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语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课件
论语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课件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 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 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 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 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 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 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 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 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选文 13 选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弯着胳膊枕着它。肱, 乐趣 意动 粗糙的饭 在
一切按照义去做。比,并列、紧靠 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 下的人和事,没有一定应该做的, 也没有一定不能做的,要看它与义 靠近 的程度(要按照道义却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 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 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 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 修养问题。
选文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指求而不违背道义 即使
形作名,财 富
通“如”,如 果
指手拿鞭子的下等差役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担任 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能正当地求得,即 使是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担任。如果富贵 不正当地求得,那我就顺从自己喜欢的(道 义)。”
6【原文】
孔子曰:“君子 有九思:视思明, 听思聪,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 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 义。”
貌,姿态。言,名作 动,说话。事,名作 动,做事。敬,认真。 难,灾难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 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 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 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 思考是否温和,姿态要思考是 否谦恭;说话的时候,要思考 是否忠诚;做事要思考是否谨 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 否应该向别人询问;气愤的时 候,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见到 得到某种东西时,要思考是否 合乎义的准则。”
读语段3,思考“乐亦在其中”,乐的是什 么?
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的道义
选文4
这,代富贵 的
介,用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方法
安居,此为接受 厌恶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如果不能用正当地方法摆脱它,君子就不摆脱它。“得之”即 “去之” 离开,摆脱 于何处,哪里。恶,凝代,哪、何 背离,离开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吃一顿饭的功夫。终,使…终了
于是,颠沛必于是。”
受折磨、挫折
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 (按照仁的要求)做。 造次,慌忙、仓促。是, 代词,这,代仁
【译文】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 到的,(如果)不以正当的方法得 到它们,就不接受;贫与贱是人人 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 法去摆脱它们,就不会摆脱。君子 如果离开了仁德,到哪里去成就君 子名声呢?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时 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紧迫仓促的 时刻也一定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 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 去办事的。”
看到危险挺身而出, 献出生命。授,付出
的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 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 慧,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 庄子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 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 个完美无缺人了。”孔子又说: “现在的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 这样呢?看到利益就想到道义,看 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 却不忘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 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上臂,反之胳膊 指代,那 其 中矣。不义 而富 且贵, 于我如浮云。” 表并列 表修饰。 对,对于 后省“得”
饭,吃(饭),名作 动
冷水。古将热水、开水称为汤
【译文】 孔子说:“吃粗糙的饭食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 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 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预习检测:
1、字音: 曲肱 (gōng) 恶乎成名 (wū) 颠沛 (pèi) 臧武仲之知 zāng 公绰之不欲 chuò 卞庄子之勇 biàn 忿思难 fèn 无適也 dí 不能徙 xǐ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chǎn
2、通假字: 富而可求也 而——如 知——智
若臧武仲之知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后世称子贡为“儒商第一人”。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 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其门下“七十子徒,赐最为 饶益”(《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 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
儒商楷模
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 其门下“七十子徒,赐最为饶益”(《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 1.追求和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的格言是“我 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 公治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做到互相尊重, 平等相处。 2.诚信为本。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信” 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 可能存在,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 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 3.崇仁立德。他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子贡和范蠡 都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们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 4.义利兼顾。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 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
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 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 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 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 终包含一个“义”字。
选文2
介,向
真实,不虚
指公叔文子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 不
名作状,在 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 以 名作动,犯错误 代,他 把(这事) 适当的时候
告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 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 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 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 命、不 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 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 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 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 产生了极大影响。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 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 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 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 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 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 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 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 们仔细推敲。
【评析】
• 能够追求和谐、诚信为本、 崇仁立德、义利兼顾,就是仁义。 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 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 “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 “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 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 “一言九鼎”,使他在经商中赢 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 他还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 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 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 的经商最高境界。所谓“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 对于 疏远、冷淡 莫 适宜、妥当
亲近、相近、靠近 也,义之与比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 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 只是按照义去做。”
选文7
消独
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迪,专注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 对于 没有什么事一定不要怎么做 莫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 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 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 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 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 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 俭、让、忠、孝、仁、义、礼、 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 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选文7
消独
音dí ,意为亲近、厚待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 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 “义”对于君子的好处。 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 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他 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 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 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 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 了,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 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结果仅过了 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 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 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 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 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 了极大影响。
一、仁义和富贵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 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 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 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 “仁”的行为。在《论语》中,“仁”和 “义”有时可以互通。在《论语》中, “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 “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 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 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选文5
完美无缺的人 像 通“智”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 介后,用礼乐加以 不 名作动,有才艺
修饰。文,修饰
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亦可 哪里一定
长久处于穷困中。 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 何必然?见利 要,通“约”,贫 向来,素来 诺言 思 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