时机体免疫力开始出现,病人体内的病原 体迅速被清除,即不再成为传染源,如天花、麻疹、水痘 等。但有些传染病在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并继续充当传 染源,如痢疾、伤寒等。
病原体侵入易感者机体使其感染后,可使机体具有一 定的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即指传染病患 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期一般需依据病原学检查 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加以判断。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 期限的重要依据。
2.病原携带者(carrier)
定义: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 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的时间、携带者的职 业、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和携带者所处环境的卫 生水平。其中以携带者的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最 重要。
爆发或流行。 3)禁止食用该食物后,爆发或流行则自然平息。 4)患者一般潜伏期较短,且临床症状较重。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 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 感染的动物。
(一)受感染的人作为传染源
1.病人 2.病原携带者
1.病人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定义: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
(一)经空气传播
(1)经飞沫传播(droplet infection) (2)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infection) (3)经尘埃传播(dust infection)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而且发病的人 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若易感人群集中,很可能导 致短潜伏期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 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 传染病(zoonosis), 又称人兽共患病。这类 传染病绝大多数均能在 家畜、家禽或野生动物 中自然传播。
传播机制与传播途径
1. 传 播 机 制 (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是指病原体不断更换其宿主 的过程。 2.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是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 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 经历的全过程,即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主要讲解内容如下:
一、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四、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 五、传染病的爆发调查
一、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 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经过传染过程,宿主一方面仍可保持健康状态, 另一方面也可成为症状轻重不一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及病原携带者。所以,传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 而传染病的发生必然有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是在个体 中发生的,是一种纯生物学现象。
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共同饮用同一水 源的历史。
2)各种特征的人群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 3)若水源经常被污染,则流行经过多表现为慢性过程;
若系一次性大量污染,常可导致某种传染病的爆发 或流行。 4)当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该病的爆发或流行即可 平息。 5)患者潜伏期较长,临床症状较轻。
(2)疾病的流行多表现有周期性的特点(主要见于尚无有效 预防措施的传染病)或表现为季节性升高的现象,一般以 冬、春两季多见。
(3)儿童发病多见,显然与儿童抵抗力较低有直接的关系。 (4)疾病的流行强度往往与人们的居住条件、人口密度、人
群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及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的两种方式: ①经饮水传播 ②经疫水传播
症状这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应用: 1)潜伏期的长短能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2)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
学检验期限: 4)根据潜伏期可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