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观察法,进行对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对幼儿之间的冲突处理的方式、幼儿之间产生冲突解决的方法的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观察表明,幼儿之间产生冲突都是用“抢东西、拥挤、骂人”等方式来解决的,极少用商量的办法。
这是因为教师对幼儿之间产生的冲突处理的方式是教师处理,支持幼儿告状行为。
所以,影响着幼儿处理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同伴交往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当前,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独自玩耍;不同的家庭结构幼儿的交往经验上的差异,家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导致幼儿交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顺利的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生存与否。
而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动因,是实现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
所以,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2】。
因此,本研究重在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幼儿与教师对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占泽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36名
2、研究方法:日常观察
3、观察时间:2009.09月—10月
4、观察内容:
A、在游戏、区域、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间是否有遇到冲突有打人、抢东西、拥挤、商量这些行
为表现:
(1)在角色、表演、建构游戏中,抢道具、头饰、胶粒,抢不到打人,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体育游戏中,排队推挤别人,游戏中,没位置玩,把别人推走,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2)在区域活动中,全部挤到一个区去,互不相让,都想玩同一个材料,抢过来,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3)在预备、喝水时,人太多了,不懂得相让,全部挤过去。
看书时,小老师发书,发到不满意的,就向别的小朋友抢书看。
还是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换书看。
观察幼儿在这些环节遇到冲突的表现,记录哪种表现出现的次数高,次数高的说明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这个。
B、幼儿处理冲突的方式:
(1)遇到冲突用打人解决。
(2)遇到冲突向老师告状。
(3)与同伴商量,自己解决同伴间的冲突。
(4)遇到冲突,默默忍受。
记录幼儿出现这些情况的次数,统计总的次数,次数高的说明幼儿都倾向于选择这种方法解决冲突。
C、教师处理幼儿间冲突的方式:
(1)告诉幼儿遇到冲突都要告诉老师。
(2)点头说知道了,不处理。
(3)叫当事人过来,教师主观判断“你是对的,他是错的,不能这样”。
(4)遇到冲突时,教师利用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自己来处理冲突。
记录教师出处理这些情况的次数,统计总的次数,次数高的说明教师都倾向于选择这种方法解决幼儿间的冲突。
三、研究结果
1、幼儿“打人、抢东西、拥挤、商量”情况
幼儿遇到冲突时的第一反应的表现是“抢东西、拥挤”,打人行为很少,在老师的介入下才用商量的办法。
我们发现幼儿的交往技能很差,以自我为中心,“我就是要第一个拿,第一个玩……”不懂得相让。
因为,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独自玩耍,自己喜欢玩什么玩具就玩什么玩具,喜欢拿什么就拿什么,没人争抢,幼儿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不知道遇到这些情况要怎样处理,导致幼儿交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如:
在一次表演游戏中,幼儿自由选择头饰来表演。
永永和兮兮同时看中一个头饰,于是就发生了争抢,都不肯相让。
教师看到了,就走过去说:“你们在干什么?”并把头饰拿走,“你们来玩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这个头饰就给谁。
”两个幼儿及不情愿。
玩石头剪刀布的结果是兮兮赢了,永永还是不肯把头饰给兮兮。
“我不要!我不要!”后面在教师的斥责下,永永才肯把头饰给兮兮。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出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
来解决“抢道具”这件事,想让幼儿以后遇到冲突可以用这种方法。
可幼儿还是及不情愿,。
从上述表明,我们要根据这些情况教给幼儿具体的交往技能。
2、教师和幼儿在处理冲突使用的方式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处理幼儿间的冲突影响着幼儿处理冲突的方式。
教师鼓励幼儿遇到冲突时,要向老师说,由老师来解决。
幼儿就会依赖教师来解决幼儿间的冲突,不会去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
导致幼儿始终不能掌握交往的技能,与同伴间遇到争执只会向老师告状。
老师看幼儿天天告状,大部分都是点头说下知道了,不处理或者斥责幼儿不要告状。
有处理幼儿的冲突,教师大部分是主观处理幼儿的冲突,把两名幼儿叫过来“你不对,以后不能这样。
”引导处理使用的比较少,引导处理就是教师利用游戏的情境,引导幼儿解决冲突。
幼儿在无形中就掌握了具体的交往技能。
在下次的交往冲突中,幼儿就会知道该怎样解决?自己尝试来解决。
如:
在建构游戏中,乔乔在搭床铺,搭到床脚时,没有搭床脚的胶粒了。
她发现旁边的滔滔有这个胶粒,她就直接拿过来。
滔滔看到了不肯,两个人在那边争抢起来。
这时教师发现了,走过去说:“小朋友,你看胶粒都哭了,被你们扯来扯去,好痛哦!它不想和你们做游戏了。
”“小朋友,你看胶粒生气了,该怎么办呢?”“想想办法!”“那我们不扯你了,把这个胶粒给你吧!你要好好的跟它玩游戏哦!”滔滔说。
乔乔拿了胶粒,两个人又开心的玩起来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利用游戏的情境,来解决幼儿间的冲突,幼儿也很愿意接受。
知道这样子做会伤害“胶粒”,自己学会相让。
3、结论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处理方式,极大的影响幼儿处理同伴间冲突的方式。
四、指导策略:
(一)移情训练,让幼儿感受到争抢是不好的
一是进行移情训练,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创设教育情境,也可以利用偶然事件,灵活的加以引导。
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程,社会课《咱们的书换着看好吗?》这节课就是教幼儿,当你在玩区域、玩建构、看书时,你想玩别人的东西时,你要等别人玩完后,用商量的语气跟同伴交换东西玩。
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教育情境,给每组小朋友不同的东西玩,每组都少一个东西。
有一个小朋友没得玩,让幼儿产生冲突。
教师在旁边观察,并引导幼儿要怎样做。
让幼儿学会交往技能。
二是教师要做到人际关系的开放,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平等、互动、和谐。
教师不是“判官”,高高在上评判“你是对,他是错的【3】。
”
(二)实际练习,培养交往技能
游戏中练习。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用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既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受幼儿欢迎的。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有关分享、协商、谦让等方面的游戏,并教给幼儿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初步的交往技能。
日常生活中强化。
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得失立即兑现的情况下,幼儿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
为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技能。
当幼儿运用已经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帮助分析成功的原因,强化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
(三)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教师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
活动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
如,在看书时,两个小朋友在抢一本书看。
这时,老师可以在旁边假装看书,后对争执的两位小朋友说:你这本书很好看,我们可以换书看吗?你还没看完呀。
那我等你看完再看哦!这样幼儿得到暗示后,就知道怎么做了【1】。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晓娜郁蕾邵晓烔、中班幼儿师幼关系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EB/OL].(2008-10-12)/(2008-12-03) /jpkc/xqxlx/ReadNews.asp?NewsID=484 【2】陈琼、幼儿同伴交往障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EB/OL]、(2007-11-15)/(2008-12-03) /asp/luw/10118.htm
【3】活动区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EB/OL]、(2007-10-16)/(2008-12-03) /Article/HTML/3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