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1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1010471 张弦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发展, 我国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 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的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而公平正义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公正是一个古老恒久的话题, 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 人们便开始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 社会公正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社会公正总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 社会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这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是影响我国社会公正的基础性因素。

比如, 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无法彻底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所以也就难以实现它们之间的完全公正。

再如,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世界第二, 但人均仍然很低, 处于世界后列, 还属于比较穷的国家。

这决定了我们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水平还比较低, 而且很不完善, 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可见, 看待我国社会公正问题, 应该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否则对社会公正就有可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当前, 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 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 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近年来, 在两会前夕一些网站开展的“你最关心的话题” 调查中, 社会公正问题总是位居前列; 在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炫富”与“仇富”、“炫权”与
“仇官”事件中,背后的症结往往也被归结到社会公正问题上。

可以说, 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热点、难点、焦
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公正问题联系在一起。

妥善解决社会公正问题, 已成为我国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一些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突破合理的限度,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任务十分艰巨;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 由此引起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屡禁不止, 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反腐倡廉的任务十分艰巨; 等等。

一方面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是问题日益凸显, 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公正的基本状况。

这一看似矛盾的状况, 让不少人产生了疑惑。

有的人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不公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还有人甚至因此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当前我国的社会公正问题呢?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

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从城乡差别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1978年的 2.36∶ 1扩大到 2009年的 3.33∶ 1; 从区域差别看,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均收入为 38587元, 西部地区为 18090元, 差距达 2万多元 ; 从省际差别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 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 9187元,两地相差 67789元。

[5]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不公平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医疗领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提高,但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健全,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 在教育领域,教育改革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教育资源不均造成“择校热” 、“收费生”愈演愈热 ; 在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加快,但作为“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依旧脆弱。

针对现实中的这些不公平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我们党长期不注重社会公平的后果,甚至开始怀疑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不对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不公的真正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
私有制条件下,掌握了生产资料的阶级就有可能利用这种经济力量去剥削没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是产生社会不公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随着阶级差别的消失,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逐步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在分配领域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根源。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奠定了经济基础,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彻底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毛泽东在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分配制度、工资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思考, 开始探索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问题。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将实现社会公平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

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公平问题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

胡锦涛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维护社会公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据统计, 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23550万人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合计超过 12亿人 ; 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2715万人、 14896万人和 10876万人。

中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 2009年底,有 2347.7万城镇居民和 4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 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3.6%。

我们也应看到,社会公平的实现是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口多、
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认为, 造成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的是没有建立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制度。

一方面, 原来的一些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凸显出不公平性。

比如,延续了 50多年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制度和体制没有建立或不够完善,也带来了新的不公平。

比如, 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一些人利用政策的漏洞,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现象比较突出 ; 政治、文化、教育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社会保障体制还有待健全, 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社会成员在权利义务享受上的不平等,存在着“先天性”的不公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

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 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 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 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 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 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这些制度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它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为我们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