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简介兰格伦,W.William Langland (约1330~约1400)英国诗人。
据传是长诗《农夫皮尔斯》的作者。
他出生于英国西部赫里福德-伍斯特莫尔文山附近,据说是一个贵族的私生子,一说他的父亲是自由农。
他幼年受过经院教育,后来移居伦敦,任教会低级职务。
《农夫皮尔斯》是一部用中古英语西中部方言写的押头韵的寓言长诗。
现存手抄本不下50部,说明当时极受欢迎。
这些手抄本可分为3类:A类抄本最短,2,567行,除序诗外,分11节,约写成于1362至1363年;B类抄本是经作者增修过的,7,242行,除序诗外,分20节,约成于1376至1377年;C类又略长,7,357行,分23节,对B本有增有删,约成于14世纪末年。
3类抄本中以B类为最完整,成为今天的通行本。
B本一般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包括序诗和7节,第2部分包括其余13节。
序诗用中古文学惯用的梦境和寓意形象的手法,写诗人在一个5月的清晨在莫尔文山上听着潺潺清泉,不觉入睡。
他看到在一片美好的田野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农民,各种僧侣,手工业者,商人,骑士,各种艺人,乞丐,无异是14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田野的一端矗立着真理之塔,另一端是死亡之谷。
诗人一面描写这些人物,一面评论。
接着他看见从塔里走出一个可爱的女子,名叫“神圣教会”,她教导诗人要追求真理,拯救灵魂;又指点给他看“奖赏夫人”要和“虚伪”结婚,许多人附和,惟有“神学”反对。
大家争执不下,决定到伦敦去找国王解决。
国王主张她和“良心”结婚,“良心”不肯,并揭发她的缺点。
国王请来“理智”,“理智”也坚决要国王惩罚她。
“奖赏夫人”得到惩罚,只有郡官去安慰她。
国王把“理智”和“良心”留下,供他顾问。
作者通过这一寓言批判了僧俗各界的寄生性和社会上贿赂公行、追逐财利的现象,肯定了国王的作用,希望他能凭理性和良心治国。
诗人醒来之后又作了第2个梦,梦见“良心”在布道,许多听众都开始忏悔,包括“七大罪恶”(骄傲、淫欲、嫉妒、恚怒、贪婪、饕餮和懒惰)在内。
“希望”吹起号角,成千的人聚集起来要求寻找“真理”,但大家都不知道“真理”在什么地方。
这时农夫皮尔斯出现,他说他做了50年“真理”的仆人,可以担任向导,但必须先耕完他的半亩地,并分配大家工作。
许多人纷纷推托,不肯劳动,他就叫“饥饿”来威胁他们。
只有一个妇女代表大部分善良的人愿意跟皮尔斯去寻找“真理”。
“真理”这时给他送来一张赎罪券,上面写着“作好事的得永生,作坏事的遭永劫”。
一个僧侣否认这张赎罪券有效,引起了争执,皮尔斯一气之下把它撕毁,宣称他从此不为人间幸福苦干,而要把时间全用在祈祷和忏悔上。
这时诗人醒来,结束了第2场梦。
作者在这里仍用寓言的形式说明要获得真理必须首先通过诚实的劳动。
他对贫苦的劳动者表示极大的同情,反对怠惰和寄生生活,但他要求劳动者恪守本分,不同意他们要求增加工资。
他又认为现世勤劳仍不能导致灵魂的得救。
这种思想就引出了全诗的第2部分。
第2部分是全诗较弱的部分,充满抽象的神学说教和经院式的辩论。
诗人在梦中继续追求真理,看到了3种境界:“善”、“中善”、“上善”。
作者对这3种境界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解释。
最初,他认为“善”就是诚实的劳动,“中善”则除此之外还能分散资财,行为仁慈,而“上善”则更进一步要能惩恶。
以后,他思想中概括性和宗教神秘成分增加,把“善”解释成为“积极的生活”,“中善”则是超越“善”而达到“静观”“甘贫”的境界,并进一步像耶稣基督那样用“慈心”救世。
耶稣基督虽然战胜了反基督的撒旦,但撒旦又降临人世,因此必须有“上善”。
“上善”就是“精神权威”,以主教和统一教会为代表,在诗中诗人又用皮尔斯来象征“统一教会”。
诗人以继续追求的口气结束全诗:“我愿作一香客,走向天涯海角,去寻找农夫皮尔斯。
”这首长诗写成于1381年英国农民战争前后,作者属于低级僧侣阶层,这两点可以说明本诗的许多特点。
长诗提供了一幅封建制度后期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揭发了僧俗两界的种种腐败现象;作者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的品质,展现了他们受欺骗、受压迫的处境,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情绪。
评论者认为作者希望改变现状,改造社会、教会和宗教,但不希望革命。
他对现存的政教制度,即对国王和教会,仍抱有幻想。
他反对教皇,但不反对教会。
他反对一切不劳动者(国王、骑士除外),因而竟赞成“强迫劳工法令”。
他受宗教教育的影响极深,特别表现在后半部的消极思想和经院式的辩论风格。
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形象,无论在中古骑士文学或宗教文学中都广泛使用,极为通俗,但这并未妨碍此诗有些地方描写的鲜明生动。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品里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如关于“七大罪恶”之一的饕餮的描写) 以及讽刺的社会批判。
由于这部作品的人民性,1381年农民起义前夕起义领袖之一的贫苦教士约翰·保尔在他的号召书里就引用了皮尔斯的名字。
此后以农夫皮尔斯为主人公的诗歌、故事直至16世纪仍在出现。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清教徒作家班扬写的《天路历程》仍采用梦幻寓言形式,显然受这种传统的影响。
乔叟,G.Geoffrey Chaucer (约1343~1400)英国诗人。
出生于伦敦一家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酒商兼皮革商。
乔叟可能上过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
1357年进入宫廷,任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儿媳阿尔斯特伯爵夫人身边的少年侍从。
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出征法国,被法军俘虏,后被爱德华赎回。
1366年,乔叟和菲莉帕结婚。
菲莉帕的妹妹后来嫁给爱德华的次子兰开斯特公爵,乔叟因而受到兰开斯特公爵的保护。
同时,乔叟也是爱德华三世的侍从骑士。
1369年,兰开斯特公爵贡特约翰的元配夫人布兰希逝世,乔叟写了悼亡诗《公爵夫人的书》(1369~1370)来安慰他的保护人。
1370至1378年之间,乔叟经常出国访问欧洲大陆,执行外交谈判任务。
他曾两度访问意大利(1372~1373;1378),这对他的文学创作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发现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从接受法国文学传统转向接受意大利文学传统。
从1374年开始,乔叟担任了一些公职。
他先被任命为伦敦港口羊毛、皮革关税总管(1374~1386),后来被英王理查二世任命为皇室修建大臣(1389~1391),主管维修公共建筑、公园、桥梁等。
乔叟还担任过肯特郡的治安官(1386),并当选为代表肯特郡的国会议员(1386)。
后来乔叟还担任过管理萨默塞特郡皇家森林的森林官(1391)。
乔叟于1400年10月25日在伦敦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诗人之角”。
乔叟把属于中古英语的东中部方言(伦敦方言)提高成为英国的文学语言。
他又善于继承和吸收法国诗人和意大利诗人的诗歌技巧,并且运用这些技巧来丰富和提高英诗的表达能力。
乔叟的最早的作品之一是他翻译的法文诗《玫瑰传奇》(1370)。
这个英译本的前1,700行诗一般公认为出自乔叟的手笔。
这个作品和上面提到的《公爵夫人的书》都是用八音节双韵诗体写成的,都显示出法国爱情诗的影响。
后来,乔叟写了《声誉之宫》(1379或1380),也是用八音节双韵诗体写成,但是这个作品却显示出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的影响。
因此可以把《声誉之宫》看成是乔叟从接受法国文学传统转变到意大利文学传统的过渡时期的作品。
不久后,乔叟翻译了罗马哲学家博埃齐乌斯的著作《哲学的安慰》(?nbsp;524),易名为《博埃齐乌斯》(1381或1382),是英文散文译本。
约在同一时期,乔叟还写了《百鸟会议》(1382),是用“君王诗体”写成的。
这种诗体采用七行诗段的形式,每行为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bcc。
乔叟是第一个使用这种诗体的英国诗人,但“君王诗体”的名称却来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他曾用这个诗体写出苏格兰方言爱情诗《国王的书》。
实际上这个作品受了乔叟的影响。
在写成《百鸟会议》数年以后,乔叟写了《派拉蒙和阿色提》,后来改编成为《骑士讲的故事》。
在《贞节妇女的传说》(1386)里,乔叟第一次使用十音节双韵诗体。
这个诗体非常重要,因为乔叟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就是用这个诗体写成的。
这个诗体后来演化成为“英雄双韵体”,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垄断了英国诗坛。
除上述作品外,乔叟还写了爱情故事长诗《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1385)。
这部作品是用“君王诗体”写成的。
以上的作品都属于乔叟创作的意大利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乔叟在意大利文学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了法国文学的骑士爱情诗歌的传统,把现实主义因素逐渐加入到这个诗歌传统里来。
这主要表现在乔叟的最早的杰作《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一诗里。
这部作品取材于薄伽丘的爱情故事诗《菲洛斯特拉托》。
乔叟扩展、发挥、改动了薄伽丘的作品,把他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放进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里面,以至于有些批评家把乔叟的《特罗伊拉斯和克莱西德》看成是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坎特伯雷故事集》首页1387年开始了乔叟创作的成熟期。
他写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总序。
他一生的最后十几年大约都用在写这个故事集上面,但并未完成。
尽管如此,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在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集当中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乔叟的故事集不仅是一个故事集,而且是一个艺术整体。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乔叟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结晶。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内容如下:一群香客聚会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一家小旅店里,他们准备到离伦敦70英里外的坎特伯雷城去朝拜殉教圣人托马斯·阿·贝克特的圣词。
作者在总序里对每一位香客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连诗人(乔叟)在内,香客们一共是31位,代表中世纪英国社会的各阶层。
骑士和他的儿子见习骑士代表贵族阶级和骑士精神,伴随他们的是仆人,一名自耕农。
接着是一群教会人物,为首的是一位女修道院长,侍候她的人有一名尼姑和三名教士。
其他的教会人物有一位和尚和一名托钵僧。
其他社会阶层的代表有一位商人、一位牛津大学学生(在14世纪,大学生也属于僧侣阶层,毕业后要担任神职)、律师、自由农民——一位富有的中等地主。
还有一群城市中间阶层人物,如一名衣帽商,一名木匠,一名纺织匠,一名染坊工人,一名制挂毯的工人,以及一名厨师,一名船员或水手,一位医生。
巴斯城的妇女——“新女姓”的代表,她经营织布生意很发财。
乡村潦Α 陆? 层中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成员,在乔叟笔下他却是十分高贵的人物。
农夫——他是乡村牧师的弟兄,是一个穷苦的农民。
还有磨房主、粮食采购员、田产经纪人、教会法庭的差人、教会经售赎罪券者。
香客中以后两种最不齿于社会。
最后还有诗人乔叟本人。
晚饭后,旅店主人哈里·贝利建议香客们在去坎特伯雷城的来回路上各讲两个故事,他自告奋勇做向导,并担任裁判,看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可以白吃一餐好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