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能力综合运用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能力综合运用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能力综合运用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A. “信仰即可得救”B.“人是万物的尺度”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题眼:“经验证”,“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考点:哲学思想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

依据材料““经验证”,“一步推演”可以看出,要运用你自已的理智出发现真理。

A为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信仰;D 认为世界不可知;B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感觉,三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C。

(10年新课标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

故选A。

(10年新课标卷)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

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37.(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

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

……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

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答案】:(1)(4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

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分)。

【解析】:从用“俑”随葬是“不仁”的行为可判明孔子的态度。

联系课本知识指出“仁者爱人”思想主张。

材料二材料三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

……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

(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3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8分)【答案】:(2)(15分)生存状况:实际工资收入下降;工作生活条件差(2分)。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1分)。

认识:他们认为贫富分化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希望纠正这种状态(4分)。

主要原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工人自身的斗争;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解析】:从图13中得出下降结论,从图14的对照中得出工人工作生活条件差。

结合材料三提出“贫富分化严重”这一社会问题。

从“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这一关键句概括英国有识之士的认识。

从认识、观念、工人斗争、统治利益等角度分析英国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原因。

材料四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

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

这一比例在春修改为1:1。

(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3分)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3分)【答案】:(3)(10分)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3分)。

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4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3分)。

【解析】:从材料四中所述“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从等额变差额、从8:1变1:1等信息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从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彻底性等角度思考这些变化的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发展特点简述轨迹。

(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3分)【答案】:(4)(3分)看法(1分)。

用史实论证(2分)。

【解析】:看法应该是赞成这一主张或指出中国政府正是这样做的。

从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等角度用史实简要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2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线路开辟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答案】:B【解析】:A项推论错在“开始了”,用“密切了”、“扩大了”更符合实际;C项推论错在“有效保障”;D项推论错在“全球化进程中断”。

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

回答22~23题。

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答案】:C【解析】:既然“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是错误的,那么,就应该多角度地进行历史研究。

13.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

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A.甘英B.玄奘C.一行D.鉴真【答案】:B【解析】:甘使出使大秦(东罗马);一行主要贡献是天文历法;鉴真东渡日本。

(10年上海历史卷)31 . “城市,让生话更美好” 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百年梦圆。

为体现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学校组织了图片展.请你按示例完成以下展板。

(13分)31.展板一图片素材(2分)答案1:8226;煤气灯的图片;电车的图片8226;柏油路的图片;石库门的图片选材说明(4分)8226;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城市交通系统8226;建立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原因分析(3分)答案1: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归纳,举出相关史实。

(3分)8226;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如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8226;另一方面,借鉴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的成立展板二(2分)答案1:8226;改革开放,浦东开发8226;中国经济发展,上海抓住机遇展板三(2分)答案1:从历史回顾中引发的思考。

(2分)8226;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克服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保护生态环境。

8226;要克服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涌入带来的社会问题,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答案2:缺乏历史感的思考。

(1分)8226;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10年上海历史卷)29.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经济全球化一西欧一体化一欧元启用B.《王位继承法》一《权利法案》一光荣革命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一新经济政策一社会主义工业化D.中途岛战役一斯大林格勒战役一阿拉曼战役解析:A。

题干中明确指出事件之间有等级或层次,B选项中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C选项中,应该这样描述,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的国度,从20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选项中,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并列关系。

(10年上海历史卷)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B。

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就迎刃而解。

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此知识点在第7分册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

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10年上海历史卷)18.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倡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

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C.复兴传统史学D.宣传历史进化论解析:B。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1课史学的转型。

梁启超提倡“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根本不同。

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点。

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10年上海历史卷)12.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