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责任铸就辉煌

责任铸就辉煌

责任感铸就的辉煌——记慈利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陈勇2008年,中国人民无法忘却的一年。

圣火传递,激情奥运,“神七”问天,九州大地同雄起;“四川地震”,“西藏骚乱”,“金融危机”,华夏儿女共面对。

这一年,高峰学校教育腾飞的一年。

因为县人大代表、高峰九年制学校校长陈勇同志,率先垂范,带领学校一班人,励精图治,奋力拼搏,让在“7.9”洪灾后重建起的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校园环境彻底改观,教学质量突飞猛进。

这所山乡农村九年制学校宛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在海拨八百多米的土家山村熠熠生辉。

人民代表为人民,强烈的责任感每时每刻都在鞭策着力求上进的人。

高峰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的行动,高峰的妇孺老幼都记下了他的深情。

真情实意促和谐二00七年二月,新学期开学前夕,时年三十五岁的陈勇同志被县教育局任命为高峰九年制学校校长。

当时,他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局面?“七、九”洪灾,山体坍塌,原高峰中学倾刻间夷为平地。

易地重建的学校除了教学楼、宿舍楼新建外,其他有关师生生活和教育教学的配套设施全无。

走进校园,操场正中堆着数百方建筑渣石,高低不平,杂草从生。

学校因担心学生绊倒摔伤,平日无法开展学生做操、集会等活动。

近千人就餐的食堂更是一间不到350平方米的旧礼堂,学生在风雨中就餐的情景令人心酸。

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这座规模较大的农村九年制学校六十多个教职工编制,行管勤杂人员有十人之众。

各处室主任、副主任除一人外年龄都在五十出头,年龄老化,各处室职能分工欠明确,学校工作困难重重,教职工忧心重重,学生异动多,家长满意度低。

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陈勇同志坚信一点:一切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在人的因素中企望“一刀切”也是不现实的,唯有坚持“真情实意促和谐”的理念,从自己做起,才有可能踢好这第一脚球。

千头万绪如何理出头绪,“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陈勇校长从开学第一天起坚持进课堂、进食堂、进教工住房、进学生宿舍,这“四进”便成了他每天的功课。

老师们发现,自陈勇校长来高峰后,过去老联校的办公楼、校长房空了,他住进了九年制学校临时由教室改成的简陋办公房。

每天,校长第一个迎接初升的旭日;第一个走进操场与同学们做早操、跑步;与师生们一样一日三餐在食堂就餐。

师生们既感到了一种亲切,又感到了一种榜样的力量,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陈勇同志刚来不久,即迎来全国“普九”检查。

在准备各项迎检材料、印证数据的关健时刻,主管教务工作的麻绍进主任胃病复发,须住院治疗。

一边是迎检的严峻压力,一边是身边同志的病痛折磨,陈勇同志二话不说,抱起一摞迎检表册,熟悉、追朔、取证、填写、统计,整整一个通宵。

当黎明的阳光射进窗口,年轻的校长也刚刚落下表册的最后一笔。

住院治疗的教务主任正心急如焚,校长探望的话语便在他耳旁响起:“你安心休息,工作大家做。

我年轻,我没事……”。

正是靠着“我年轻、我来”,“你们大胆干,我负责”这种事必躬亲,率先垂范的作风,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冰释了他们心中多年的心结。

“和谐的音符”渐渐成了高峰学校校园的主旋律。

二00八年年初,地处高寒山区的高峰,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冰灾。

从毛安水库到镇政府的长距离供水管道因多处冻裂、泄漏,至使学校完全无水可供。

开学伊始,全校千多名师生眼睛全看着校长,这让在江垭溇水边长大的陈勇第一次见识了高峰高寒山区恶劣条件的严酷。

但他并没有心慌、胆怯,因为他坚信依靠组织与群众,“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县消防大队动用消防车运水的日子里,陈勇同志亲自跟车,与水源地领导协商,同消防车司机一同在劣质公路上颠簸,在刺骨的寒风中亲手连接水管将水送进水池。

同时,月下走进学校附近农户家,了解学校附近水源情况,请求群众支持学校引水,三番五次,精诚所至,鸳鸯池村村民王从龙等被陈校长一心为学生的真诚所感动,不要一分钱,让学校从他们家的引水池内引水解困。

当三股清澈的山泉水流进学校蓄水池的时候,师生们发现在这段求水的日子里,陈校长瘦了。

因此学校却没有因水荒停一天课。

最让人无法忘却的是,我校莫才任老师身患肺癌在长沙住院,当陈勇校长、任民才副校长驱车两百多公里,带领十位行政、老师代表赶到长沙湘雅医院,将数千元的慰问金送到他手中时,莫老师这位铮铮铁汉激动得泣不成声的场面。

退休教师更不会忘记,二00八年九月九日的老人节聚餐会上,当曾在高峰担任过校长的潘满生、王云礼、邹先权、朱明初等同志走进新修的礼堂,那热烈的掌声是怎样地慰藉了他们曾经为高峰的付出,退休校长康存义,易雨清同志更是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在场九十多位教职工从这一场面看到了和谐的凝聚力。

这点点滴滴,陈勇同志做起来既是那么的独具匠心,又是那么发自真情。

在陈勇校长这种爱心关怀下的高峰人心中,一股要跨越高峰教育新高度的潜力正在油然萌发,奋然涌动。

廉洁治校化债务原高峰中学受灾前,因“普九”建设已负债二十多万,二00三年至二00六年易址原中心完小重建,学校移民、第一二期学校建设工程又新增债务近百万元,至二00七年陈勇同志接任校长,行政债务高达近二十万。

学校各项工作几乎到了不能开展的境地。

由于学校食堂帐目及行政开支账目长期实行期末清查制,更造成干群互相猜忌,不和谐的声音时有出现。

针对学校负债与管理弊端,陈勇同志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班子做起”。

财务收支实行阳光运行。

首先,严格明确九年制学校总部与本部及各村小、教学点经济责任;然后,通过教工代表会选举民主理财小组,严格财经支出过程管理。

学校一改过去随意开支为预算计划讨论通过方能列支;一改过去一期一清理为一月一审核一做帐;一改过去购菜、购煤、购米均由固定人员参与为理财小组人员轮流参加;一改过去用车、用餐费居高不下到每年节支近1/2。

短短两年时间学校行政债务就化解了11万元。

最为重要的是,“民主理财、廉洁治校”还了领导一个清白,还了老师一个明白。

学校欠帐少了,教职工心气顺了,一线教师待遇提升了,后勤为教学保驾护航得到了真正体现。

廉洁凝人心,廉洁生效能,廉洁促和谐。

2008年3月,借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之机,陈勇校长带领总务主任苏平铣硬把审计局、教育局的领导请进办公室,四次调整化债方案,通过为期近五个月的往返奔波,终于顺利地化解了高峰九年制学校“普九”债务近130万元,为高峰教育健康、和谐发展,轻松发展又开创了一个新的起步平台。

倾心奉献治环境从事教育的都知道“环境育人”的重要。

重建的高峰九年制学校,由于仅主体工程竣工,其配套设施、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校园面貌凌乱,各功能室全无,活动不能开展,试验不能进行,教育教学环境差,人心散。

学生转学、老师调出频繁。

但中国大国办教育的窘境客观存在,高峰学校配套工程因诸多因素拖延了两年多时间。

沉重的责任感压在陈勇校长的心头,压得他食不甘味,寝不能寐。

然而,从来相信“事在人为”的陈勇同志从二00七年下学年开始又踏上了跑项目、争资金、求支持之路。

他利用县人大代表身份,在县人大分组会上的中心发言,引起县政府对高峰学校高度关注。

会后,县人大主任罗正武带领常务副县长邢川、财政局局长王文亮、教育局局长唐纯卫等到高峰九年制学校现场办公。

两年来,共投入重建资金近两百万元,新建了学生食堂(兼礼堂)、食堂操作间、学校牧厂、学生水冲厕所、沼气池、学校运动场及学校各功能室,绿化校园面积近三千平方米。

这些创业的艰辛,老师们都是知情的,高峰的老师、学生、家长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2008年暑假绵绵的夏雨中,陈校长几乎很少能回到县城的家与久别的妻儿重逢,更多的是孤身一人在校餐宿,督促施工进度,监督施工质量,谋划配套工程的每一个细节。

2008年秋季开学,一进校园的师生们眼睛一亮——高大的四层教学楼和五层学生宿舍楼相映生辉,覆盖铁皮屋顶的礼堂兼风雨球场宽敞明亮,操场平整了,两百米环形跑道环护着篮球场、排球场、升旗台。

鲜艳的国旗高高飘扬。

跑道外环草地绿茵,花圃与乔木俯仰生姿。

破旧的厕所被美丽的花坛所取代,输电线、光纤、电话线全入地进沟了,校内人行道全硬化了……过去睛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校园“景观”从此销声匿迹。

细心的老师们发现,凡是过去孩子们容易绊倒的地方凿平了,凡是孩子们容易摔下去的地方填平了,凡是孩子们容易损坏的地方全围起来了。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到了人性化的体现,在陈勇同志的亲身实践中得到最好的诠释,难怪家长们更是将“娃娃们的好校长”常挂嘴上,“高峰人民的好代表”的声誉从此不胫而走,传遍土家山乡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

铭记责任书辉煌正是陈勇同志对高峰人民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坦诚的人格力量感染着人、鼓舞了人,因此他来高峰乡仅七个月的时候,便以高票当上了乡人大代表和县人大代表。

陈勇同志深知当上代表既是高峰人民对他的认可和褒奖,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他从高峰土家父老乡亲的眼中读出了“振兴高峰教育,让娃们有大出息”的期盼,更感觉到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他对教育的认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双元村小,他与县政协委员、双元村书记张化初同志推心置腹,使该村拿出二万元改建幼儿园。

从此,该村幼儿在外乡读书既负担沉重又不安全的问题应刃而解。

去和平教学点,他据理力争,使村里在学校操场修烤烟房的决定得到更改。

赴连池教学点,积极协助村级领导与县公安局建整扶贫工作组加强沟通,同时支持资金4万元,使连池村拥有了高峰一流的教学点校舍。

上中坪村小,取得冯贞午书记支持,为学校用水、用电、校道硬化,排忧解难……“人民教育人民办,全乡教育一盘棋”理念在陈勇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践行。

“全心投入,全面发展”可以说是陈勇同志在高峰九年制学校两年校长实践的最好总结,正是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办学理念,这所昔日委靡不振、举步维艰的学校,在短短两年间内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当2008年中考落下帷幕,土家山乡第一次有十四名同学达一中取录线,二十四名同学达二中取录线,创历史之最。

喜讯传来,土家山乡沸腾了,在下至莫家河,上至东泉村的二十多公里穿乡公路上,沿途挂满了群众自发赶制的贺喜横幅,群众自发地燃起鞭炮来庆贺这一破天荒地的喜事。

仅2008年,学校就取得了全国青少年“激情奥运,阳光校园”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国家级集体一等奖、关协工作先进单位、保险工作先进单位、乡镇教育质量全县第11名、初中毕业会考乡镇中学前十强、小六毕业会考前十强、为普通高中输送合格新生先进单位、初中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普九化债”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单位、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张家界市绿色学校、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等一系列辉煌业绩,共获得国家、省、市、县奖证5个,奖牌11块。

当诸多奖项授给高峰的时候,荣耀与慰藉写满了师生的脸庞。

山还是那座山,人也还是那些人,可是学校却在面貌日新,师生的风貌也已月异。

“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

相关主题