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鉴定篇(1):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方法首先是胎与釉。
真品总的观感为胎较粗重,釉为青白色,釉面的坚实感强烈。
表面呈现的是玉一般地光泽。
新品的胎地较细,釉色偏白,常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面出现缺失光泽的现象。
第二,原料与青花斑点。
元青花使用两种青花料,一种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
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
另一种为国内墓葬出土或外销到东南亚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国产料,色调蓝灰。
后一类仿品较少。
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黑褐色斑点比较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一层薄薄的银灰色金属片。
从气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纹饰风格。
元青花的纹饰自如,笔线有力,具有一种潇洒的力度美。
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
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给人的感觉过于工细华丽。
第四,底部釉斑现象。
一般出现在大罐、大瓶的底部。
元代陶瓷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擦除,但又没有擦除彻底。
没有擦除的釉,即成为后人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
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毛笔类工具随便抹成的,很不自然。
第五,火石红与跳刀现象。
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会出现,一般呈现浅淡的火石红色,仿佛刷过的泥浆色,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刀痕隐现。
现代的仿制品火石红色过于浓重,跳刀的痕纹路很深。
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一些黑灰色的脏污表示器物的旧意,比较易于识别。
第六,元青花很少写款识。
目前只发现一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雍正11年元青花云龙象耳大瓶,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大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以迷惑他人,要特别小心元代青花可分为大件器和小件器两种,典型的元青花瓷鉴别特征主要有七点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四、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往往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
五、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
六、凡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之梯形。
七、高足杯的杯身和足采用湿胎接合,足内顶端无釉,而且往往有乳丁状凸起,足部空心而不封底。
近几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
随着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声槌响,价值约67亿人民币(按当地当日汇率牌价折算)的“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图1)被美国华尔街企业家夺得,宣告了所谓“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超过国外博物馆馆藏之和”这种臆想理论的可笑,也宣告了国内外某些拥有几十、几百件的“元青花大收藏家”金钱梦的破灭。
物以稀为贵,国际行情所反映出的元青花的稀有与国内民间“惊人藏量”的巨大反差,实在发人深省。
图1元青花梅瓶上海博物馆藏当前,更有同广大热衷于元青花瓷收藏的朋友们讨论怎样鉴别真伪元青花的必要,以便于他们冷静下来,避免重蹈2000年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在香港以4400万港币拍卖后,内地大量出现其仿品并被许多人当宝贝收藏的覆辙。
这样讲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的现代仿品已经在景德镇由专家制作成功,并打上仿制款识公开销售(图2)。
但也一定会有人制作一些不打仿制款识的赝品蒙人。
图2现代仿元青花梅瓶首先说明,青花瓷在元代除景德镇烧造外, 云南省玉溪等地也用当地瓷土和青料烧造。
现在古瓷界讲的元青花和对元青花的鉴定,一般都专指景德镇元代青花瓷。
而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青料绘制纹饰的普通瓷,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是指前者。
文物鉴定属标型学范畴,即它要借助已知的、经过科学考证是准确无误的典型标本,来对被鉴别器物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被鉴物的时代、性质与特征,瓷器鉴定也是这样。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胎、釉、彩料、纹饰、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
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民间古瓷收藏的迅速升温,在市场效应的推动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仿古瓷已越做越“地道”。
尤其是经过20多年制赝与辨伪的“魔道之争”,一些仿古瓷利用“现代科技+仿古工艺”的复合手段,在外观上已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向古瓷传统鉴定理论和鉴定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作辩证的分析。
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
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中晚期状况,特别是器形制作的美学理念和实用要求、纹饰布局和绘画风格的时代欣赏标准等受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强烈制约因素的影响,在现代是无法重复的。
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然,现代人通过高水平文化素养加上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的优秀仿品在单个特征甚至相当多的特征上使“目鉴”一时难辨真假,倒是极有可能的事。
不然的话,怎么能让一些有名的专家也对赝品交口称真,在鉴定证书上签上大名呢(因利益趋使而指鹿为马者除外)?所以,走眼的关键还是鉴定者的水平不到位。
退一步讲,用现代仪器单单检测对比真伪两者的胎质成分,现代仿品也会原形毕露的。
因为,用以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官土(优质高岭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再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坯料。
下面就古瓷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青料、纹饰、工艺以及铭文等方面的鉴识,谈一些个人见解∶一、器形。
过去古瓷鉴定家面对一件鉴定对象时,首先看它的造型对不对。
冯先铭先生说过∶造型与纹饰“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
现代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密测试和反复试验,已能完全掌握各种配方的胎泥的烧制收缩率, 从而使高仿品在造型上几乎可以达到难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证鉴定无误了。
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要素上逐一鉴别。
如果一件被称之为“元青花”的器物在造型上元青花真品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造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再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
(!!黑体)造型上对的可能是真器,也可能是赝品,但造型不对的一定是假货!(!!结束)这是我们要提醒酷爱元青花的藏友们的第一个观念。
二、胎质、胎色。
景德镇窑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
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以下,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变形。
元代中期,发展成瓷石加高铝含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达1300℃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四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图3)。
图3元青花胎体断面及孔隙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麻仓土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
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图4)。
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作动力的水椎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供应泥料。
据一位行家里手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得多”。
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腻不涩的质感。
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标本,才能找到感觉。
图4现代仿元青花残片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
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二个观念。
三、釉质、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
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从釉质釉色上辨别元青花的真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釉汁的色泽。
由于“至正型”元青花上所用的透明釉在配方成分、加工工艺上没有留下准确资料,现代仿元青花器的透明釉只能从色感、质感上照猫画虎地配制。
因此绝大多数现代仿元青花透明釉釉色泛绿,在积釉处呈湖绿色而不是浅湖蓝色。
最近看到有极少数仿品的积釉处呈湖蓝色,但又蓝得太过,同真元青花透明釉两相比较,便显得极不自然。
二是看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以便分辨出是柴窑烧制还是气窑烧制?现代仿元青花多用气窑烧制,窑温易控制,窑内温度均匀,气氛好掌握,烧制成品率高。
但由于柴窑和气窑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时间差异和升温曲线的巨大区别,现代气窑无法完全重复瓷器在柴窑内烧制时的复杂甚至极其微妙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特别是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表现。
现代气窑仿品釉中气泡小而密,缺乏通透层次感;而柴窑烧制品釉中气泡则较之稀少疏朗,气泡间空隙大,大、中、小气泡都有,且分布有层次感。
柴窑产品釉面质感活而水灵,气窑产品釉面质感死而呆板。
这种感觉是源于釉中气泡对光线反射的无序性和有序性两种不同的物理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明清官窑透明釉器因为釉质纯净,烧窑技艺精湛,对窑温的控制稳定均衡,所以很多产品的釉中气泡也较小、较密,但仔细观察分辨,仍可找出同气窑效果之间的微妙差异。
有人认为釉中气泡对鉴定工作没有作用,笔者不敢苟同。
世界上任何现象都同一定的本质相联系。
瓷釉中的气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形成和分布变化一定有其物理的、化学的原因。
不同时代的不同原料、配方、烧制工艺必然会在瓷器上有所反映,包括从釉质的气泡上表现出来,从而成为真伪鉴定和古瓷断代的重要参考。
诚然,当前对釉中气泡的形成、时代特征及表现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还在探索阶段,但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
仿古瓷是个一本万利的营生,现在一些元青花高仿品不惜工本从各个环节上尽力摹仿,包括高薪聘请名师用柴窑精心烧制,严格筛选,使成品几近逼真。
所以,鉴定时务要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