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人体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人体解剖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
肋,就是计数肋得重要标志。

●翼点:翼点就是额骨、顶骨、颞骨与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
成得“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

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易出血区:鼻中隔得前下部粘膜较薄,血管丰富而表浅,受外伤
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出血,故称为易出血区。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得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得
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得孔口,也就是口腔与咽得分界处。

●肺根:入肺门得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
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内结构自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得三条沟,其中横行得沟位于
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得神经与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肾门:肾得内侧缘中央部凹陷,约平第1腰椎体,距正中线(可以
理解就是人体中轴线)约5cm。

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与神经等出入。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得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
间得三角形区域。

此区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

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粘膜都保持平滑状态。

此区就是膀胱结核与肿瘤得好发部位。

●面部“危险三角”: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以双向流动,鼻部皮
肤感染可造成致命得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成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
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
●灰质:脑、脊髓内神经元胞体与树突聚集得地方,色泽灰暗,所
以称为灰质。

●神经核:灰质内功能相同得神经细胞体集合一起称为神经
核。

●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得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
亮。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得骨膜及黄韧带之间得狭窄腔隙
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二.问答题
●简述胆汁得产生部位?正常情况下如何排入十二指肠?
在肝脏由肝细胞产生,经由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内储存。

进食后,胆囊收缩,由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腔内
●简述鼻旁窦得位置与开口部位。

鼻旁窦又名副鼻窦,就是上颌骨、额骨、筛骨、蝶骨内得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共四对,均位于同名骨内。

由于鼻旁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续,故鼻腔炎症可蔓延至鼻旁窦引起鼻窦炎。

鼻旁窦得开口: 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后部,开口高于窦底,所以上颌窦炎时引流不畅,易积脓。

筛窦前小房与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得筛泡、筛窦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简述男性尿道得功能、分部及三处狭窄、三处扩大、两个弯
曲。

分为三部:前列腺部(穿过前列腺得部分)、膜部(穿过尿生殖膈得部分,长约1、2厘米)与海绵体部(穿过尿道海绵体得部分),临床上将前列腺部与膜部全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

男性尿道全程中有三处狭窄与二个弯曲。

三个狭窄就是1、尿道内口2、膜部3、尿道外口。

二个弯曲分别位于耻骨联合下方与耻骨联合前下方(相当于阴茑下.体之间,凹向下),后一个弯曲当阴茎向上提起时消失,所以临床上作导尿或尿道扩张时,首先上提阴茎,使此曲消失以利插管。

三个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
●简述子宫得形态、位置与固定装置。

子宫略似前后稍扁得倒置梨形。

它可以分为三部分:上端圆凸得部分为子宫底:下端狭窄得部分为子宫颈;底与颈之间得大部分为子宫体。

子宫得内腔很狭窄,为子官腔。

子宫壁由外向内依次为浆膜、肌层与黏膜。

子宫位于小骨盆内、子宫得正常位置主要靠以下韧带来维持得:
1、子宫阔韧带
2、子宫圆韧带
3、子宫主韧带
4、骶子宫韧带
●体循环得途径。

动脉血从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胃得动脉血液供应。

胃得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腹腔动脉得分支,有两条沿大小弯走行血管弓。

小弯侧得由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动脉)与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汇合而成。

大弯侧由胃网膜左动脉(来自脾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汇合而成。

此处尚有数条胃短动脉(来自脾动脉)分布于胃底。

●胸导管得起始、行程与注入部位。

胸导管通常起于第一腰椎前方得乳糜池。

向上穿膈得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在食管后方沿脊柱得右前方上行。

至颈根部呈弓状弯向左侧注入左静脉角。

胸导管通过6条淋巴干与某些散在得淋巴管收集两下肢、盆部、腹部、左肺、左半心、左半胸壁、左上肢与头颈左半部得淋巴。

占全身淋巴得3/4。

●泪液得产生及排出部位。

眼泪来自于泪腺。

泪腺分泌泪液——泪点——泪小管——泪囊
——鼻泪管——下鼻道。

●眼肌名称及其神经支配。

第Ⅰ对肌节在每侧各形成4条眼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另分出上提睑肌,受第Ⅲ脑神经(动眼神经)得支配;
第Ⅱ对肌节每侧各形成上斜肌,受第Ⅳ脑神经(滑车神经)得支配; 第Ⅲ对肌节各形成外直肌与眼球缩肌,受第Ⅵ脑神经(外展神经)得支配。

●内囊分哪几部分?有哪些重要纤维束通过?损伤后出现哪些
症状?
可分三部:前脚(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后脚(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前后脚汇合处为膝。

内囊膝有皮质脑干束,后脚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与视辐射。

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与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得“三偏”症状。

由于内囊前支与膝部有运动神经纤维通过,后支有感觉神经纤维与视、听放射纤维通过,也就就是说,我们所感知得各种外界刺激及大脑皮层下达得各种命令,上上下下得信息交流,相当大一部分都就是从内囊通过得,所以,内囊就是一个关键得交通道口,重要得解剖部位,如果一旦这个部位出血,就会出现典型得“三偏征”。

内囊得血液供应来自豆纹动脉,就是大脑中动脉得一个分支。

大脑中动脉就是颈内动脉得直接延续,血流量大。

而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管腔纤细,管腔压力较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

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就是脑出血得一个好发部位。

●简述脑脊液得产生与循环途径。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得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与脊髓中央管内。

脑脊液由脑室中得脉络丛产生,与血浆与淋巴液得性质相似,略带粘性。

其循环途径大致如下:
脑脊液得流动具有一定得方向性。

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得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

各脑室脉络丛产生得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
并经第四脑室得正中孔与外侧孔流入脑与脊髓得蛛网膜下腔。

最后经矢状窦旁得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

脑脊液得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与脑脊液得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得有效胶体渗透压。

脑与脊髓得血管、神经周围间隙与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得吸收。

●一患者因阑尾炎(胆囊炎)需静脉注射抗生素,请用箭头表示从
手背静脉网注射抗生素依次经何途径到阑尾(胆囊)。

手背静脉网,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脏支,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右支,胆囊动脉。

●针刺在手皮肤、产生得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
皮肤——痛觉感受器——尺神经浅支——尺神经——臂丛——脊神经节——脊髓Ⅰ,Ⅳ-Ⅶ层——上升1-2节段到对侧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与中央旁小叶后部
●房水得产生及循环途径。

房水由睫状上皮产生,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有营养角膜、晶体、玻璃体与维持眼内压得作用。

循环路径就是:由睫状上皮分泌——后房——虹膜晶体间隙——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网——施莱姆管——眼静脉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