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耳目》教案

《口耳目》教案

3.口耳目
教学内容:口耳目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与同伴交流“口、耳、目、手、足”的作用;
2.借助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站、坐、行、卧”的要求,激发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
4.理解笔画“横折”“撇”“弯钩”,知道笔顺规则“先外后里再封口”,继续学习在田字格上写字,准确书写“口”等4个生字,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按照准确写字姿势写字。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识字卡片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1.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2.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使用看图识字方法的课文。

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观看花儿的场景,学习相关身体部分名称的5个字;第二部分则通过两个京剧人物形象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两句俗语学习两个表示动作的字。

图画展示的是生活,所以,看图识字的本质是利用已经熟悉的生活识字。

这身体部分的5个字和两个表示动作的字,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常说的,有利于学生掌握。

这篇课文的识字学习,学生仍没有汉语拼音为拐棍,但有上述的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和水平实行猜读、试读,然后教师反馈正音和示范,从而达成识字和朗读的教学目标。

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体,对图画情有独钟,所以教学中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 图文对应来识记,也可联系生活识记,拓展与这5个身体部位相关的词语或活动,在语境中正音、识记。

“站、坐是两个表示动作的合体字,可通过图文结合、动作演示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字形, 理解字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激发识字兴趣
1.猜谜语引入教学。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眼睛)
(2)两把扇,在两边,摸得着,看不见。

(耳朵)
(3)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卧个红姑娘。

既会说,又会唱,一日三餐用得上。

(嘴巴) 提示学生:眼睛能够简称为“目”,嘴巴能够称为“口”。

2.小结:我们说的眼睛、耳朵、嘴巴, 都是我们身上的器官。

它们的作用可大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它们相关的汉字。

3.板书课题。

板块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1.看图引出生字。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提示: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一个小男孩走过来挥着手和她们打招呼。

(2)初识“手、口”。

穿绿衣服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她会说些什么?
提示:小女孩用手指着花,出示“手”。

她可能会说:这朵花这漂亮;这朵花快开了; 这朵花真红啊……出示“口”。

(3)初识“足”。

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提示:她双脚站在地上,一边听绿衣服小女孩说话,一边在看花。

“脚”也叫“足” , 出示“足”。

(4 ) 初识“目、耳”。

小男孩在干什么?
提示:他看到小女孩了。

看要用眼睛,“眼睛”也叫“目” ,出示“目”。

他听到了小女孩的话。

听要用耳朵,“耳朵”简称“耳”,出示“耳”。

2.识记5个生字。

(1)认读5个生字,重点正音“手”“足”“耳”。

音难字:翘舌音:耳、手、站;平舌音:足、坐
相机实行音难字教学。

(2)活动一:看谁朋友多。

步骤一:教师举例示范———我是手,我有手心、手背、手掌、手指……
步骤二:学生选一个字,说出带有这个字的词语。

(3)活动二:看谁最能干!
步骤一:教师举例示范———我是手,手能写字,手能提水……
步骤二:学生选一个字,说出带有这个字的身体部位能产生的行为。

试着编写儿歌:口:口能说话。

口能唱歌。

耳:耳能听话。

耳能听音乐。

目:目能看书。

目能看电影。

手:手能翻书。

手能打球。

足:足能走路。

足能踢球。

(4)活动三:找朋友。

1.认读5 个生字,读一读。

(开火车、点名读)
2.图片生字配成对。

(指读)
3.我举字卡,你读字。

(老师举起呈示字卡,会读的学生站起来读。


(5)活动四:看动作举卡片。

看老师做动作,学生举相关的生字卡片。

如:教师做用手指某处的动作,学生举“手”的生字卡片;教师做跑步的动作,学生举“足”的卡片;教师做眺望远方的动作,学生举“目”的卡片等。

板块三理解新笔画,指导规范书写
1. 落实写字要求:身坐正,脚放平,仔细看,认真临,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要牢记。

2. 复习田字格书写要点以及准确的写字和执笔姿势。

3. 学写“口、目”。

(1)观察“口、目”,理解新笔画:横折。

范写,边写边解说书写方法——横到转折处,先往左下按,竖再往左行。

学生在桌面用食指按方法尝试写“横折”。

(2)学写“口”字。

提示:“口”字要写得稍微小一点,左竖和横折的折稍稍往里斜,整体字形上宽下略窄。

(3)学写“目”字。

比较“目”和“口”有什么异同。

提示:“目”的横折的折不需往里斜,要写直,与“口”不同。

中间两横不碰到右边的竖,横之间等距。

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后面书空。

学生尝试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后集中讲评,展示投影,优劣对比。

第二课时
板块一创设语境,巩固使用汉字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口耳目,还记得他们有哪些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1.活动设计一:遥控器。

(1)老师和一名学生上台游戏作示范:老师随机出示卡片, 小朋友就大声念出这个字, 并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动作。

如:手,招手;口,张嘴;足,踢腿……
(2)同桌互相练习。

(3)换一换:一个小朋友用身体部位做动作, 另一个小朋友说出这个部位, 并找出相关的字卡。

(4)师生合作练习:老师做动作,全班找字卡。

(5)升级版:老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练习说话。

例如:耳,这是我的小耳朵,它能够让我听到美妙的音乐。

2.活动设计二:人的五件宝。

(1)拍手读儿歌:手足口耳目,人的五件宝,学习和劳动,天天离不了。

(2)提问:为什么说“学习和劳动,天天离不了”呢?
板块二朗读韵文,识记理解使用
1.朗读韵文,读准字音:教师范读后学生跟读,提醒读准“站”和“坐”的字音。

2.学习“站、坐”。

(1)找一找、圈一圈表示动作的词语。

提示:站、坐、行、卧。

(2)结合图片和生活识字: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站、坐”这两个字? 在哪里见到过?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这两个人的动作(站、坐),简要了解这两个人物是京剧人物形象花木兰、包公,并初步感知什么是“站如松,坐如钟”,理解“如”是“好像”的意思。

(4)回忆生活中哪些人做到“站如松,坐如钟”,并请小朋友上台动作示范或出示相关图片。

(如升旗仪式上的同学、站岗的哨兵、坐姿端正的同学等) (5)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行如风,卧如弓”。

3.熟读成诵,理解使用。

(1)开火车读、同桌互读、师生对读等方式熟读成诵。

(2)活动设计:照镜子。

请小朋友上台做动作,其他同学跟着学做动作, 并说出这个动作以及相对应的句子, 例如:站,站如松;坐,坐如钟。

板块四复习田字格,指导书写
1.学写“耳”。

(1)观察范字说要点:四个横的长短变化不同,最后一笔横最长,注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匀称。

(2)师范写,生观察后练习。

2.学写“手”。

(1)形象感知,理解新笔画:撇和弯钩。

老师拿出细铁丝,折出这两个笔画的样子,提示弯钩是一笔完成的。

(2)师范写,生观察后练习。

学生尝试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后集中讲评,讲评后再练习。

布置作业:
(一)向家长汇报朗读课文,熟练完成之后,家长签“已读”。

(二)请家长用字卡考考自己对7个生字宝宝的认读。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